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细昌
在杉溪(又名鸾溪)的源头,有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松林。“乔松直透丛林间, 叶叶枝枝耐岁寒”。这首签诗正是对这片古松林真实写照。这片松树,宛若威严的哨兵,以其高耸挺拔的身姿、四季常青的容颜、枝繁叶茂的树冠,默默地守护着杉溪源头的宁静与神圣。因为在这青山绿水的环抱之中,巍然屹立着一座庄重而神秘的神庙——林公祖殿。这座庙宇供奉着林公忠平王,是闽东信众寻求庇护、指引和寄托情感的人神精神交流的圣地。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至十五日,闽东各县市近百万信众怀揣虔诚之心,自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齐聚林公祖殿。他们从林公祖殿香炉中领取香火,再携之归乡,举行迎拜仪式,此即为“请林公”之传统习俗。自南宋时期起,此项仪式历经近八百年沧桑,仍旧生生不息,流传至今。在此漫长岁月中,这一传统习俗不仅得以绵延不绝,更逐渐演变成一种独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林公祖殿相较于临近的龟山寺、凤山寺、道教圣地36洞等佛、道圣地,则有天壤之别。龟山寺、凤山寺曾经被誉为宁德县“一龟二凤”的佛教圣地,如今却是一片废墟;霍童36洞曾经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天”的道教圣地,如今还有待开发。而为何林公祖殿依然香火旺盛?
关于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深信其具备奖善惩恶、有求必应的神秘力量,因此信徒们纷纷趋之若鹜,对其充满敬畏与信仰;而另一些人则更加注重其在宗教信仰中的崇高地位,认为其能够提升信众的精神境界,达到更高的心灵境界。
众所周知,我国民众并不奉行西方那种单一的宗教信仰。对儒、道、释皆三拜九叩,对佛、神、仙都烧香许愿。从古至今,闽东每个县区几乎都有佛寺、神庙、道观,且个个都标榜有求必应,提升境界。为何百万信众自四面八方齐聚林公祖殿,祈请林公香火?莫非林公祖殿有独特的神奇魅力?
通过解读林公祖殿的历史脉络、空间格局以及营造技艺,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窥见一二,领略林公祖殿独特的神奇魅力。
一、林公祖殿的历史脉络,彰显林公“护国佑民、祈求和平”的崇高使命。
林公祖殿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根据《林公史记》记载,林公在羽化成神之前,曾与白马王展开一场激烈的斗法。在这场斗法中,得益于当地百姓的热烈助威与支持,林公最终战胜了白马王。随后,林公成功羽化成神。村民们为了表达对这位平民英雄的崇敬之情,决定将建在杉洋村尾的白马王塔改名为林公塔。
白马王塔易主林公塔,实质上是民众情感与精神信仰的转变与寄托。不仅是对林公个人的纪念,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它体现了民众对英雄的崇敬、对正义的向往,既反映了民众对林公事迹的认可与尊敬,也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对于祈求和平、驱除灾患的强烈需求。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时任刑部尚书的宁德籍进士林聪,回故里省亲之际,特将林公为民除害、救死扶伤、仗义疏财的诸多善行义举悉数奏报于朝廷。翌年,即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明宪宗深感林公之德行高尚,遂颁下圣旨,敕封林公为“杉洋感应林公忠平王”,并下诏于杉洋建筑忠平王祖殿,以崇祀其德,彰显其功。
明宪宗敕封林公忠平王,并敕建林公祖殿后,林公升为朝廷敕封神明。皇帝需要能“护国佑民”,又对皇权没有威胁的神明为之服务。但林公并没有成为鱼肉百姓的“御用神明”,而依然是护佑闽东百姓的保护神。正如林公签诗开宗明义表述“护国佑民、祈求和平”的崇高使命:“林公肇蹟在杉溪,各境咸亨万物齐;庇佑吾民多获福,年年岁岁乐禧禧。”并谆谆告诫信徒:“乔松直透丛林间, 叶叶枝枝耐岁寒; 霜雪不愁凋冷落, 惟愁刀斧自相残。”此签诗字字珠玑,尽显对世界和平之深切期盼与坚定信念。皇帝敕封只是为林公“护国佑民、祈求和平”的崇高使命开辟了更为宽广的路径,提升了林公信仰在地域上的影响力和信众规模的扩大。此后,在闽东各地纷纷兴建林公宫,以彰显对林公的崇敬和尊重。信众们用一幅楹联“秉正驱邪灵昭万古,护国佑民泽沛四方”来表达对林公崇高使命的崇敬!
