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兵的那位
文/陈学文
1996年寒冬,我从丹江河畔踏入了河西走廊东端的甘肃省永登县柳树乡军营。这里夹在祁连山的余脉与黄土丘陵之间,凛冽的西北风仿佛带着砂砾的魂魄,一年四季刮个不停,将营房外稀疏的柳树吹得东倒西歪,营区道路两旁挺拔的白杨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干燥的空气吸一口都像含着沙子,新兵连的日子,便在这片苍凉雄浑的土地上拉开了序幕。
新兵连的生活是刻骨的。每日拖着灌了铅的双腿在冻土上奔跑、匍匐,手指触碰冰冷的钢枪如遭针扎,汗水与尘土早已将军装染成斑驳的土黄。生存与适应,是彼时唯一的课题。然而,这艰苦的底色上,却意外地点缀了一抹温暖的亮色——新兵三连二班宿舍,我的隔壁床铺,睡了一位特殊的“老新兵”:徐映珉。当时,我们都很好奇和纳闷:这么大的年龄,该不会是走“后门”来的?经过接触才得知:他是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社的资深记者,积极响应报社“记者下连当新兵”专栏,以三十多岁的“高龄”重回新兵连。更巧的是,他竟来自与我家乡一岭之隔的“汉字故里”洛南,一口亲切的乡音瞬间拉近了距离。白天,他与我们一同摸爬滚打,汗流浃背;夜晚,当鼾声四起,他还在昏黄的灯光下伏案疾书。很快,我们这群新兵蛋子憨厚可爱的脸庞、训练中啼笑皆非的故事,便化作铅字,跃然报端。那份欣喜与自豪,如同荒漠中初绽的小花。受他的鼓舞,我也怯生生地拿起笨拙的笔,涂抹新兵生活的点滴,并在饭前“小广播”上朗读。又在他的悉心指点下,我的文字竟也有一天变成了报纸上的方块字!那一刻的兴奋,至今想起,心头仍会滚烫。
新兵连结束,我被分到炮三营七连战炮三班,成为了一名炮手。或许是那点被徐记者点燃的文字微光,三个月后,连部老文书考上军校,我自然地接替文书岗位。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次年四月,我又被选拔到旅政治部宣传科报道组,成了一名报道员。文字与军营,从此在我生命中交织得更加紧密。两年后,因部队精简,机关缩减编制,我回到炮七连继续担任文书。三个月后,再次调动,来到了营部文书岗位。正是在营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我遇到了张宗云——一位特殊的同年兵战友。
说特殊,是因为我们虽同年入伍,新兵连却不在一处。他的老家在兰州市红古区,同年入伍到宁夏某特种大队,他是在第六个年头,从赫赫有名的特种大队,带着一身沉静而坚韧的气质,调到了我们营,最终分到了以作风过硬、荣誉满载著称的“兰州军区基层建设先进连队”——炮七连。张宗云,一个从特种大队淬炼过六年的老兵,让他比我们这些同年入伍却早到连队的人,更多了一份老兵的沉稳与干练。他肩膀宽阔,走路矫健,神情中总透着一种举重若轻的从容。得知我也喜欢文学,他便常在训练执勤的间隙,踱步到营部找我。两个有着同年兵起点却经历迥异的年轻人,在弥漫着墨水和纸张气息的小屋里,我们将各自写的小文相互修改,分享着各自读到的好书,探讨着写作的笨拙心得,在炮火硝烟之外,构筑起一片精神的田园。共同的爱好与这奇妙的同年兵缘分,让我们的战友情谊在最初的土壤里,便多了一份相知的深度与别样的亲近。
记得在2004年秋末,部队远赴宁夏青铜峡市,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演习。在那片苍莽无际的戈壁滩上,我们的这份情谊,经受了风沙与暴雨的淬炼,真正升华。作为炮七连的一员,面对这片炼狱般的戈壁,我们骨子里的韧性与荣誉感被彻底激发。演习过程中的各项训练,艰苦程度远超想象。当我第一次坐进张宗云驾驶的炮车驾驶室,如同钻进了一个被烈日炙烤、被风沙疯狂拍打的闷罐。窗外天地灰白,热浪扭曲着视线;车内柴油味混杂着铁皮烤焦的气息,令人窒息。他双手紧握方向盘,目光如炬,汗水在他黝黑的脸颊上冲刷出道道泥痕,那份源自特种大队和第八年老兵的专业与沉稳,是这辆承载着连队荣誉的钢铁猛兽在戈壁险途上最可靠的坐标。作为同年兵,他偶尔会侧头看我一眼,眼神里有种无需多言的默契:“兄弟,坐稳了!”
