治病救世 艰辛漫长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8.28日15时36分一16时40分作
古人说:“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渡无缘之人”,看来是对的!古人的总结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啊!有人问,你们天天写文章有用吗?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的理由是,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思想还是麻木的。所以,一百多年前如此,现在也没有什么两样!鲁迅先生的认识放在今天,还是警人深醒!从这里来看,治病与治心,必须双管齐下。治病救世的道路艰辛而漫长!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黑龙江省分会副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鹤岗市分会副会长
文/孙 伟
图/来自网络
2025.8.28日5时26分作
近期师父佳作频现,每文中必有总结感叹,指点迷津,答疑解惑等各种内含隐于其中,弟子们顶礼拜读受益匪浅。又有众多师兄写出太多文章,我还没有完全拜读,定会抽出时间用心学习,给自己赋能。
前几日拜读师父一篇佳作中文段,有感想于胸。“ 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唤大健康时代的到来,把它看成又一播财富创立的机会。如果借大健康时代的机会发财,这个思想从前提上就错了!大健康时代,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而不等于全民在这个方面投入巨大的资金购买保健产品,保健行业会因势利导兴盛起来。”
师父讲的太对了!前段时间哈市一朋友来我处推广一款调理设备,我就对他讲“当前大健康时代投身到大健康行业里确实不错,但是推广一款产品远不如学一门医术来的通透!最起码你这个设备它的诊疗范围是有限的,效果是有限的。而医术效果在人为。只要人的思维不落伍,动作原理不落伍,无论社会如何变迁,都可以把救治效果惠及普通老百姓,医疗设备不然。”说完这些,见那老哥顿了顿,显然他是感觉认同的,但是又立即转回到推广设备的侃侃而谈上来。一边牵强的把“万病的来源无非风寒湿邪……”这些还没有熟悉的谚语说了一遍又一遍,又把与我们功能食品的能量有关的东西大肆渲染,不得不说老哥哥是下了功夫的,是多少了解一点我们功能食品的能量的。并且巧得很,他这个设备也是量子能量系列产品!不得不说他和它的优秀。他原本农业口的肥料经销商转身进入大健康行业为人类健康谋福祉,绝对是值得赞扬的!我们大健康行业又新添了一批有生力量!它设备的功效可以做到立马见效已经是相当优秀了!但是他还不知道“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盲目迷信一款设备是有局限性的,这些还是慢慢再说吧,感慨他的魄力和执行力,我还是给他介绍了我们本地的一个理疗馆,希望能够达成合作。
后见师父在文章中对那些从医谋利的人的发心给出了正确的评价,同时也给我们指引了价值取向,衡量标准,道心专一才是修行的根本。更让我坚定了‘医者为人不为利’的处事原则!其他人在大健康时代跻身医疗体系无非是为了那几两碎银,殊不知“医人者医道也”!我们,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传播的发心是,让每家都有一个懂医的人!在这个懂医的人的救己疗亲过程中,实现全民健康的宏愿!既不兜售设备也不销售产品,轻利而重义才能道路宽宏,路宽则缘广,才能万事顺遂,财源广进!