据闽东等地的县志记载,已建成的林公宫中,建设规模较大的就有数十处之多。而大小不一的林公宫更是遍布闽东各地,仅周边畲族村落供奉林公神像或神位的宫庙便达到了200余处。经过初步统计,各地兴建的林公分殿数量亦接近千座,前来林公祖殿进行朝拜的信众所属村落数量已多达六百余个。
这些数字不仅充分展现了林公信仰在广大民众中的广泛影响力,而且进一步印证了林公所秉持的“护国佑民、祈求和平”的崇高使命与广大民众的命运息息相关,因而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敬重。
反观佛教教义,则是用“四大皆空”、“因果报应”等理念,指导佛教徒追求解脱和觉悟、最终上天堂的理想。而道教教义则是强调超世无为,追求内心平静以及成仙得道的理想。这些教义对于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劳苦大众而言,就是天方夜谭。佛寺、道观只是为教徒与高官逸士们提供了一个追求解脱、成仙得道的会所而已。
由此可见,闽东广大信众崇拜的是:林公“护国佑民、祈求和平”的崇高使命。
二、林公祖殿的空间布局,体现林公“与民同乐”的亲和力。
有人把林公祖殿的正殿称为“大雄宝殿”。这是误解。大雄宝殿是佛教寺庙中主要供奉佛祖的殿堂,也是众僧朝暮集中修持的场所。大雄宝殿前有红漆大门,过膝门坎;殿内正中央庄严肃穆地供奉着三世佛。佛座之前,是一处宽敞的殿堂,是僧众早晚聚集修行之所。庙堂之内,地面洁净如镜,一尘不染。上面铺设着整齐划一的垫子,以供僧侣与信徒虔诚跪拜。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令人心生敬畏。
林公祖殿整体遵循传统建筑布局,采用“一殿二楼三阁”之制式构建而成。正殿位于中央,既没有大门,也没有门坎。只有象征其为“忠平王”等级的七级台阶。正殿作为举行祭祀仪式与信众汇聚之所,其空间布局紧密围绕祭祀功能展开,确保仪式庄重而有序。正殿石雕案桌的神龛上端坐着林公忠平王的真身神像。神像面容慈祥,含笑而视,神采奕奕;左右文武神将依班列位,各执所司。正殿两侧摆放多张供桌,供奉福礼祭品;石雕案桌前铺设跪垫,供信众问签祈事。石雕案桌上摆放香炉,供信众上香。信众可以在正殿上随意走动,摆放祭品,上香问签,无拘无束。正殿的空间布局既彰显了庄重肃穆的气势,又体现了亲和友好的氛围。信众们来正殿祭拜林公,尽管存在人神差异,却又亲如一家。与佛寺大雄宝殿有天壤之别。
林公正殿既没有殿门也没有门坎
大雄宝殿既有殿门也有门坎
林公祖殿正殿两侧矗立着钟鼓二楼,其间则是一片开阔的天井。天井作为闽东古民居建筑的一种重要元素,坐落于正厅前方,其主要功能在于引入自然光线并促进空气流通,并寓意着“四水归堂”,象征着聚财纳福、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景。在林公祖殿的规划中,设计者在正殿两侧的钟鼓二楼之间巧妙设计了一片宽阔的天井,不仅将神殿与百姓民居拉近距离,增进了亲和力,同时也为举办祭祀、庆典等各类仪式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场所。
林公主殿的门楼,称为“太子亭”。采用了重檐歇山顶结构,门楣上嵌入“赐封林公忠平王祖殿”石匾额。门口只有两扇红漆大门却没有门坎。
林公主殿的山门位于林公祖殿围墙的正上方,上置长方形的青石横批板,横批板上方两端塑立体青龙一对。与佛寺、道观最大的区别是没有大门。
通过林公正殿的空间布局与佛寺大雄宝殿的空间布局对比,就能突显林公祖殿“人神同乐”的亲和力。
三、林公祖殿的营造技艺,表达劳动人民对林公的崇高敬意。
走进林公祖殿,你会被这里的和谐之美所吸引。这种和谐之美不仅体现在白墙黛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上,也不仅体现在令人叹为观止的石雕、木雕、彩塑的雕塑艺术上,更是体现在纯熟完美的营造设计密码里。
为彰显林公祖殿所供奉“忠平王”的崇高身份与地位,并体现其倡导的“天人合一”、“人神亲和”的理念,工匠们严格遵循官式古建营造技艺的八大作法式,致力于精细施工。
林公祖殿主体建筑长25.2米,宽18米,25.2÷18=1.4。这个比例看似平常,实则蕴含“天地和谐”的哲学思想。“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对天地的理解,而正方形(地)的边长与外接圆(天)的直径的比例约为1:1.41,按现在数学公式表示则是1:√2。这个比例正是天地和谐的密码。故宫博物院高级工程师王南称之为“天地之和比”。林公祖殿采用这样的比例,意味着在建筑的尺度上寻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体现了建筑匠师们追求“天地和谐”的哲学思想。(详见《第四章 林公祖殿空间意象探微》)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不仅体现在空间布局的设计上,在建筑装饰艺术上也有体现,比如门楼门额上方两组精美的彩塑,就是一块方格镶嵌一个圆图,寓意“天地和谐”、“人神亲和”。
建筑师们的苦心孤诣,在历经了近六百年后终于让我们理解了其中的精妙之处:主殿长、宽比设定为1:1.4,这一比例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被誉为“天地之和比”的黄金比例;而山门不设门、门楼不设坎、主殿不设门和坎,则体现了包容与开放的设计理念,展现林公祖殿的亲和力!这些仅是林公祖殿设计理念的冰山一角。林公祖殿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规一矩都凝聚了设计师与工匠们的高超智慧,等待着专家学者及信众们共同发掘与领悟。
经过以上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林公祖殿之所以吸引众多百姓,并非源于某种神奇的魔力,而是源自其最朴质的魅力:林公“护国佑民”、“祈求和平”的使命感和“与民同乐”的亲和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平民百姓遭遇天灾人祸,往往求助无门:衙门难进,人情冷漠。而祈求林公庇佑则是平民百姓的唯一选项。工匠们怀着对林公的崇敬之心,以其集体智慧和精湛工艺,营造出这座供百姓与神明进行精神交流的圣地:在这里,百姓可以与林公坦诚交流;在这里,百姓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在这里,百姓可以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才是林公祖殿的神奇魅力,这才是林公祖殿建筑文化的本质——天地和谐,人神亲和,世界和平!
【作者简介】
汤细昌,1978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曾任教于周宁三中、一中、十中、二中、马尾区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退休后致力探究林公文化,被周宁县林公文化研究会聘为林公文化研究员。撰写《林公签诗文化赏析》《林公祖殿建筑文化管见》《林公忠平王康养文化集萃》《林公信俗文化蠡解》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