然而,比烈日更令人猝不及防的,是戈壁的骤雨。一天深夜,我们在荒芜的戈壁滩宿营。刚扎好在地窝里的帐篷,在呼啸的狂风中显得格外单薄。突然,豆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砸落下来,瞬间变成倾盆暴雨。帐篷顶的帆布很快被雨水浸透,开始滴滴答答地漏雨,冰冷的雨水无情地滴在被褥和脸上,寒意刺骨。被惊醒的战友们蜷缩在湿冷的角落里,睡意全无,狼狈不堪,有的用雨衣遮挡,有的用脸盆接水……想了好多办法都无济于事。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张宗云猛地一拍脑袋:“我背包里有块大塑料布!”他二话不说,冒着瓢泼大雨冲进他所驾驶的“红岩”牌火炮牵引车驾驶室,在他的迷彩背包里,翻出那块叠得整整齐齐的、原本可能是特种兵生涯里用来垫背或防潮的厚实塑料布。风雨中,他奋力爬上我们的帐篷顶,借着闪电的瞬间光亮,手脚麻利地将塑料布展开、拉平、固定。风雨依旧狂暴地抽打着帐篷,但塑料布下,那恼人的漏雨终于止住了!帐篷里的一方小小天地,瞬间从水帘洞变成了干燥的孤岛。那一晚,在雨点击打塑料布的密集鼓点声中,我裹着半干的被子,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激。这块在背包里默默无闻的塑料布,在风雨飘摇的戈壁之夜,成了最温暖的庇护。这份来自同年兵、老大哥般的雪中送炭的情谊,比青铜峡的石头更坚硬,更深地嵌入了我的心底。
青铜峡演习结束,返回营区的两个月后,二期士官服役期满,我们一同脱下军装,告别了承载着青春与汗水的84504(68305)部队炮七连。初入社会,前路迷茫。在兰州,经过早几年退伍的战友姜宏、任青福、沈寿成、马治鹏,以及老领导包举文的帮助指点,短暂安顿后,即刻走进打工行列。我们一同在工地上扛过水泥包,在体育用品店干过营业员,我甚至还和战友马治鹏,合伙做起了茶叶包装盒生意,在喧嚣的尘世中笨拙地摸索着生存之道。
生活的粗粝磨砺着掌心,却未曾磨灭心底那点对文字的执念。
命运的转机悄然来临。一份颇有口碑的《良友》周报在兰州创办副刊,正在招聘记者。看到启事的那一刻,我们相视而笑,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那是在营部小屋日光灯下谈论文学时才有的光亮。凭借着在部队报道组练就的笔头功夫和对文字的朴素热爱,我们这对来自炮七连的同年兵战友,竟双双通过了应聘!放下沉重的水泥袋,再次拿起笔,身份从保家卫国的军人变成了记录人间烟火的记者。坐在副刊部略显陈旧的办公桌前,铺开稿纸,嗅着油墨的清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营部那方小天地。只是讨论的内容,从军营的号角变成了市井的悲欢。我们笨拙地学习着采访技巧,绞尽脑汁地构思着副刊散文和人物小通讯,互相审阅初稿,为一句措辞反复推敲。那段日子,工棚的星光被报社窗外的霓虹替代,但并肩奋斗、相互扶持的感觉,却与戈壁滩上炮车里的颠簸、雨夜中共享的塑料布顶棚如出一辙。手中的笔,成了我们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新桥梁,在生活的洪流中,再次为我们划出了一片共同的精神领地。
然而,生活的轨迹终究难以重合。一年后,因家庭所需,我回到了陕西丹凤老家,而他则回到了他的起点——兰州红古区附近,为了新的机遇,又远赴青海西宁,并在此扎根。跑业务,搞推销,后来带着一伙退伍兵,创办了保安公司……从此,河西走廊的风沙、青铜峡的烈日暴雨、兰州工地的尘埃与报社的墨香,都成了地图上相隔遥远的坐标。
各自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生活的藤蔓缠绕着每一个日子,相见变得奢侈,一年也未必能有一次。电话线成了连接千里的纽带。当那熟悉的声音穿越电波而来,絮絮地讲述着西宁干燥的风、孩子新学会的句子、创业路上的小小烦恼、事业中的起起落落,我的眼前便会瞬间浮现出许多画面:永登柳树乡营房外摇曳的枯柳,营区道路两旁和训练场周围挺拔的白杨,青铜峡戈壁滩上他紧握方向盘时手臂绷紧的线条,暴雨之夜他爬上帐篷顶时湿透的背影,报社里他伏案疾书时紧锁的眉头,还有他口中描述过的、那湟水河畔红古区的老屋……那声音仿佛自带魔力,将这些散落在岁月长河里的碎片瞬间唤醒、串联。耳边的絮语,便奇妙地与戈壁滩呼啸的风沙声、炮车沉闷的引擎轰鸣、雨点敲打塑料布的噼啪脆响,甚至报社老式打字机的嗒嗒声,层层叠印在一起——汇成一首只属于我们这对炮七连同年兵的、深沉而悠远的背景乐章。
原来,最坚韧的情谊,并非诞生于顺境,而是淬炼于共同的泥泞与风霜。从永登新兵连的冻土,到青铜峡戈壁的烈日与骤雨;从军营文书小屋的激烈探讨和慷慨陈词,到兰州《良友》报社的墨香案头——我们这对有着相同命运的同年兵,如同两株并肩生长的胡杨,根须在摸爬滚打中早已缠绕,枝叶在各自的风沙里奋力伸展。纵使生活的洪流将我们冲散至丹凤的丹江河畔与西宁的黄土高原,那铁甲深处传递的体温,那暴雨夜撑起的一方晴空,那为同一个铅字梦想而伏案的背影,早已在血脉里烙下共同的印记。这印记,是时间无法漂白、距离无法扯断的缆绳。它沉甸甸地坠在心底,成为一座不灭的航标。
当尘世的喧嚣偶尔令人迷失,当前路的风霜格外凛冽,只要想起千里之外,还有一位同年入伍、共历炮火硝烟的兄弟,在同样负重前行,心底便悄然亮起一盏灯。这灯的光,源自戈壁深处那辆颠簸的炮车,源自帐篷顶上那块噼啪作响的塑料布,它或许微弱,却足以穿透岁月的迷雾,映照出我们共同走过的漫漫长路,温暖着各自孤身跋涉的寒夜。
同年兵的那位——张宗云,我的战友,我的同年兵兄弟,这盏灯,便是你,便是我们。
作者简介:
陈学文,1981年1月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1996年12月入伍,199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战士、炮手、通信员、营(连)部文书、新闻报道员等,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和优秀党员,并荣立三等功一次。2004年退伍进入社会大学,继续历练人生,闲暇之余写点小文,虽无成就,但内心无怨无悔。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左右)
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左右)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人气奖若干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