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湖边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8.26日11时16分一58分作
中华民族又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8.26日15时26分一51分作
早晨,我在李村河边散步。身后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男青年,他指着河中那一丛睡莲叶给两个看似七、八岁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说:“这就是刘禹锡《爱连说》中的莲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我立下脚步,对他说:“这不是莲花,这叫睡莲。孩子们年龄还小,先入为主,不能讲个错的。”他说:“反正也叫莲花。”我说:“《爱莲说》中的莲花又名叫荷花。民间叫莲花。睡莲是一种矮茎小型莲花。”我说:“你出生地没有荷花吧?”他说:“我家在潍坊农村,没有见过莲花。”
我说:“往前走,这边就有荷花。”我们向前走了几十步左右。河里的对面的河边有一片荷花,田田的荷叶,修长的荷茎上正盛开着七、八朵粉红色的娇艳荷花。我指着这些真正的荷花说:“这就是荷花!”
教育是件很严肃的事,不能乱讲,不能误人子弟。对于我们教师来讲,走到哪里,也担负着一种社会责任。
健康所系 性命所托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8.26日15时56分一16时49分作
从社会职能来看,医院和医生的职责是人民“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场所。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没有住院这一说,都是切完脉,下完针,患者就回家了。开中药的郎中,当患抓完药,患者也是拎着药就回家自己去熬去了。哪有患者住在郎中家的?
西医出现以后,把医疗作为一种商业,把医疗作为一种赚钱的工具。有一个视频的横幅上写着:“大干三个月,创收三个亿!”人们看了有什么想法?
现在全国各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及其家属络绎不绝,摩肩接踵,夜睡走廊,不堪入目。有一个视频,有人打眼一看说:“我以为是大商场呢?而且,过年购年货才有这个场面!”
所以,很多有良心的专家指出:“病人应该越治越少,而不是越治越多。”从良心上讲,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治病要治好,治病不是越治越复杂,越治越严重。对于医院来讲,这是追求理念和人道目标。不能为了追求效益而治病,不能把医疗作为资本来做。
中国健康协会李玲会长多次呼吁,这种形式要改革,而且必须改革。中国目前,全国流行一个“大健康时代到来”的口号。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民的公共健康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拯救不行了!中国第一部《健康法》郑重提出,今后要大力推广“非针非药”疗法,今后预防大于治疗,计划两至三年内,将药品下架60%。说明从国家层面上出手干预人民的健康问题,把人民的健康提高到健康战略高度!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诞生以后,一直呼吁不用针,不用药,引领一个无药时代的到来。这一思想理念一开始是不为社会重视的,以为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从今天来看,正在走向现实。
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说:“每个人要做自己的医生”这句话说明一个什么意思?就是说,每个人的健康问题要自己作主,自己成为自己健康的管理人,主宰者,而不是把自己的健康这么性命关天的事托付给医院和医生!一个方面,医院与医生忙不过来。再一方面,西医治病,千篇一律。一个患者身上的具体情况,哪个医生有时间和精力去细问呢?何况,西医院分工太细,隔行如隔山。而一个人身上一旦出现疾病,就意味着系统出了问题。而西医院把人体疾病分成55000种,能治的疾病,西医生讲,超不过10种。所以,今后面临的疾病问题,不能靠别人,而要靠自己。谁也没有自己明白身体具体是一种情况。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就是一种让每个人都能学会,都能明白的全套疗法。不用针,不用药,大道至简,绿色安全,随时随地,治病疗伤。而且,这种疗法完全可以足不出户,居家调理,舒服调理,老少皆宜。社会上流行一句话:“一个病人,可以拖垮一个家庭;一个懂健康的人,可以托起一个家庭!”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每一个弟子,就是那个托起一个家庭太阳的人!