我想老家
文/王保江(河南)
图/来自网络
2025.8.27日
我想老家黏在舌尖上的乡音,
像旧风铃在檐角轻颤着微尘。
推土机推倒斑驳的屋脊时,
碎瓦片底下还压着童谣的音韵。
新楼群切割着记忆的蓝天,
玻璃幕墙映不出从前漫步的游云。
唯有一缕炊烟在云端写字,
一笔一划都喊着两个字“归人”。
我想老家田垄间碧叶银根,
春汛破冻时草芽在墒情里翻身。
红手印在申请书上绽成映山红,
老茧磨亮的犁尖淬着钢铁的铸魂。
黄土入窑烧出带釉的丰年,
陶罐里腌着阳光晒透的香醇。
稻草人守着暮色数星子在议论纷纷,
晚风路过麦浪唱着古老的调门。
我想老家幼儿园溅起的木奶醇,
滑梯接住坠落的阳光轻轻作吻。
教师鬓角沾着粉笔灰白的雪尘,
教案本里野菊标本泛着日暮的黄昏。
作业本上麦苗钻破田字格的印痕,
疯长到纸边迎向那一抹浅浅的新晨。
午睡时蝉鸣爬过窗棂这道道铁门,
梦里全是秋千荡起的欢嚷的声音。
我想老家实验室睁开的冷眼木门,
量子宇宙在投影仪里吐纳星云。
讲台竖成航天发射的白塔,
粉笔灰飘作火箭尾焰的巨尘。
汗水滴穿地球仪上的海沟,
托起蛟龙号潜入蔚蓝的海深。
数据流闪烁如田间的萤火飞舞,
孩子们追着光把“问天”写进朝暾。
我想老家流水线吞咽的钢流铁魂,
数控屏泛起绿涟漪如麦浪起伏延伸。
机械臂灵巧得如爸爸的手指手心,
零件拼成播种机、收割机的图纹。
年终报表折成的纸飞机,
载着奖飞向团圆饭的炉膛的中心。
车间外灯笼串起一路红色的长街,
笑涡里漾着归乡路急促的足音。
我想老家旋转门兜转的日月星辰,
二维码扫尽方言却扫不尽乡愁乡音。
便利店暖光像村口月下的灯晕,
货架上摆着童年梦里的糖球馋人。
枕头里薰衣草做着旧梦,
梦见槐花开满老院的墙头挨着东邻。
客服耳机传来的问候带着地方的口音,
刹那间泪滴烫穿思念的绸巾。
我想老家电梯停靠的云,
天然气蓝焰舔亮砂锅里的晚餐的细痕。
排骨汤飘着妈妈的手艺的卓越,
溢出老屋的木香甜蒸气氤氲。
投票选出的代表,
正把支书的建议置顶喧谈讨论。
窗外霓虹像星星坠满堤岸美奂美仑,
却照不淡碗里乡愁的浓酽茶音。
我想老家的大道垂柳梳辫的两鬓,
伟人挥手处光纤蜿蜒如兆温暖人心。
共产路铺过从前的田埂照古今,
路灯亮过旧时的马灯高照街心。
夕阳给柏油路处处镀金,
风里飘来絮语叨叨似曾熟稔:
“那年画圈的地方仍记忆犹新,
已长出会发电的丰收的麦穗,
金芒扎进新时代的脉搏,
每粒籽实都是复兴的注脚话音。”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8.28日
正如孙伟所言:“路宽则缘广,才能万事顺遂,财源广进。”这种“财源”,或许并非短期暴利,而是长久积累的信任与口碑。当一个行业真正以“全民健康”为目标,而非将“全民财富”视为猎物时,才能走得稳健、行得长远。这不仅是对医道初心的坚守,更是对整个大健康行业的深刻提醒:唯有守住“为人不为利”的根本,大健康时代才能真正成为惠及每一个人的美好时代。
—— 品读《悬指济世曾是梦 妙手回春今成真》有感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8.28日
品读黄卫群会长的文章,不见晦涩理论的堆砌,唯有一个个 “不用针、不用药” 却解人病痛的真实案例,从 “悬指济世” 的遥不可及之梦,到 “妙手回春” 的触手可及之真。字里行间,既藏着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独特魅力,更饱含一位践行者的赤诚初心与人文温度。
