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扬州探幽》王红军
扬州从吴王夫差时期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西汉时期,扬州的范围包括安徽淮河以南、苏南、上海以及整个浙江、江西和福建地区。扬州作为省级行政商业中心一直延续到南朝。特别有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因为太像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韵了,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李白写的。实际上出自于南朝人殷芸的《殷芸小说》一书,也是华夏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此句描述带巨款来扬州消费,可见那时的扬州,就已是商业中心了。魅力扬州不光是淮扬菜的始发地,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必来之地。这次的行程瘦西湖--大明寺--东关街。
这趟旅行特意带上女儿放飞。对于扬州,我是陌生的,陌生得只能李白,杜枚,杜甫,刘禹锡,白居易等文人的篇章里寻找它的底蕴。早春的瘦西湖,鲜花盛开,杨柳夹岸,尤其是琼花,五亭桥(又名莲花桥)、二十四桥也代表着扬州象征。最先让我知道扬州的是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而穿透历史的烟云,传遍神州。隋炀帝如此钟情扬州,为看琼花,而兴修大运河,也把自己的荣辱功过和争议,留给了扬州。扬州被称为风景城、人文荟萃文化城,博物城。
扬州最早是1999年公务去扬州裕华公司结汇,业务单位曾带我游了瘦西湖。因公司急需资金电催、未能游完瘦西湖打专的回连。对于扬州的向往,更多的来自唐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枚笔下的扬州是令人沉醉的。扬州大学李坦先生主编《扬州历代诗词》记载,光唐代就有158名诗人,为扬州吟咏诗篇435首。
唐大和七年至九年(833—835),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担任掌书记的差事,在扬州呆过十三年时间余,等于小吏,落魄寄人篱下的生活。其时,已经三十岁的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他才华横溢,怀才不遇。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得流连烟花青楼,纵情声色,消磨时光。“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杜牧追忆自己在扬州那段生活的真实写照。值得欣慰的是,尽管杜牧以“薄幸”自况。但在扬州,至今仍有不少搞诗歌文学的文友,亲切地以“杜郎”呼之,表达出对这位落魄才子的怀念。
梦里扬州我来了,沿着杜牧落魄江湖的足迹,像是去赴一个迟到千年的约会。漫步运河古渡,流连市井街道,努力搜寻当年杜牧遗落在寻常巷陌的一缕屐痕,或他闪现于楼台水榭的青衫一角。然而没有。尽管在这里,对于杜牧这样一位使扬州名扬海内外的古代文化使者,无论是老者,还是青春年华的少年,都能津津乐道一二,且能随口吟出他的名篇佳作,但具体杜牧曾在何处落脚,无遗迹可寻。但事过境迁,谁也不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就随我的思路,去探访一下二十四桥吧。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瘦西湖畔的二十四桥,虽是雕栏玉砌,廊腰缦回,如今却早已物是人非。形色匆忙而拥挤的游人,比肩接踵,纷至沓来,哪里还能领略出二十四桥昔日的风姿?令人略感欣慰的是,二十四桥旁边,不仅立有一块毛泽东主席手书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碑,而且离二十四桥不远处的湖畔,在画舫凌波中,有几位身着唐服的妙龄女子,或怀抱琵琶,或坐抚古筝,《高山流水》和《烟花三月》的名曲,逐水而流,让人们在游船上听着绕梁三日而余音纯纯的名曲,彻底的放松心情。
唐朝诗人们对于扬州的情感。是他们对扬州的435首歌咏,在当时乃至后来,为人们能了解、认知和向往扬州,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影响力大的要数:杜枚、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就连司马光都感叹:“苦闻小杜说扬都,当昔繁华今在无”?扬州自吴王夫差建城期间,在此生活或过往的王侯将相、文人雅士数不胜数,能有几人至今还活在扬州的市井里?活在普通百姓中间?
在杜牧将要离开扬州赴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他甚至连一个青楼歌女都忘不了写诗相赠:“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留恋之情,溢于言表。而为他设宴送别的,也正是那些用柔弱的臂膀给了他,心灵滋养和关爱的青楼女子。“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果杜牧和她们之间没有真实的情感,不可能写出这情义深重的诗句来。
瘦西湖的水波荡漾,桨声咿呀入耳,可谁能告诉我,到哪里才能寻得杜牧遗迹?“游人莫说樊川梦,一片烟花万古愁”。对于杜牧,如今能给人一点联想的,也许是那些精心挑选而受过高等教育的船娘吧。
出了瘦西湖公园,去了个园、大明寺、平山堂鼓楼、天下第五泉、也还不错,步局合理、错落有致、而有历史悠久厚重的,江南古典建筑风格也是一道风景。东关街是古老的扬州老街,经过复古重建,游人川流不息,熙熙攘攘。商业化很浓。但让我最留连的是瘦西湖、五亭桥与24桥...……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江苏民协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
这篇已入中国散文网合集,中国精典散文3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