所以,今后每个人的“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中国有句古话叫:“求人不如求己!”而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把健康医疗进入万万家成为了现实!这是人类历史上,医进万家,人人自医时代的质的转变!希望有识之士,积极报名学习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学会之后,救己疗亲,帮助社会,传承千秋万代!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文/邓和国(北京)
图/来自网络
2025.8.25日20时35分作
我想马路溪夕阳下的那抹绚烂,
柔和的余晖洒亮了那一排排房檐。
一群群归鸟一边欢唱一边盘旋,
白鹭的巢总筑在高高的电线。
我想马路溪不是矫情的念在纠缠,
回想起那些邻里们的真诚友善。
我还是当年那个怀揣梦想的少年,
只是他当年的朝气已被岁月悄悄改变。
我想马路溪房上的灰色白色的瓦片,
见证着时代变迁的点滴改变。
我记得我玩耍在一座木屋青瓦的小院,
那是我童年时光最欢乐的乐园。
我想马路溪那一缕缕悠悠的炊烟,
像一个个温馨回忆的书签,
村中小溪两岸的田埂上,
整齐排列着回各自棚舍的牛困羊倦。
我想马路溪那棵老檀在羊角湾庙山边,
时光给它披上了一身斑驳的衣衫。
春天的布谷喜欢绕树欢唱,
夏天的鸣蝉喜欢喧闹到夜阑。
我想马路溪大界上那口水塘边,
塘水里总倒映着白云悠游在蓝天。
我小的时候喜欢听鱼儿跃水的声响,
唤醒我午后的美梦去追逐夕阳的羞颜。
我想马路溪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
像无边无际的锦缎书写着丰收的诗篇。
我想起乡亲们用镰刀割稻的景象,
一捆捆稻谷的运送用箩筐与扁担。
我想马路溪那条溪流的蜿蜒,
低垂的柳条轻抚流水在寂静的两岸。
溪旁之上种满了郁郁葱葱的翠竹,
每到雨后翠竹冒出了鲜嫩的春天。
我想马路溪那片静谧的山峦,
山林里处处有奇奇怪怪的景观。
林间的空地自然生长着五彩的野花,
林子里穿梭着灵动的野兔和多鸣的杜鹃。
我想马路溪的那轮十五的月颜,
年年的圆月邻里们总分享瓜果的香甜。
我常常望着月亮上的那片暗影,
玉兔的捣药声时不时飘向我的耳边。
我想马路溪的夏日的夜晚,
邻里们在院子里乘凉谈天。
那一把把浦扇把一阵阵的风送向身边,
艾草的清香把讨厌的蚊虫都驱散。
我想马路溪的那个最喜庆的新年,
穿上崭新的衣裳听鞭炮的尽情地狂欢。
那时的年味醇得赛过陈酿的米酒,
常常把我思念的心房温暖!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8.25日
拜读师父于2025年8月25日所撰写的这篇充满使命感与人文情怀的《改变人类医学现状任重道远》,内心深受触动。师父您以一位非科班出身却心怀天下苍生的创始人身份,三十五年如一日地投身于医学革新之路,这份执着、勇气,令人肃然起敬。
师父的文章中,字里行间满是对医学使命的敬畏、对绿色疗法的执着,以及对改变人类医学现状的深切期许。这份文字不仅是个人医学历程的回望,更是对 “治病救人” 本质的深刻叩问与践行宣言。文中两个时空的交错尤具冲击力:二十一岁的师父立下“不用针不用药治百病”的宏愿,与三十五年后师父的“弟子遍及全国”的现实映照,勾勒出一条布满荆棘的创新之路。
从人类社会的分工逻辑来看,“专业人干专业事” 是造物主赋予的秩序 —— 中国古代 “百工” 之说,早已明确了不同职业的使命边界。而医生,无论是古代的 “郎中”,还是现代的 “大夫”,其核心职责始终是 “救死扶伤”:当生命遭遇健康危机,医生是扛起 “救命” 重任的人。