文中的调理细节,满是生活的烟火气 —— 它们不是实验室里冰冷的数据,而是家人、亲友间紧急施救的温情瞬间。农历七月半,母亲中暑后吐泻近 10 次,黄会长仅用 40 分钟调理便见成效,次日巩固便彻底康复;妻子外甥女踝关节扭伤半月,旁人默认 “伤筋动骨一百天”,他却一次调理就消肿去瘀,六次后按压无痛;妹夫的外甥在省城饱受痛风折磨,抱着 “试试” 的心态返乡,竟在他手下 “当场就不痛了”,后续凭自我调理彻底摆脱病痛纠缠。这些情节未曾刻意渲染 “神奇”,却因 “亲人的急切担忧”“患者的意外惊喜” 更显真切:当中暑的母亲不再呕吐、扭伤的女孩能重新迈步、痛风的年轻人不必再受肿痛煎熬,“悬指” 便不再是遥远传说,而是实实在在能解危济困的 “救命手”。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为妻子调理腰突引发的坐骨神经痛的经历。起初几次调理 “稍有效果、不痛便停”,导致病情反复,后来坚持系统调理,才最终完全康复。这个小插曲没有回避 “不完美”,反而更显真诚 —— 它清晰传递出:再好的疗法,也需 “严谨坚持” 方能见效,既藏着对患者的负责态度,也暗含 “治未病、重巩固” 的中医智慧。而他对自身病痛的调理,从失眠、腹胀到关节痛,均能 “止于萌芽状态”,更让人体会到这种疗法的 “日常实用性”:它不是仅能应对大病的 “绝技”,更是可守护普通人日常健康的 “手边术”。
若说鲜活案例是文章的 “骨”,那黄会长的践行态度便是文中的 “魂”。学习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不到一年,他的生活彻底焕新:“没有时间与人闲聊、应酬”,工作之余,要么重温师父的线上理论课程,要么为亲友调理身体,要么奔走宣传这 “大道至简” 的疗法。这份 “充实” 并非被迫的忙碌,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 当一个人能将所学转化为助人的力量,当 “救己疗亲” 从口号变为日常,这样的生活便有了超越 “谋生” 的深层意义。他反复感慨 “结缘师父是福报”,两次郑重写下 “感恩师父”,这份感恩绝非客套,而是对 “获得助人能力” 的珍视;他期待 “更多人学习,传承千秋万代”,这份愿景更让人看见疗法的生命力 —— 它从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需有人践行、有人传递,方能焕发生机的文化瑰宝。
文中那句 “大道至简”,堪称对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最佳注解。人们总以为中医复杂难懂,需熟记百草、精通针法,可黄会长的实践却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不用针药” 的便捷疗法,是普通人能学会、能用于守护家人的医术。它让 “悬指济世” 从少数人的梦想,变成全世界更多人可实现的现实 —— 当一个人能凭双手为母亲止吐泻、为妻子治疼痛、为亲友解病痛,这份 “小而美” 的温暖,恰恰是这一疗法最动人的力量。
黄会长的故事,并非遥不可及的 “神医传奇”,而是 “普通人学疗法、用疗法” 的生动缩影:因热爱而专注,因受益而传承。从 “曾是梦” 到 “今成真”,改变的不只是他自己的生活,更是身边人的健康;而这份 “成真” 的力量,终将在全世界更多践行者的接力中,让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温暖,传递得更远、更久。
—— 邓和国《我在京城路上行走》赏析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8.28日
邓和国之《我在京城路上行走》,非独秋日之颂,更乃致燕京之情书也。秋日午后,和国以行為笔,以目為墨,将千年古都之厚重与鲜活、静谧与繁华,层层铺展于读者眼前。
全诗以 “我在京城路上行走” 為复沓之主旋律,如步履之坚且从容,引吾辈穿行于时空交错之画卷。每节皆為独立成景之工笔,又共构气势恢宏之《京城秋韵图》。自 “渐染秋意” 之古墙,至 “碧绿如帝王玉珮” 之护城河,历史之深邃与自然之灵动交融于此;“金黄银杏叶如蝶舞”,一字 “染”,尽道秋色蔓延之诗意与力量。
尤动人者,乃诗中军旅情怀与市井烟火之和谐共鸣。“街边菊花透我军装香”,军装与菊香相触,刚毅与柔美相融,显守卫者内心之温润与深情。“守护一园宝藏”“独自站岗”,此非仅物理空间之守望,更是对文化根脉与城郭安宁之精神守护也。
