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邹路/诗词原创
盛会滕王阁,序成千古文。
我今楼阁上,何处觅行云。
2025年7月12日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大唐的天空格外澄澈,秋水共长天一色,正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季节。在这金风送爽的九月,洪州城(今南昌)的滕王阁迎来了一场注定要名垂青史的盛宴。
洪州都督阎伯屿刚刚重修滕王阁,这滕王阁可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历经风雨,承载着无数传奇,如今焕然一新,更显巍峨壮丽。阎伯屿志得意满,想借这滕王阁盛会,为自己的政绩添彩,同时也炫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华。吴子章是当地有名的才子,写得一手好文章,阎伯屿早已让他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只等在宴会上一鸣惊人。
此时的王勃,正南下交趾探望被贬的父亲。他一路行来,心中满是愁绪。这位初唐四杰之首,自幼聪慧过人,六岁能文,九岁便指出颜师古《汉书注》中的错误,十六岁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本是前途无量,却因一篇《檄英王鸡》得罪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从此踏上了坎坷的漂泊之路 。
王勃路过洪州,听闻滕王阁有此盛会,便欣然前往。宴会上,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都是东南一带的名士。众人推杯换盏,谈笑风生。酒过三巡,阎伯屿起身,假意邀请宾客为滕王阁作序,众人皆知他的心思,纷纷推辞。
就在这时,年轻的王勃却站了起来,拱手说道:“晚生不才,愿为滕王阁作序,还望都督成全。”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阎伯屿脸色微沉,心想这无名小子竟敢扫自己颜面,却也不好发作,只冷冷道:“既如此,便请先生动笔。”说罢甩袖入内堂,只让下人随时传报王勃写了什么。
·
一句惊破满堂春,落霞孤鹜成绝唱
·
王勃毫不在意众人的目光,提笔蘸墨,略一沉吟便写下首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下人报给内堂,阎伯屿嗤笑:“不过老生常谈。”
接着,“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阎伯屿皱眉:“还算工整,却无新意。”
可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传出时,他端茶的手顿了顿——这两句引古证今,既赞洪州物产,又夸此地人才,已是妙笔。
外面,王勃笔走龙蛇,笔下文字如奔涌的赣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他写阎伯屿“棨戟遥临”,写宇文新州“襜帷暂驻”,把满座宾客都夸了个遍,连阎伯屿也忍不住点头:“这小子,倒会说话。”
写到宴饮之盛,他用“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勾勒场面;描滕王阁之景,又以“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尽展其巍峨。此时夕阳西斜,霞光映照着赣江,一只孤鹜(野鸭)掠水而过,王勃抬头远眺,胸中忽然涌起一股豪气,笔锋陡转,写下千古绝唱: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下人飞奔入内堂禀报,阎伯屿正端着茶杯,听到这两句猛地站起,茶盏“哐当”落地。他大步走出内堂,只见王勃仍在挥毫,周围的宾客早已围拢过来,个个屏息凝神,目光里满是惊叹。阎伯屿挤到案前,看着那两句诗,喃喃道:“此句一出,万古千秋!”
·
不是偶然得之,是才华蓄势待发
·
后人总说王勃写这两句是“偶然得之”,实则不然。他自幼被誉为“神童”,六岁能文,九岁改《汉书》注,十六岁科试及第,是初唐最年轻的命官之一。即便后来因“斗鸡檄文”被贬,又因擅杀官奴遭流放,他的才华从未被磨灭。
在桑泉与友人分别时,他能写出“他乡握手,自伤关塞之春;异县分襟,意切凄惶之路”;向都督求助时,又以“临深履薄”写尽困窘中的谨慎。多年的颠沛让他见过江湖辽阔,也尝过人情冷暖,这些经历都化作笔尖的底气。
写《滕王阁序》时,他并非凭空想象:“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是听着赣江渔夫的号子;“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是望着南迁的雁群;而“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将眼前实景与胸中丘壑熔铸一炉——落霞的绚烂与孤鹜的灵动相映,秋水的浩渺与长天的苍茫相融,动与静、近与远、色彩与光影,全在十四字中臻于化境。
·
一篇序文,半部成语词典
·
阎伯屿后来对人说:“我本想让女婿成名,却不料引出这样一篇压卷之作,真是天意!”这篇《滕王阁序》为何能“压卷”?单看它贡献的成语,便可知其分量——
- 写地理人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襟江带湖
- 写宴客盛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临别赠言
- 写人生感慨:萍水相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兴尽悲来、达人知命
- 写场景意境:层峦耸翠、飞阁流丹、水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 写自谦与期许:一介书生、谢家宝树、叨陪鲤对、喜托龙门、钟期既遇
全篇仅773字,却诞生了29个成语,且每个成语都精准传神,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语言中。这在汉语史上,堪称奇迹。
宴席散后,王勃别过众人,继续南下。次年,他渡海探望父亲时不幸溺水,惊悸而亡,年仅二十八岁。可那篇《滕王阁序》,却像滕王阁上的灯火,穿越千年仍在闪耀。
如今再登滕王阁,凭栏远眺,赣江依旧东流,落霞还是那样绚烂。只是每次想起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仍会想起那个在宴席上挺身而出的年轻书生——他用毕生才华,在历史的长卷上,写下了最璀璨的一笔。
原创不易,《求赞赏诗》:赞赏不求多,有其心便好。诗文腹稿中,辛苦还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