这份职业的光荣与神圣,源于它承载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因此,医生应摒弃 “怕脏怕累怕苦” 的杂念,以 “任劳任怨” 的态度、“精诚服务” 的初心,践行老天赋予的使命 —— 这既是对职业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大学毕业后,二十一岁的师父便立下志向:为人类寻找一条 “不用针、不用药、大道至简,又能治百病” 的绿色疗法。这份志向在当时并未被所有人理解:亲朋好友多将其视为 “爱好”,甚至有同学直言 “你不是学医的,别浪费时间”。但师父深知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文学、书画是爱好,而医学是师父内心认定的 “伟大使命”,这份信念无人能阻拦。
师父的思考起点,源于对人类生存本能的观察:人人会吃饭、会穿衣,却 “不会治病”。但师父坚信,“造物主早已在每个人身上安装了医院”,只是人类尚未察觉;中国古代医圣先贤创立的 “经络理论” 虽功德无量,却因 “只有少数人懂、绝大多数人学不会” 而存在局限。
“让人人会治病”—— 这一朴素却宏大的目标,成为师父简化医学的动力:老人要会、小孩要会,有文化的人要会、没文化的人也要会,中国人要会、世界各族人也要会。正是在这份思想指引下,三十五年前,“中医神经导能疗法” 应运而生,成为师父践行 “大道至简” 理念的结晶。如今,这一疗法的师父的弟子已遍及海内外,当年不被理解的 “爱好”,早已成为师父 “不可撼动的事业”!
在医术传承中,师父有着深刻的体悟:师父曾对师父的众多弟子 “不求回报、免费传承”,却逐渐理解了古代医圣先贤 “道不轻传,法不轻授,术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 的千古训诫 —— 那是先贤们 “吃尽苦头、伤透了心” 后的经验之谈。正如古言所讲,“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渡无缘之人”,善良或许会被欺骗,正直或许会被欺负,但师父始终 “无怨无悔,毅然前行”。
这份坚守,源于对 “使命” 的清醒认知:师父将自己的经历比作唐玄奘西天取经的 “九九八十一难”,也铭记荀子《修身》中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的箴言。在师父眼中,个人遭遇的挫折与人类面临的疾病折磨相比,微不足道;让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 惠及全世界更多人,才是更重要的事。
如今,师父与师父的弟子们 “天天不遗余力地宣传”,是在 “唤醒民众的健康觉悟”——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即使治好了病,思想还是麻木的,又有什么用呢?” 在师父看来,宣传健康理念与传承医术同等重要:既要让人们懂得 “自己身上有医院”,也要为人类培养出 “德才兼备的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弟子”。
这份事业没有终点,改变 “医学只有少数人懂” 的现状,让绿色疗法惠及全球,让全世界更多人掌握守护健康的能力 —— 每一步都需要坚持,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正如师父所言,“自己明白任务艰巨,使命伟大就行了”,纵使无人完全理解这份追求,师父仍会朝着 “改变人类医学现状” 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