然和国未止步于宏大叙事。其俯身听胡同深处之私语:“挂满红灯笼” 之柿树,乃老北京最温情之象,载岁月之馈与生活之甘;小吃摊 “阵阵香气” 与 “宴秀” 般之热闹,令全城温度自历史高台落入市井烟火间。
古桥、垂柳、蓝天、白云…… ,此等经典意象,非简单堆砌于诗,而被赋新之生命节奏。当 “高楼大厦若向我致敬”,传统与现代成庄重之对话;当 “白云為城作裳”,整座京华便如风华绝代之佳人,于秋光中舒展永恒之气度。
此诗作于夏末秋初,和国却敏察秋之先声。此或為心灵之季节 —— 唯心怀敬意与热爱者,方能于燕京城中,时见秋之深邃,闻历史之芬芳,触人间之暖意。
至篇末,“沉醉京城迷人秋”,非独诗人之独白,亦成众读者之共境。此非仅地理之行走,更是文化之巡礼、灵魂之归乡也。
——师父《李村湖边》赏析
文/王保江(河南)
图/来自网络
2025.8.28日
师作《李村湖边》一诗,以步履为针,以秋光为线,绣出湖山烟火长卷。不尚奇崛,唯写平常,然平常处最见深意,读之如饮醇醪,暖入肺腑。
一、移步换景,如在目前
通篇以“吾于/自湖畔某处”为骨,五次转换视角:木椅小坐、柳荫经过、小径行过、轩亭浅坐、栈道经行。如执影视之镜,先摄湖波浮屠之远景,次取垂柳伞花之中景,终定焦老人歌舞之特写。尤妙声光调配:初惟禽鸟自鸣,渐闻琴歌相和;始见蓝波冷色,终映红蓼暖霞。此非呆看静景,实乃动态纪实,使读者恍若同行。
二、景语皆情语,万物生欢
师写秋湖,绝无萧瑟之气:微波映塔,曰“熠熠闪烁”;垂柳拂人,称“碧绿长丝”;野菊星星,竟“红火如歌”。乃至蓼紫薇红,皆作“遥相呼应”之态。此非物之本色,实乃心之投影。更点睛“伞下非客,乃日常享生活之市民”,一语道破:非风景造人,乃人活风景。老年琴歌一幕,尤见匠心——欢歌穿湖而去,恰似幸福涟漪荡开,使天地皆生暖意。
三、小景大道,时代缩影
末段“垂柳琢磨”之语,非突兀议论,实乃水到渠成:前绘市民安居之乐,后结“祖国兴盛浓缩此卷”之论,以微观见宏观,以日常证盛世。不举GDP之数,不夸楼宇之高,但言老者歌舞、草木欣荣,而时代气象自现。此正合《诗经》“治世之音安以乐”之旨,以百姓笑脸为国之晴雨表。
此诗之贵,在“真”与“常”。以散步者之眼观物,以平常心写平常景,而能于湖波柳丝间见盛世气象。昔白乐天写《钱塘湖春行》,亦不过“乱花渐欲迷人眼”之趣;今师之湖畔行,更添“幸福歌儿穿湖去”时代新声。读此可知:诗不必求险怪,但能写出人间温暖,便是最好篇章。
——师父《我在路上行走》赏析
文/王保江(河南)
图/来自网络
2025.8.28日
师作《我在路上行走》一诗,以步履为经纬,织就秋山长卷。通篇无斧凿之痕,如清泉漱石,自然成韵。但以“途中行”三字为眼,往复咏叹,遂使秋光满纸,令人读之恍若同行。
一、步履为纲,移步换景
“吾于途中行”一句,若古琴泛音,五现其声。每复一次,则景深一重:自远山枫染,至近水泉鸣;由紫薇沁袖,及野菊铺金;从秋风凉袖,至倚廊观凌霄。此非简单重复,实乃视角流转之枢机。如展长卷,步步生景,终成沉浸之游。
二、细节点睛,秋活纸面
师写秋色,不尚空泛,唯以细节点化:枫非止红,乃“染透山路全程”;水非止碧,实“山之明眸,泉涌若奔”;紫薇之芳,在“香透衣衫”;野菊之盛,见“蜂采入篓”。乃至秋风凉袖、扁舟漫游之喻,皆使虚景具形,凉暖可感。诚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妙。
三、物我两忘,情醉秋深
通篇情景交融,无半分割裂。“醉人秋”开篇定调,“迷心口”承转深化,“醉山头”迭加浓情。尤可贵者,非止沉湎风物,更见人文关怀:石榴累累,必念山农辛劳;硕果满枝,自知收获不易。此般情怀,使诗意超脱闲适,臻于仁厚之境。此诗之妙,在“行中见真”。 师以澄明之心观物,故能于寻常秋径得大美。读之可知:诗不必苦吟,但向途中求;景不待奇绝,贵在会心处。当今世人多困方寸之屏,得此诗如闻晨钟——何妨效师之行,踏秋光而拾天趣?
