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雨诗话” 之
友人组团太行山写生礼赞
文/李 佳 桂
之一
介园久居山水瘦,
太行万象天地宽。
借得石涛写生笔,
搜尽奇峰别样观。
之二
巍巍太行势独雄,
森森危崖结鸿濛。
不辞千里洒浓墨,
敢向五岳夺峥嵘。
之三
太行写生千里行,
胜读故纸万卷经。
坐拥灵山悟天道,
思接八荒追化境。
之四
天下龙脊数太行,
万载风雨铸苍桑。
何须泼墨敷重彩,
移步换景皆画廊。
之五
太行神采四海名,
绝壁天路世人惊。
千里来寻祥瑞地,
华夏魂魄画师心。
(2024年4月13日修订于合肥“榆木柴房”)
附 言
借机来说说“写生”。
写生,作为绘画的一个品种、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其实践活动,还是作为绘画的一个术语,都别误会是什么西方的“泊来品”,而是在中国古亦有之。
写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云:“江南地势如纨绮,故谓之写生”——首次将“写生”用于描述绘画。其中记载画家边鸾“善写生”,其作品“得动生意”,强调笔墨捕捉自然生命的鲜活姿态。五代时期黄荃的《写生珍禽图》,以精细的工笔技法,细致勾勒禽鸟动态,是为中国画史中最早标明“写生”的绢本画作。
南朝时期著名的《古画品录》“六法论”中,与“写生”直接关联的即有“三法”。曰“应物象形”;曰“随类赋彩”;曰“传移模写”。又,史书载,五代画师腾昌佑“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宋/范镇《纪事》载:又有赵昌者,汉洲人,善画花,每晨朝露下时,绕栏槛谛玩,手中调彩写之,自号“写生赵昌”。明/《徐氏笔精》云:“惟元倪瓒辈始喜写生,脱画家蹊径。”
历代画家和诗人还都写下了大量推崇和赞美写生的诗作。如:宋/苏轼:“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元/郑允端《题徐熙杏花画》:“写生政自爱徐熙,把卷摩挲眼欲迷。曾记沉沉春雨后,一枝斜透粉墙西。”元/吳当题《栖鹊图》:“钱候写生苦逼真,淡墨萧疏妙难似。”清/赵翼《题肃本淳化帖》诗:“譬如画家写生法,须见美人描翠娥。”等。
对于写生的要义,历代画家总结了很好的经验。一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待具有感物通神能力的人去发现和表达。写生就是要培养画家观察力,提升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与敏感度,防止一味地临摹训练而陷入技法套路,通过“即时性”场景的心灵刺激,生发创作灵感,防止“纸上谈兵”造成的“审美固化”。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对自然景物直接描绘,或“目识心记”,积累创作素材,提高绘画的表现力和创新力,避免一味临摹古人画或今人画,闭门造车,只会纸面上“搬山移水”,东拼西凑,造成画作空洞、雷同,毫无生机。三是,通过对自然物象的形式美、意境感及其相互间关系与光影变化的用心观察和梳理,提练出物象的神韵,抓取物象本质特征,使创作更加生动,鲜活而有灵性。同时,也会在创作中自觉的使二维平面具有三维空间感。四是,通过“搜尽奇峰打草稿”,大量的写生实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培养“心手合一”、将客观物象转化为艺术表达语言的能力,在创作中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其实,写生又何止是一顶“技术层面”的绘画活动呢?从“精神层面”上讲,写生不仅是画家直面自然,观其貌、摹其形、摄其神的重溯自然的绘画过程,更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既是画家发现自然之美、表现自然之美的过程,也是自然滋养画家心灵,培育画家珍爱自然、敬畏生命,重溯审美认知与灵魂的过程!——这也正是写生活动的核心价值与意义所在。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中这段精采论述,正可用来说明写生活动中人与自然交融的审美体验!游目骋怀,放眼四望,观察世间万物,聆听天赖之音,舒展胸怀,放飞思绪,寄情于景,观物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眼界无尽藏,怀抱有清风”,这样一种由自然环境激励带来的舒畅情绪、豁达心智,是坐拥书斋、玩弄电脑的人完全得不到的,必将给绘画创作注入勃勃生机、新的意趣和崇高境界。
行笔至此,笔者忽然想起一位青年画家的邀约来。此君为古城怀远名门常氏苗裔,赓续了祖宗风骨,做事有股子顽强拼搏精神,曾于南方大都市打拼十多年,虽有做“老板”机遇,终究难忘初心,被儿时的丹青梦拉回到画案,背井离乡,于淮南市一处艺术家群落,开僻“弘净堂”画室。夫妻二人向与“体制”无份,唯以鬻画为生。当此文化市场哀鸿一片之际,可以想见常氏君所走的这条道是何等艰难与清苦!然而,常氏君却从不趋利而媚俗,不唯世风,大凡山水、花木、禽兽等画作,皆根植传统,又独抒己见,应时敷彩,无不彰显中国画本真精神。为不断追求画作更高境界,常氏君既使生活拮据,也常花重金拜学。并遵“饱游饫看”古训,每年都会外出写生数次,积稿盈尺。某日,常氏君与笔者语,拟择期办一写生作品专题展,展标不愿老套,邀我为之命名。我想,即以此“游目骋怀”四字赠予常氏君吧!未知他中意否?
(2025年8月5日续文于合肥寓中,8月17日修订于淮南斗室。)

李佳桂,号“榆木”,1951年生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一央企从事管理工作至退休。现居合肥市。有多种企业管理著作和论文出版和发表。业余创作诗歌、散文、文艺评论散见报刋、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