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193
王丽华
在纪念三线建设与国营九七六厂(山东第一机械厂)建厂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格外思念并缅怀父亲。这几日我在家中翻出了父亲的不少物件——奖章、照片还有各类证件,像工作证、会员证、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二十多年了,母亲也走了十多年,那些老照片和证件,记忆着父亲的成长,记忆着他为新中国而战和投身三线军工事业艰辛而光荣的历程。看着这些照片,心里满是怀念,既幸福,又酸涩。生活在物质文化都很丰富的当下,每到冬季送暖气时,我就会想起父亲的晚年生活。那时小区楼房没有暖气,自家也没有安装空调,每年冬天都要提前备煤和引火木块,哥哥辛苦地把煤块一桶桶提到楼上,母亲夜里总要多次起来看炉子添煤,就怕炉火熄灭,一冬天都睡不安稳。那个年代条件艰苦,父母操劳一生,却未能好好享福,实在令人心酸。感慨,若是经历了那么多艰苦岁月的父亲和母亲,能享受到如今的幸福生活该多好啊!
父亲在部队时的留影
父亲在企业时的留影
父亲话语不多,表面上看着有些严肃,对待工作却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自1965年5月来到鲁山脚下,他便全身心投入到九七六厂的初期建设中。最初,父亲担任机关支部书记,后来到宣传科任科长;1972年6月至1984年5月,他担任国营九七六厂工会主席。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解决职工的生活冷暖,还是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亦或是配合厂长推进生产,他都倾注了自己的智慧与全部力量。
1972年6月,父亲担任工会主席后,首先便考虑到单身职工的文化生活问题。那会儿厂里经费紧张,即便如此,他还是设法逐步在马场宿舍区建起了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和电视播放室,黄崖河东的平房区与厂部办公楼区也都装了电视,供职工们观看。之后,他又根据职工的需求,多次到外地联系厂家,集中购入一批电视机供大家购买。但厂区四面环山,电视接收信号差,画面总是不稳定。为了改善收视效果,父亲不顾自己身体虚弱,和同事们一起爬到山顶实地考察,最后选定在通往朱阿的道路左侧、小么山顶的位置,建起了一个电视插转台。当职工们终于能看上清晰的电视时,父亲的心里也满是欣慰。
当初帮郝师傅促成这段美好姻缘,这事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与祝福。后来在省军工系统工会的年终总结会上,父亲讲了这桩帮扶解困事例的来龙去脉和圆满结果,不仅得到了省军工局领导的表扬,还收获了各三线厂工会同志们的称赞。军工局领导还就这个事例,号召各三线厂向九七六厂工会学习。工作时的父亲就是这样,投入又热情,脸上却总带着严肃认真的神情。那会儿姐姐和郝师傅同住鸳鸯楼一楼,她见父亲去看望郝师傅好多次,就跟父亲说:“爸,您去小郝家都这么多回了,咱离这么近,您就没一次来我们家看看?”父亲只说:“去看小郝是我的工作……”唉,姐姐望着父亲的背影,心里满是失望,暗自想着:父亲的脑子里,怕是全被工作占满了。
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父亲,工作思路也总跟着时代走。到了80年代,沉寂多年的旅游业开始悄然兴起,他心里渐渐有了个想法:组织职工去泰山看看,让大家领略祖国的山河之美与人文历史,既丰富三线职工的文化生活,也能更好地激发大家爱厂爱岗的积极性。那会儿登泰山不收费,也没有旅行社能提供服务,凡事都得自己张罗。为了把这次旅游登山活动组织好,军人出身的父亲拿出了迎接战斗的架势——沿途线路、旅游景点、所需时间,就连最佳观日出的时刻和各项安全措施,都做了详细的了解与准备。他和同志们一起制订了“五一”集体登泰山的方案,也得到了厂党委和行政领导的支持。
1981年4月29日,父亲先和工会干事于林荣、团委书记王宜仁、医院大夫李俊书以及司机孟师傅一起去“侦查”。到了30日子时,职工们在厂部车队处排好队,有序上了车——车厢里早已铺好了崭新的苇席,还拉好了安全缆绳。就这样,十辆解放大卡车满载着兴奋的职工,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经过博山区、莱芜县,翻山越岭间,车厢里的欢声笑语就没断过,不知不觉便到了泰山脚下。职工们下车后,一溜烟往登山道上跑,而不顾劳累的父亲早已在中天门等着大家。看着职工们你追我赶的高兴模样,父亲也满是喜悦。那年我正在军工技校读书,刚好在厂里实习,得以亲历这场活动。也正是在那时,我看到为工作操劳的父亲,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父亲同一起去泰山的工作同志合影
三线建设的年代里,因特殊的使命与行业特性,企业在大山中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社会。而作为“职工之家”的工会,为丰富职工家属的文化生活做了大量工作——周末放电影、节日文艺演出、歌咏比赛,还有春秋季的田径运动会,以及乒乓球、篮球、拔河等各类比赛,父亲对这些活动始终格外支持。他不仅做好各单位的协调工作,还调动有特长同事的积极性,组织大家参加省军工局系统和沂源县地方的相关赛事,每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尽管父亲因身体原因,多次在工作岗位上病倒,却总又一次次重返岗位,继续埋头工作:为职工维护权益,走访慰问受灾家庭、困难职工以及在农村家中休养的患病职工,安排有皮肤病的职工去临沂汤头疗养院疗养……也正因如此,他深受广大职工的敬佩与尊重。
父亲是九七六厂建厂初期,从繁华青岛来到沂蒙山参加三线军工建设的军转干部,1984年5月在九七六厂办理了离休。那期间,他曾有过多次调出的机会,就连离休后可带一个子女到省城济南安置的机会,也都被他放弃了。他说:“我这辈子就在九七六厂了,山沟就山沟吧……”他这般选择,只为能和那些一同工作、生活了几十年,早已结下深厚情谊的老同事、老职工们待在一起。后来依照国家政策,他于1997年1月随九七六厂统一搬迁到了山东日照。
父亲和工会同志们的合影
父亲同九七六厂的全体工会代表合影
(部分资料提供:由姐姐,王美华,原九七六厂职工。哥哥,王新建,原九七六厂职工。)
2025年8月20日
作者简介: 王丽华,女,61岁,汉族,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龙口市,1982年7月毕业于山东省国防军工技校,1982年7月~2007在国营九七六厂(山东第一机械厂)工作,军二代,2009年退休。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