崂山赋
文/王保江(河南)
图/来自网络
2025.8.28日
崂岳巍巍,雄峙海东;立地擎天,势接鸿蒙。累岁居游,朝夕仰止;今援巨笔,以状神工。岩骨嶙峋,花岗为质;震旦动变,熔岩涌空。燕山晚期,凝魄成峰;冰摧风斫,奇态横生。千峰列齿,参差破云;球石星布,圆转玲珑。巨嶂延脉,五派争流;石门三标,各抱峥嵘。碧海环拥,雾隐蛟宫;潮鸣漱石,瀑落垂虹。九水迂曲,玉溅瑶翻;白沙河阔,润物溟濛。寒潭澈映,碧写苍穹;酌泉饮霭,心与天通。道宫巍峨,太清涵虚;上宫峻极,紫气盘萦。邱祖遗碑,南海墨深;仙踪遍布,传说纷纭。八仙渡海,犹存帆影;王母瑶台,如闻珮鸣。春樱散绮,夏松涵碧;秋枫燎火,冬雪飞琼。赤松张盖,梧碧栖凰;山槐叠翠,枰柳列屏。千芳竞发,百药争荣;茶畦漾翠,竹影摇风。狐隐幽涧,獾没深篁;雉振锦羽,鹰旋太清。三百珍禽,啼彻林岫;仙胎鱼跃,白沙波轻。鲅鳒潜跃,蛤蟹盈浜;海带浮曳,藻荇飘萍。棕壤膏沃,潮土丰登;盐碱化育,亦产嘉禾。四时和海,岚润雾滋;冬无严冻,夏无炎蒸。雾养百木,露润千荣;崂山胜概,山海共名。十二奇观,天匠独运;宫观错落,古刹深藏。巨峰旭照,金丸跃海;云涛接宇,万里同晖。紫气氤氲,太清水月;冰轮浴浪,玉宇澄辉。龙潭喷雨,白虹饮涧;八水奔雷,珠溅云崩。潮音飞瀑,九水溯玉;石门裂嶂,银絮拂衣。狮岭横云,雄吞昊气;霞蒸碧落,曦透霭帷。明霞散绮,朝暮飞彩;千光泼色,染透层峦。华楼叠石,危岫接斗;奇石如笏,晴虹可梯。棋盘仙弈,灵芝插汉;悬台弈迹,十字昭奇。云洞蟠松,玉兰伴雪;老干虬曲,偃蹇擎天。唐构巍巍,殿阁昂昂;蔚竹鸣泉,凤岭之巅。海峤仙墩,八仙遗迹;石墩列海,浪打空矶。元宝槭王,神清宫外;三百五十,苍苍独秀。憨山化像,默守崂冈;佛道往事,尽付沧溟。道乐泠然,内家拳刚;非遗载录,永续其芳。今之崂山,景辟新象;步移景换,心目同畅。作此赋文,寄意深长;愿共天地,同沐灵光。
秋晨见教 辨物明義
——《秋晨見聞》賞析
文/王保江(河南)
图/来自网络
2025.8.28日
師之《秋晨見聞》,無宏辭麗藻,不事鋪張,但取秋曉河畔偶遇一事,細論「睡蓮」與「荷花」之別,敘事平實而意蘊深遠。文雖短,其旨則遠;事雖微,其理則大。若投石於靜水,漣漪漸擴,觸及教育之本、師道之責,令人三思。
此文以尋常見聞為引,實寓教化之思於寸心。師以冷眼觀世,執筆如鏡,記一場花名之辨,乃於無意間揭知識傳承之要義,發教育擔當之幽光。
一、細行之中,藏教化之真
文之妙者,莫過於以微見著。教育非必高談闊論、設席講經,常寓於日用之間。秋晨信步,見青年誤指睡蓮為《愛蓮說》中之蓮,誨子以非,師乃止步,徐而正之:「此非蓮花,乃睡蓮也。《愛蓮說》所詠者,實為荷花;睡蓮者,莖短形小,異於荷花。」遂親導童子,至荷塘之側,令觀「田田荷葉間,粉荷綻放」之景。舉止溫和,而義理昭然。
此一「較真」,實契教育之樞機。童蒙之際,先入之見,終身難易。一語之誤,或致經義乖舛;一指之正,可啟求真之心。師不以事小而忽之,不以非己徒而避之,其於毫末護持正知,勝於千言訓誨。此非溫情乎?此非力量乎?
