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千万别让健康掉队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8.25日9时16分一10时15分作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不用针,不用药,大道至简,绿色安全,疗效迅速。在人生健康的马拉松旅途中起着保护人体安全的作用。愿大识之士深入了解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积极报名学习神经导能疗法。学会以后,救己疗亲,帮助社会,传承千秋万代!咨询电话:13964896768。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8.25日13时38分一14时32分作
从大处讲,治病就是救命。当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出现危机的时候,谁来担起治病救人的任务?从传统思想上来看,就是医生,也称大夫。中国古代叫郎中。因为,从造物主给人类的分工来看,中国古代有“百工”之说,也是这么做的。什么人负责什么事,专业人干专业事。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人的精力和智慧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而医生是什么?医生就是负责救死扶伤的工作的人员,或叫专业人士。所以,这是大自然造物主的安排,也叫老天给你这个使命,自己就来做好这个使命,要任劳任怨,要精诚服务,要把治病看成是救一个人的命,乃至一个患者全家的幸福!所以,医生是光荣的,医生工作是神圣的!而不要怕脏怕累怕苦。
我大学毕业后,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学习自研医学,立志要为人类寻找一条不用针,不用药,大道至简,又能治百病的绿色疗法。那时,亲朋好友大致了解我在研究医学,但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爱好而已!但“檐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爱好文学,爱好书画教育,但内心却把医学当成一项伟大的使命。为什么?因为,医学是治病救人的,再说白了,说穿了,是救命的医术。我这一思想是任何人阻拦不了的。有一年,我们初中几名男同学吃饭。其中,一名姓邱的男同学对我说:“述考,你也不是学医的,别浪费时间去学医了!”另一名姓李的男同学,他比邱同学更了解我。他说:“别听邱同学的,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个交流与我研究开始,都已经过去三十年了,在我心里早已成为不可撼动的事业了!这说明,分别几十年的发小同学,他根本不了解,我创立的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弟子们已经遍及全国了!
我的出发点,起点太高。为什么?因为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不是三分钟热血,而是对整个人类亿万年来历史发展的一种思考。既然,每个人和每个动物都知道,生命要活下来,首先得吃饭,别饿着。而人类又比动物多了一项生活技能,就是学会穿衣。而且根据季节春夏秋冬更换衣服。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区域的人们。但我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长大后会吃会喝会穿会戴,但不会治病!这对造物主来说,其实她早已给人类每个人身上按装了医院,只是人类少有人懂,或者绝大多数根本不懂。中国古代的医圣先贤们,绞尽脑汁,创立了“经络理论”,开辟了五千年的中医经络学,功不可没,功德无量!但人间的医学为什么我认为不完美?就是,医学只有少数人懂,绝大多数人学不会!
这个难题必须攻克,这是我立下的决心。怎么让人们人人能会?不但老人会,小孩也叫他会。不旦有文化的人会,没文化的人也能学会。不但中国人会,整个世界的人,不分语言、肤色、民族都会!沿着这个标准,我不断简化,大道至简的绿色疗法——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在三十五年前,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诞生了!
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我来人间的一项伟大的使命之一!不用管别人如何去说,自己明白任务艰巨,使命伟大就行了!除了自己,任何人不会完全理解自己的思想追求!
有人说我很聪明,我说只有50%聪明!为什么?因为,我只向着正直、善良去发展。反面的不去学。所以,在传承弟子上,对很多弟子不求回报,免费传承。到头来,我才发现,为什么古代的医圣先贤们提出:“道不轻传,法不轻授,术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原来,他们也是吃尽了口头,伤透了心,才说出的千古训诫。为什么古人反复讲:“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渡无缘之人”。所以,善良可以被骗,正直可以被欺。我仍无怨无悔,毅然前行!正如唐玄奘法师去西天天竺取经时,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给了真经。正如荀子在《修身》篇中所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面对这点困难与挫折,放眼人类正面临疾病的折磨,这个事业必须宣传开来,坚持下去。
我为什么和弟子们天天不遗余力地宣传,就是想先唤想民众的健康觉悟。如鲁迅先生的说:“我即使给他们治好了病,思想还是麻木的,又有什么用呢?”而我又要宣传,又担负着传承的伟大使命。为人类培养出一名名德才兼备的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大弟子们任重道远!
我想老家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8.25日17的31分一18时16分作
我想老家夕阳里的那幅彩画,
淡淡的夕辉染红了那一片片屋瓦。
一群群麻雀一边欢歌一边回家,
喜鹊的巢总按在高高的树丫。
我想老家不是虚荣的心在打架,
回忆起那些乡亲们的朴实无华,
我还是当年那个衣着干净的娃,
只是他当年的青丝华发已经鬓染霜花。
我想老家的房上的红色黑色的砖瓦,
记录着新旧时代的巨大的变化。
我记得我出生在一座黑瓦青砖的矮房,
那是我来到人间第一个温暖的家。
我想老家那一缕缕袅袅的炊烟,
像一个个日暮归家的符号,
村外的池塘的四周的小道上,
赫然分列出归各自宅院的鹅鸭。
我想老家村中央那棵古柳,
岁月给它增添了一头低垂的长发。
春天的紫燕喜欢望柳归家,
夏天的黑蝉喜欢放歌到天涯。
我想老家村头那口石砌的老井,
井底下总映出日月星辰的光华。
我小的时候喜欢听村民担水摇响的晨曲,
唤醒我童年的朝梦去拥抱彩霞。
我想老家那一片片碧绿的麦田,
像一望无垠的绿毡编织着丰收的回答。
我想起乡亲们用镰刀割麦的情景,
一个个麦垛用木车或铁马载回了家。
我想老家那条绵长的桃源河,
两岸高矗成了护卫河道的堤坝。
长堤之上栽满了林林总总的刺槐,
每到五月刺槐开满了沉甸甸洁白的槐花。
我想老家那片浩瀚的沼泽,
沼泽里年年有大大小小的水洼。
水洼的上下自然生长着修长的蒹葭,
水洼里游弋着快乐的鱼虾。
我想老家的那轮十五的月亮,
年年的圆月乡亲们总谈论嫦娥奔月的神话。
我常常盯着月亮上的那棵桂树,
吴刚的巨斧会不会把桂子向人间坠下。
我想老家的夏日的夜晚,
乡亲们在胡同里纳凉说话。
那一把把蒲扇把一缕缕的风吹向面颊,
青草的浓烟把贪婪的蚊子们又呛又吓。
我想老家的那个最热闹的新年,
穿上崭新的衣服听鞭炮的唏哩啪啦。
那时的年味浓得超过六十二度老白干,
经常湿润了我记忆的面颊!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