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经纬间的文化传灯人
——六位诗人笔下的朴宰雨精神图谱
林雪琪(科普研究所博士后,文学评论家)
阎安《在大海边上迎接大海日出的人》、陈岩《追人记之朴宰雨先生》、何佳霖《那是大写的“朴宰雨”》、吕进《雨在飘》、黄维樑《致朴宰雨教授》、傅济生《咏朴宰雨教授》——这六首诗如精心打磨的棱镜,聚焦韩国学者朴宰雨,共同折射出这位跨文化使者的璀璨精神肖像。诗人们不约而同地沿着空间穿行与文化图腾两条核心脉络,编织出一幅流动的学术人文画卷,生动展现朴宰雨如何在学术与文化的枢纽地带激荡富有启示意义的跨文化涟漪。
一、穿行于海陆经纬的行者魂
朴宰雨的学术身影,首先被诗人们定格在宏阔的地理意象中,勾勒出其超越国界的“行者魂”。阎安以磅礴的“大海日出”开篇,将朴宰雨置于浩瀚太平洋的吐纳之间,继而“来到中国辽阔的大地深处,来到了高山上,来到了秦岭深处”,其开阔的学术视野与探索精神跃然纸上。陈岩则以更具线条感的“地平线-海岸线-等高线”为其足迹定位,形象地喻示其学术轨迹伸展至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前沿,特别是“雪化中国水”“盛于韩国杯”的比喻,精妙地捕捉了文化在他身上流转、交融的状态。傅济生笔下“云襟鹤氅驭文澜”的飘逸,与何佳霖眼中“胸怀960万平方公里”的博大,遥相呼应,将朴宰雨描绘成一位穿行于山河之间的鹤、拥抱大地山川的鹰。黄维樑“黉宫傥论海山旅”的概括与吕进对“雨”“飘在高丽,飘在中国,也几次飘到重庆的土地”的追述,更证实了其身心同行的跋涉特质——他的学术生命恰如精神版图的延展。
二、中华文脉的异域承光者
鲁迅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现代性反思的符号,在朴宰雨身上获得了跨越国界与文化的新生。何佳霖盛赞其“在哈佛插上鲁迅旗帜”的创举,赋予了鲁迅精神的国际意象;吕进感受到“鲁迅身影的雨”在东亚大地的弥漫,暗示其将鲁迅精神的甘霖洒遍东亚大地;陈岩笔下“掏出心中鲁迅”,揭示鲁迅已成为朴宰雨学术生命内置的精神灯塔。
这绝非诗意的偶然叠加,而是诗人们对朴宰雨独特学术实践的精准呼应——他将鲁迅研究内化为自身的文化血脉与批判坐标,超越了纯粹学术课题的范畴,将其升华为一簇能在不同语言世界之间点燃、传递的思想薪火。在朴宰雨这里,鲁迅不再是遥远的经典作家,而是成为联通中韩乃至东亚共同文化反思的精神桥梁,持续激发着当代的人文关怀。正因如此,何佳霖才发出了激越的呼喊:“汉字中应有一个独特的图腾属于你(朴宰雨)!”这不仅是对其驾驭汉字之能的赞叹,更是以诗为碑,铭刻下这位异国学者对中华文脉的深情守护——通过他这位异域学者的理解、演绎与深情的“情感复植”,古老的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密码,得以在现代语境和跨文化对话中焕发新生。
三、学术人格的丰沛交响
诗人们从不同维度描绘了朴宰雨丰沛的学术人格。阎安笔下那份“荡漾在您的心上的,太平洋的蔚蓝的气息,沉默而儒雅的心境”,象征其宽广、深邃而沉静的学者胸襟。吕进颂扬的“学术光亮的雨”与黄维樑援引“今孟尝”的典故,则彰显了他作为学术活动组织者的温度、能量与乐善好施的品性。傅济生聚焦其书斋境界,“胸中丘壑纳千川”写尽其思想之宏阔,“桃李成蹊映碧天”盛赞其化育英才的师者情怀。而何佳霖的诗句“红楼,史册,长城,秦腔,你的胸襟拥揽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异国情意”,则以其深厚的情感力量,道尽了朴宰雨平生对中国文化那份广博而炽热的赤诚。多维侧写的交织,最终勾勒出朴宰雨作为纯正学者、杰出师者和文化使者三重身份交融的完整镜像。
六首献诗,如多棱共光的棱镜,精准而诗意地折射出朴宰雨作为“行走的汉学符号”的精神图谱。他身体力行地将学术火种转化为可传续的诗性基因,最终在中韩之间、太平洋两岸,催生出一片语言之花璀璨盛开的沃土。这既是诗人与学者之间真挚的心灵交响,更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一次深具示范意义的精神启迪。他,是一位真正穿行于海陆经纬上的文化传灯人。
作者简介:林雪琪,中国广西南宁人,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文学评论家。韩国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主要研究东亚比较文学、科普科幻文学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等领域,发表论文、评论十余篇,参与编撰书籍6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