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记
作者:每小平
三伏天是秋作物锄禾时节,农夫出力流汗就是为了收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锄禾就是在人庄稼地里给禾苗除草松土,以免杂草吸收禾苗养料,影响禾苗的生长。
深锄几寸土,多耐十天旱。棉花锄七遍,结桃赛蒜瓣。夏暑赤日炎炎的日子,在低矮的黄豆、绿豆、棉花、谷子田地锄禾还好,但在一人高密不透风的玉米、高梁地里锄草,可不是一件好事,闷热、玉米叶子刮刺皮肤、蚊虫叮咬、汗水流淌、口腔干渴……诸多苦累真让人受不了!
骄阳似火,金光照射。天空似盆火,大地湿蒸热。赤日炎炎用大板锄锄草的日子我经历过很多年。在低矮苗稠的谷子、黄豆、棉花地里锄草还好说,但是在齐腰深或-人高闷热的玉米地或高梁地里松土锄草,干不了半个时辰,在阳光照射下热汗似滚豆般就从人的头上脸上、前胸后背上不停滴落,衣服也似在水中浸泡过,湿漉漉的粘身不透气。
少年初始我的锄禾是跟父亲学习的。父亲给我介绍了大小锄,认识谷物特征、杂草品性、外貌特征等特点。父亲用手抓起田间一把青草同谷苗对比鉴别,给我介绍了最难辨认的如小麦中的燕麦、谷苗中的谷缨、水稻中的稗子。掌握了谷物与杂草外貌特征后,锄禾时我就不会伤及谷苗。
“稀谷秀大穗,稠谷长秆草。”锄禾同时,还要学会间苗,合理密植,不可留存过多的谷苗,以防长草少结谷穗。父亲教给我学会气象谚语,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早雨没多的,磨镰烧喝的。”意指夏季清早降雨,属少量潮湿空气凝结而致,不会持续多久,可放心下地干活。樊川庄稼地里的杂草很多,主要有三楞子、八厘子、毛毛草、灰茭茭、野仁汉、打碗花、蒿子等。少陵原上田地里的杂草主要有谷缨、蒿草、灰茭茭、野仁汉、打碗花、毛毛草、诸多拉蔓长草等。
“旱锄田,涝浇园。”“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天雨多,谷里米多。”三伏天高温土壤水分蒸发量大,若有雨水有利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有利于各种杂草的生长繁衍。父亲讲:板锄底下有水!这是因为在干旱缺雨的田地,用板锄连续锄地三遍,可有效给谷物松土、除去土壤中的板结、裂缝等水分的挥发,从而有效达到给谷物保墒保水的目的。现实中,各种杂草的生长繁衍速度极快,同谷物竞相生长甚至超过谷物的疯狂生长、争夺养料养分、通风和阳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曾记得少年时同父母亲一起到责任田里去锄禾,适逢夏暑天半人高的玉米地,锄到地中间时酷热、流汗、蚊虫叮咬、玉米叶子刷得人胳膊一道一道血印痕,人难受无比。囗渴无饮用水,饥饿没有食物。即就是有食物,也难以下咽,饥饿囗渴在考验着我。当我向父母亲要求回家时,父母亲说坚持完锄禾后再回家。毕竟,从家里上少陵原再到责任田地有3公里、且都是上坡路,人上原都是气喘嘘嘘、难受的不行。晴晌午,阳光暴晒下,我听从父母亲的话,咬牙坚持了半天时间才锄完责任田,同父母亲一起返回。走在后面的我看到父母亲的后背,衣服已被汗水浸透,盐渍渗出道道弯曲的“地图”格外醒目,伤及我的灵魂,父母亲辛勤劳作的背影,已深深定格在我的心中,至今难忘。
父亲讲:锄禾就要用锄,锄分板锄,薅锄、条锄、小锄、双刃双锄等几种。锄同镢头、锨等作为传统农具,具有锄地、锄草、收获、起垅、挖穴、耕恳、筑堤、除草、盖土、碎土、中耕、培土等很多作用,是人们锄禾常用的农具之一。
锄头由锄刃和木棍组成。锄头形状薄而扁长,似菜刀样;也有长方形、狭长形、梯形或呈半圆形等。锄把多用结实的槐木作的圓木棍,安装在锄头后的圆孔内。木棍长短以人的身高和锄地需要而定,一般长约80-----160公分。“前腿蹬,后腿弓;一锄一锄向前行。”使用时两手握住锄把,做前后挥动挖锄动作。锄禾时要仔细分辨好谷苗,不可随意伤及谷苗,放过杂草、更不得不锄地,不作为、使杂草疯长。
三分种,七分管。要想虫子少,锄净田间草。春锄多用小锄,人们弯腰或坐在小凳子上锄掉返青后小麦周围的小草野菜并松土保墒。夏秋季杂草长根系大、锄禾多用大锄或板锄,锄的深、能断根,达到除草松土和保墒的目的。针对不同的田地、谷物、大小和杂草等情况而选用不同大小型号的锄。使用大锄或板锄锄禾,比起小锄锄禾人少弯腰,有力能使出。前腿弓,后腿蹬,左右换手朝前行!
君不见;锄禾过后,谷物拔节生长,夜静时能听到“噌”“噌”拔节声响,枝叶舒展,风吹舞动似在谢谢农夫的辛苦。看着茂盛密植玉米的孕穗、结籽成棒状,农夫笑逐颜开,满怀金秋丰收的希望。
夏秋论锄禾,心中忆双亲!
要知盘中餐,父母恩重山!!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长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诗词分会会员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副秘书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长安分会副秘书长 杜曲乡贤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 民协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