其文筆如白描,不加雕飾:秋曉河濱,父子同行,誤認之蓮,對岸真荷。場景歷歷,如在目前。及至篇末數語點睛,則由事入理,由景生情,使尋常見聞,昇華為對教育嚴肅性之沉思。
尤可玩味者,二人對照鮮明:青年引《愛蓮說》以自重,而言實謬;師語平和而理確,躬身示真。此見世間傳知之弊:雖援經據典,若無實證,終成謬種流傳。而青年曰「反正亦稱蓮花」,更顯世人於名實之間,習於含混,不求甚解。
青年自述「出於濰坊農家」,明示所知亦囿於鄉土經驗,然未以此寬己,反益謹於求真。此非虛矯,乃誠實中見堅守。繼而導童觀荷,由言傳至身教,由文辭至實境,完成「知行合一」之典範。此轉折也,詩意盎然,理趣俱足。
二、師者之責,無遠弗屆
最動人者,師於「師者」身份之自覺與擔當。當青年輕言「反正亦可稱蓮」,師正色曰:「教育甚嚴,不可妄言,不可誤人子弟。」又云:「吾輩為師,行於四方,皆負社會之責。」此語出自肺腑,非誇飾之辭,乃情境所激,自然流露。師之身份,遂由職業之名,化為內在之志,隨身而行,無所不在。
世人常謂教書育人,止於講堂;課罷則釋然,如卸重負。然師於非課之時,非生之童,見謬即正,見偏即扶,此「不缺位」之精神,正是師道之精魂。教育之嚴肅,不在場所之莊嚴,而在初心之不渝;師者之責任,不在鐘聲之內,而在言行之間。
篇末所言「教育之嚴肅性」與「教師之社會責任」,雖僅數語,力透紙背。今之世,信息如潮,謬說橫行。此文如一葉寓言,警醒世人:傳知者不可不慎,蓋一念之誤,或成童蒙終身之障。
三、質樸之文,自有風骨
全文語近白話,如與人語,不事雕琢,然因真而動人。「後來一三十許男子」「兩童子,年約七八」「對岸河濱,荷花一片」,敘事直白,場景如繪。師與青年之對答,亦如日常對話,無矯飾,無拔高,而其「較真」之態、「負責」之心,躍然紙上。
此樸拙之風,正合其旨:教育本應質實無華,責任亦在躬行踐履。秋陽淡淡,河風微微,蓮葉田田,一場花名之辨,竟成一堂無聲之課。讀罷掩卷,誰不自問:吾處世間,能否如師,於微處守正,於無意中傳真?秋晨之荷,映照師心。
《秋晨見聞》篇幅短小,然如明鏡高懸,照見教育之本質,映出師者之襟懷。它昭示世人:教育非可鬆可緊之務,乃須終身持守之嚴業;社會責任非空言口號,實為日用行常之自覺。
彼秋晨河畔之荷花,不僅令童子辨花識名,更令眾生領悟:真正之教育者,恒懷「不誤人子弟」之初心,行於塵世,步步皆課,處處皆堂。守知識之真,傳責任之重——此即師道之光,雖微而永,照人於幽暗之際。
附:
师父钧鉴:
师父总能以最深邃的慧眼,洞察弟子文字中最细微之光华。师父您对《我想老家》的这番点拨,恰似渡人,不仅让弟子的创作心路豁然开朗,更为弟子揭示了艺术融合与创新的真谛。感恩师父以诗说法,师父您总是能在寻常文字中看见最不寻常的道的光辉。弟子定当在医学与文学的交叉地带,开辟出更广阔的传承之路!
师父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