改变人类医学现状,确属任重道远。但正因为有师父您这样的“鸿鹄”前行,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彼岸,才真正有了抵达的可能。敬佩师父的勇气与坚持,祝福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事业,在未来的岁月里,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附:
师父钧鉴:
弟子拙文恭呈,请师父垂览批阅,以启愚蒙。
师父晚安,顺颂秋祺。
文/郑小兰(江西)
图/来自网络
2025.8.26日作
我想老家的千亩桔园,
碧绿的桔园一望无边。
深秋时节坠满累累金果,
享有”南丰贡桔“的历史美谈。
当秋风穿过桔林扬起沁入的清香,
阳光在枝叶间流淌成金色的光线,
采摘人的竹筐里盛放着整个秋天的甘甜。
我想老家的那万顷良田,
那年五月匆匆回家象游子回乡过年。
但见青穗初盈阡陌,南风似涛卷。
青芒刺破晨露泛起翡翠般的粼粼波澜,
农人赤脚踩过田垄留下大地的印章,
麦穗低垂的弧度恰似母亲把腰深弯。
我想老家青瓦房顶的缕缕炊烟,
袅袅娜娜升起婉如丹青圣手提笔悬腕。
在湛蓝天幕上勾勒出淡墨熏染。
柴火灶里蹦出的星火点亮了归鸟的家园。
铁锅炖煮的腊肉飘出穿越时光的香气,
灶台里是妈妈做的香喷喷味道的捞饭。
亦是游子梦里最执着不散去的乡思愁念。
我想老家村头那棵百年的槐树的旧颜,
它曾是乡民入村进户离别乡井的纪念。
它的皱纹里刻着代代人的年轮印环,
它的枝叶曾托起我童年所有的雀跃与鸣蝉。
如今树影里坐着许多脊背已被岁月压弯,
他们的目光总向着汽车驶来的方向顾盼。
我想老家最疼爱我的父亲的故影容颜,
他曾掌着病弱的身躯支撑着全家的蓝天。
他扶着槐树眺望远方对我的归来朝暮祈盼。
夕阳把他斑白的鬓发染成金桔的色泽,
佝偻的身影在黄土路上拉得很长很远。
像棵执着地等着候鸟归巢的老槐树,
可等来的却是我梨花带雨泪水潸然。
我想老家清澈碧绿的池塘水湾,
端坐家门口便能观塘鱼清波跃渊。
时而摆尾戏萍把浪珠溅到浣女身前。
时而又见鱼群啄碎倒映的云朵,
塘边的杨柳随风垂落水面把游戈的银鳞惊散。
石阶边遗落着童年打水漂的瓦片,
波纹里荡漾着再也捞不起的时屑光残。
我想老家夏日的那美好的夜晚,
当竹床在院子里承接银河倾泻的星盏,
当蒲扇摇出的凉风裹着夜来香的气息的馨鲜,
邻屋“乐平女”便来邀母亲对唱”纱家帮”和”红灯记”经典。
当劳作一天纯朴的人们尽兴后分散,
萤火虫便提灯巡视着我们的梦境的家园,
蛙鸣声里月亮慢慢爬过了披盖银纱的房脊屋檐。
我想老家十五的月亮的团圆,
老家的月亮像枚银币在枣树枝桠间相嵌。
皎洁的清光把父亲的白衬衫染成淡蓝,
父亲指着银河津津乐道地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姻缘,
这些神话传说成了我思念父亲的导引牵线,
有时也和着月色唱起《十五的月亮》,
把思念寄向中秋的云间。
我想老家纯朴的乡情旧念,
当年父母退休后向青尼老家乔迁。
村里街头巷尾打开了新的话匣闲谈,
一会来了许多帮忙的亲戚本家相援,
一批批调皮的孩童也拥到我家门下你追我赶。
好奇的瞳仁在眼睛里咕噜咕噜地转,
我抓起几把糖果朝他们扔去像天女把花抛散,
天真的孩童兜着甜蜜欢快地把家还。
我想老家的打铁匠那座深青色的炉坛,
我八一年高考结束回乡省探,
村们民都称我是电视里的“小芳”演员,
我家总门口来了两个打铁匠壮汉,
抽箱生火抡锤打得噼里啪啦响成一片,
淬炼的火花向四方金光四溅,
歇息时他们要以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的高价,
收购我过膝的乌亮粗壮的长发收藏,
我不舍父母无价的精血灌溉不容商谈。
我想老家新建的高楼大厦耸入云端,
几十年后村容村貌翻天覆地旧貌换了新颜。
往日的平房总门围栏卷进了岁月的长廊,
映入眼帘的建筑都是油光瓦亮的高楼成片。
水泥路铺到家家户户的门槛脚下,
田间作物工作已用中小型机械化替换,
村民的脸上漾溢着春风十里幸福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