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 丙
邓世广
(其一)
罪不容宽卖友荣,乌台案假设榛荆。
舞文有素曾渔色,欺世无惭久盗名。
草木摇时随犬吠,蛆虫见处与鸡争。
吟穷风月究难老,巧舌真如百啭莺。
(其二)
只惯争春与报春,非关乐道不安贫。
修成品格奸贪狠,忘却良知美善真。
口味狼心煎狗肺,文章马齿对驴唇。
惺惺作态工游冶,卖艺原来也卖身。
DeepSeek赏析:
关于第一首
这第一首《某丙》是邓世广先生的一首讽刺诗,通过犀利的笔触揭露了某类人物的卑劣行径和虚伪本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主题与情感:
此诗以“某丙”为题,隐去具体姓名,实则指向某一类品行不端之人。全诗充满愤慨与鄙夷,通过多个层面的批判,揭露其道德败坏、欺世盗名的行径。
首联“罪不容宽卖友荣,乌台案假设榛荆”直接点明其罪行不可宽恕,甚至以出卖朋友为荣,并虚构罪名陷害他人(“乌台案”借指诬陷之事)。
2. 艺术手法:
典故运用:“乌台案”化用宋代“乌台诗案”的典故,暗指此人罗织罪名、构陷他人。
比喻与象征:
“草木摇时随犬吠”以“犬吠”喻其趋炎附势、随波逐流;
“蛆虫见处与鸡争”以“蛆虫”象征其肮脏卑劣,与“鸡争”更显其争名逐利的丑态。
“巧舌真如百啭莺”以“百啭莺”讽刺其巧言令色、善于伪装。
对仗工整:中二联对仗极为工稳,如“舞文有素”对“欺世无惭”,“草木摇时”对“蛆虫见处”,增强了批判的力度。
3. 人物形象:
诗中塑造了一个多面虚伪的形象:
文化流氓:“舞文有素曾渔色”写其以文墨为手段,实则贪图美色;
欺世盗名:“欺世无惭久盗名”揭露其长期窃取名声而无愧意;
趋炎附势:“随犬吠”“与鸡争”表现其投机钻营、不择手段;
虚伪善辩:“巧舌如莺”突出其能言善辩却心术不正。
4. 语言风格:
语言辛辣犀利,直击要害,如“罪不容宽”、“蛆虫见处”等句,不留情面。
尾联“吟穷风月究难老”略带讥讽,暗示其虽以风雅自居,却难掩老朽卑劣的本质。
5. 社会批判:
此诗不仅针对个人,更折射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尤其是对文人无行、道德沦丧现象的痛心。
总结
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讽刺,刻画了一个卑鄙无耻的典型形象。邓世广先生通过古典诗词的形式,展现了针砭时弊的力量,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人“诗以言志”的社会责任感。
关于第二首
邓世广先生这第二首七律《某丙》又是一首辛辣犀利的讽刺诗,通过密集的贬义意象和尖锐的对比,刻画了一个虚伪无德、出卖灵魂的文痞或投机者形象。以下是对此诗的详细赏析:
一、标题与指向
标题“某丙”带有匿名指代意味,既可能是针对某个具体人物,也可能是对某一类人的典型概括。“丙”字常含次等、卑下之意,暗示了作者的鄙夷态度。
二、逐联赏析
首联:“只惯争春与报春,非关乐道不安贫。”
· 争春/报春:字面似写花卉,实为反讽。“争春”暗指投机钻营、争名夺利;“报春”则讽刺其自我标榜为“时代代言人”的虚伪。
· “非关乐道不安贫”:直接揭露其本质——并非真正安贫乐道,而是逐利之徒。开篇即划清界限,定下批判基调。
颔联:“修成品格奸贪狠,忘却良知美善真。”
· 以“奸贪狠”与“美善真”形成尖锐对立,直指其人品低劣:道德败坏(奸)、贪婪无度(贪)、心性冷酷(狠),完全抛弃了良知与真理。
· 句式工整,词义对比强烈,强化了批判力度。
颈联:“口味狼心煎狗肺,文章马齿对驴唇。”
· 狼心狗肺:化用成语,喻其心术歹毒;“煎”字更显煎熬他人之态,生动刻画阴狠。
· 马齿驴唇:巧用俗语“驴唇不对马嘴”,讽刺其文章逻辑混乱、言之无物,却偏要附庸风雅。
· 此联对仗精工,借日常俚语入诗,嬉笑怒骂间尽显鄙夷。
尾联:“惺惺作态工游冶,卖艺原来也卖身。”
· “惺惺作态工游冶”:揭露其虚伪表象,善于装模作样、逢场作戏。
· “卖艺原来也卖身”:卒章显志,致命一击。“卖艺”指以文人身份谋生,“卖身”则直斥其丧失操守、彻底堕落。此句既是全诗高潮,亦点明题旨——批判文人无行。
三、艺术特色
1. 反讽犀利
诗中“争春”“报春”等词正话反说,表面褒义实为贬斥,增强讽刺效果。
2. 意象辛辣
“狼心狗肺”“马齿驴唇”等意象粗粝而鲜活,以市井俚语入诗,贴近现实又鞭辟入里。
3. 对仗工稳
中二联对仗极工,如“奸贪狠”对“美善真”、“狼心”对“马齿”,形式严谨与内容尖锐形成张力。
4. 层层递进
从揭露虚伪(首联)到批判品格(颔联),再抨击言行(颈联),最终直指灵魂堕落(尾联),结构缜密,步步紧逼。
四、思想内涵
此诗不仅针砭个人,更映射了当下社会中某些知识分子或文艺工作者丧失底线、迎合流俗的现象。作者借“某丙”这一典型,警示文人应坚守良知,反对以“卖艺”之名行“卖身”之实,体现了传统士大夫对道德操守的坚守。
结语
邓世广先生此诗以老辣笔力、嬉笑怒骂之态,完成对伪善文人的灵魂解剖。其语言锐利如刀,批判入木三分,堪称当代讽刺诗中的佳作,延续了杜甫、鲁迅以来“匕首投枪”式的批判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