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女弟子秋睌夜话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8.13日10时26分一11时1分作
前天晚上,我一名女弟子电话聊了近一个半小时。聊什么昵?首先,她谈了跟我学习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第一课的感受。她说:“师父讲的宇宙的磁场原理和人体是个电磁场,是完全正确的。”第二件事,她向我请教她的武术师傅因脑梗住院二十多天,住在lCU,一直没有醒过来,她想用所学救她的老师这件事,我们作了分析。第三件事,她说一个十四岁女孩老出鼻血怎么办?关于这两个病例,我一方面给她分析了得病的原因,一方面给她举了几个她的师姐生动的救母案例,最后,给她详细地指导了用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解决疾病的办法。她很感激我。我说,虽然学习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理论,但在以后,会遇到很多疾病。如果没有临床经验,一定要问师父,师父会答疑解惑。
弟子是做家庭教育的专家,她培训的学员应该很多,我们聊了很多。她从她在美国宾利法尼亚州大学留学的经验告诉她的学员们,美国可以去游学,但不能留学!她的这个观点我相当赞成。她讲的原因是中国的文化是“道”,西方文化是“术”。中国文化是思想与技术的结合。西方只探讨技术。这就是民族差异与区别。
因为观点相同,她跟我讲了很多家庭教育新观念,新理论。我们讲到了台湾已故易经大师曾仕强先生,讲到了先生的弟子。我们谈到了王阳明的“心学”。讲到了鬼谷子王诩的故事,讲到了《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的故事。我谈了我的观点。易经是一门智慧数学,但易经大不过善行,善能改运。
我们谈到了我们各自的使命,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同的任务。谈到了在各自在追求事业上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对前程的憧憬与向往。弟子问我,师父您是学什么专业的?我说学中文的,不过汉内外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都学。我说,大学的学习为我以后研究医学,创立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奠定了文化基础。
夜阑人静,时间已不早,聊天结束。

养怡之福 可以永年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8.13日15时26分一16时30分作
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活到一百岁,不过三万六千多天。怎么来界定人的生死?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死而不亡者寿”。通过这句话,老子表达了物质与精神的二元性:肉体可朽,精神可永存。
现代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写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写的这些人,仍然从肉体与思想上来进行评价。从古代到当代,从秦皇汉武,唐宗宗祖到今天,有多少人虽然去世了,但他们的思想还活在历史上,活在人们的心中。以上,是从思想上来评价一个人对历史的贡献,在历史上影响。
其实,从客观現实上讲,每个人都不愿死。虽然古人很多人认为人的灵魂不生不灭。但死仍然是件很遗憾的事情。1974年12月26日,毛主席写去世头一年生日这天写给周总理的一首词《诉衷情》:“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肯将夙愿,付与东流。”这首词表达了伟大的导师在垂垂暮年对国家与民族事业的无限心事与思老。
“上天若假我十年”,出自明宣宗朱瞻基给父亲的信,意为“如果上天赐予我十年寿命,我将效法父亲以仁政治国”。 心愿是心愿,健康是健康,寿命是寿命。即使人间的皇帝也无可奈何。
说一千,道一万。像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一文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文学角度,无论从哲学,还是从现实,人在宇宙中的出现,只有一次。有人猜测谁是谁转世,那也只有一次。为什么?即使有转世,比如藏教班禅转世,那肉身、名字、思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这里,我想讲的是,人的肉身,什么是第一?说到底还是健康!健康是什么?健康是人的灵魂与思想依靠的大厦,是情感和意识存在的物质基础。这座大厦一旦垮了,我们可以想象灵魂走了,在客观物质世界上,这个人也就消失了,因为肉身不在了!
人的死亡有两种,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我们谈健康的时候,是这么理解的。没有了健康,人的身体即使活着,也是一种痛苦。而有绝大多数人的死亡是非正常死亡。什么意思?没有活到该活的年龄。古人说:“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没有用。”但很多人提前透支生命,把一个好端端的生命,如一只蜡烛提前耗光了。
所以,我们想到了养生,想到了即要奋斗,活出生命的光彩和意义与价值,又要边走边好好地爱护自己的生命。有人说《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写作时不能透支生命,他不会死。有人说鲁迅先生写作时别吸烟,他不会去世那么早。说起来简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其实很难。
当代社会,从上到下,从国家层面到个人都在呼吁“大健康时代的到来”。这是为什么?因为,人民对健康意识的觉醒!对健康时代的呼唤!因为人们在思考,国家已解放了七十多年,没有了战争与饥饿,为什么人死方的人数每年比一场战争死亡的人数还多?这是不正常的!我们说,我们可以找环境、饮食、压力等很多理由。但生命健康不能全靠国家与社会来保护自己,重点在于个人。中国第一部《健康法》以立法的形式指出,今后大力提倡非针非药疗法,健康要以预防为主,在两至三年内,把药品60%下架。这是国家卫健委所做出的承诺。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诞生,三十五年来,大力呼吁非针非药疗法,大力主张引领一个“无药”时代的到来。号召人们,学习中医神经导能疗法,集“治未病、欲病与已病”于一身,随时随地调理身体,大道至简,绿色安全。在做好事业,搞好生活的同时,努力工作,不忘身体健康!达到“养怡之福,可以永年”(曹操《龟虽寿》)的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身正为师 德高为范
文/张海燕
图/来自网络
2025.8.13日
读了师父的文章,让我内心澎湃。师父的严谨与勤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所有的本事都是因为有“本是”的自信。通过随时随地行动的印证,让“本是”的内在认知转化成了外在的本事。
人首先是有一颗服务众生的心,才有了服务到大众的“能”。您用品格和行动引领我们:大愿铸就大成。
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句话:比你行很多,比你更努力,咋办?
我想的是:作为后生,作为学生,跑快点,一直跑,一直追,别被甩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