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细昌

林公签诗全称为《林公忠平王灵签本》,林公签诗共一百签。据传,签文自第一至五十写在明代成化年间,作者举人王可;第五十一至满百写在清代道光年间,作者贡生詹桓。林公签诗参照了唐诗七绝的韵律,每首四句,每句七字,这种格式不仅使签文在形式上显得规整,更在韵律上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源于其典句精湛、文理通俗的特点,使得签文在表达深邃意境的同时,又便于广大读者阅读和理解。林公签诗不仅是一种神明启示,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启迪。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鉴赏,静下心来品味这些古老的智慧结晶,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林公签诗文化,以其宽阔胸襟,阐明护国佑民、国泰民安的核心思想理念;以其深邃的智慧,揭示了宇宙间万物演变的法则;以其诚挚的言辞,传递中华传统美德之精髓;以其精湛的艺术,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其独特的内涵,促进闽台文化交流与融合。从林公签诗的字里行间,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胸怀。我们还可以领略到签诗的艺术魅力,深深感悟到林公签诗文化的价值意义。下面咱们共同赏析林公签诗博大精深的内涵、精美卓越的艺术和促进闽台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林公签诗文化:以其博大的胸襟,宣扬“护国佑民、国泰民安”的核心思想理念。
林公签诗第一首开宗明义,阐述林公替天行道,致力于“护国佑民、国泰民安”的崇高使命:
林公肇蹟在杉溪,
各境咸亨万物齐;
庇佑吾民多获福,
年年岁岁乐禧禧。
这首签诗是百首签诗的纲领,阐述了林公“护国佑民、国泰民安”核心理念!表达了林公希望福宁府五县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昌盛,民众安居乐业的愿景。
“林公肇蹟在杉溪,各境咸亨万物齐”这两句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其中“林公肇跡在杉溪”昭示林公在杉溪超凡升天与代天行道之举;“各境咸亨万物齐”则表达了林公希望福宁府五县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昌盛,民众安居乐业的愿景。
“庇佑吾民多获福,年年岁岁乐禧禧”这两句表达了林公成为福宁府五县畲汉民族的守护神,为民众带来福祉的庇佑,而“年年岁岁乐禧禧”则体现了在这种庇佑与祝福下,民众所感受到的欢乐与幸福。这里的“吾民”不仅指寻求签诗的个人,更泛指广大的人民群众。
林公生前和羽化成仙后都以“护国佑民、国泰民安”为使命。林公祖殿的宫门上一副对联概括了林公生前的伟大事迹:“伏虎显圣震南域,悬壶化境奉北辰”。据《林公史记》记载:林公生前为人忠厚仗义,勇猛过人。南宋时,因社会动荡和靖康之变后大量人口迁入福建,开垦山地造成严重虎患,林公组织猎户,身先士卒,勇猛异人,举斧连杀三虎,平息虎患。同时研发大排铳,以火燃之,可发出轰鸣震响,驱赶射杀野兽,让附近乡村皆仿造之,平息各地兽患,使民众安居乐业。
南宋淳祐年间,闽东瘟疫肆虐,百姓受苦。林公医术高超,亲尝百草,义务为乡民治病,救人无数,受人尊敬。林公去世后,人们立祠庙纪念,以示不忘其仁义之道。
林公在羽化成仙的当日告诉村民们说:我事先已经在地上画了圆圈,如果我血溅圈内,我只保佑杉洋;如果血溅圈外,我将保佑邻近各县。说罢林公从树上跳下来,果然血溅圈外,林公便成了福宁府各县畲汉民族的保护神。
林公,这位传说中的神奇人物,以他宽广的胸怀,致力于宣扬并践行“护国佑民、国泰民安”这一崇高使命!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林公出身寒微,羽化为神后,并没有因为受众人拥戴,而居高临下,俯视众生,仍是秉承“众生平等”这句民本理念,旗帜鲜明地表明:“将相由来本无种,男儿立志当自强。”昭告世人:将相之才并非天赋异禀,而是经由后天的不懈努力和坚韧奋斗所造就。此句以激励人心的方式,教导信众,不应受制于出身与背景的局限,而应秉持自强不息之志,勇往直前,以实现个人的梦想与目标。签诗第八十六签:
琼林丹桂正飘香,
野草山花吐锦章;
将相由来本无种,
男儿立志当自强。
这首签诗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作为象征,通过描绘琼林丹桂与野草山花的对比,传达将相非天生的哲理,向读者展示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重要性。直接而鲜明地阐述了将相之才并非天赋异禀,而是经由后天的不懈努力和坚韧奋斗所造就。此句以激励人心的方式,昭告世人,不应受制于出身与背景的局限,而应秉持自强不息之志,勇往直前,以实现个人的梦想与目标。
在林公所秉承的“护国佑民、国泰民安”和“众生平等”的理念指引下,众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信众,满怀着虔诚与尊敬之情,络绎不绝地前往林公祖殿,以参拜林公神像的方式寻求神明的启示与指引。他们期望通过这一庄严肃穆的仪式,获得对未来事务的深刻洞察与智慧建议。正如第二签所揭示的寓意所示:
四方善信叩尊神,
求判吉凶件件明;
此去必然情意顺,
乘机造化莫留停。
这首签诗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内涵。它鼓励人们在林公“护国佑民、国泰民安”的精神引领下,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面对未来,满怀信心地迎接各种挑战。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汤细昌,1978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曾任教于周宁三中、一中、十中、二中、马尾区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退休后致力探究林公文化,被周宁县林公文化研究会聘为林公文化研究员。撰写《林公签诗文化赏析》《林公祖殿建筑文化管见》《林公忠平王康养文化集萃》《林公信俗文化蠡解》等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