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诸多的城市道路中,有一条街路很特殊:它深处闹市却格外宁静,它算是长春市较短的一条大街,却见证着长春这座城市近百年的历史。它就是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长春新民大街。
新民大街位于长春市朝阳区,北接解放大路,南连新民广场,建成于1933年,初定名为“顺天大街”。伪满时期,街两旁建有伪满国务院和伪满军事部、经济部、司法部、交通部,以及伪满综合法衙等,可以说,新民大街不但是伪满皇宫的中轴线,还是伪满国都政治中心的"中央大道"。1933年建成后,取名"顺天大街",出自《圣经》"人应顺天";1946年国民党时期改为"民权大街",是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命名,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新民大街,持续沿用。
2025年7月5日,长春市新民大街经过改造后开街迎客。新民大街全长1445米、宽58米,改造后街道两侧13处院落围墙被打开,释放出4.5公顷空间重归城市,并沿街打造了13处造型别致的口袋公园供市民游客休憩,历史建筑也陆续开放,让人们有机会走近历史,触摸历史,感知历史。
著名作家、诗人、文化学者韩山寺先生,专门为焕新的新民秉笔作赋,且有历经数日,修润21次,终于化古典诗韵为镜,照见了长春新民大街从过往到今朝的岁月流转,字里行间,尽是“新民”二字里藏着的深意。此赋一出,春城震动,不说是“洛阳纸贵”倒也是满城喝彩。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福生为《新民大街赋》书法题名;吉林省国学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姜子明精湛书法书写了《新民大街赋》全文;吉林省民盟书画院院长魏宏声为《新民大街赋》篆刻题名。电台专业出色主持人、朗诵学会资深导师、朗诵名家等诸多朗诵界业内人士青青、岚新、陶然行者、温暖阳光、孟令军等纷纷诵读此赋。不同的艺术传播方式,让赋这种古典艺术以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浸润春城人民的心灵。
初读此赋,最先触到的是街的“形”。“襟南湖而引闹市,枕朝阳之霞光”,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它的地理脉络;“檐牙高啄,融满洲之顶冠;石柱庄严,取西洋之筋骨”,则精准点出那些老建筑的独特风貌。可这风貌里,藏着的不只是建筑美学,更有“铜狮犹踞,曾窥伪府之兴亡;石阶默然,长印殖民之痕迹”的沉重——静态的建筑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铜驼荆棘,残碑蚀雨”的意象,更将那段悲怆岁月的沉重感传递得淋漓尽致。
但赋的妙处,在于不沉浸在过往的悲怆里,更有老街焕新后的欣喜与欢畅。笔锋轻轻一转,便别开生面了:“金瓯重铸,文脉新开”八个字,不仅仅写出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更昭示出历史文化之于现实的意义。昔日“衙署森严之地”,如今成了“杏林春暖、黉门光耀之所”:新旧对比间,尽显时代变迁的深意。“朝阳初照,学子负笈”“暮色渐沉,归人循香”……朝阳下学子匆匆的脚步,暮色里归人盈盈的笑语,深秋时落叶与书声共鸣,夜幕中灯火与学子目光互映……这些鲜活的日常场景,让老街上的一砖一石都有了温度,旧时光被镀上了新光芒,新时代赋予这条街新生命。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烟火气交融,展现出这条街在新时代的活力——文教兴盛、民生安康,恰是对“新民”二字最生动的诠释。
在韩山寺先生的赋中,新民大街早已超越了“土木”的意义。它是一面“精神之鉴”,照见往昔的风雨;更是一面“时代之旌”,引领未来的方向。正如文末所言,“昔时风雨蚀铜驼,终不敌,今日千窗星火明”。走过新民大街,便走过了一段从屈辱到自强的历史,更走过了一段新旧更迭的风雨沧桑。一篇赋,读懂了一条街,也读懂了一座城,更读懂了一个民族对“新民”与“永续”的执着追求。
——2025年8月20日 于长春绿园泰安东街“苦乐斋”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