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沉”入社区 服务“暖”出幸福
——长清区以“零距离”服务社区治理
清晨的文昌街道清河街第四社区,花坛里的绿意正悄然舒展。几天前,这里还是被私搭炉灶挤占的“自治厨房”,如今在社区工作人员与城管执法队员的拉家常式劝导下,张婶主动拆除了违建,共享绿地重归清净。不远处的街头,曾占道打牌的老人们已搬至社区活动室,人行道上重新流淌起通畅与安宁……这温情一幕,正是长清区文昌街道“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长清区城管局以“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为理念,扎实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157工作模式”,将社区的“城管工作站”化为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以“零距离”姿态破解治理难题,让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机制“扎根”,三级联动织密治理网络。“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周”,这是对市民承诺的底气,源于一套扎实的制度架构。长清区城管局印发系列实施方案与考核细则,构建起区、街道、社区三级组织框架,将城管职能嵌入社区服务“神经末梢”。在“城管工作站”,轮流值班、首接负责、快速反应等制度顺畅运转,明确“为什么进、怎么进、干什么”,让治理从“单打独斗”变为“联手出击”。 依托城管、住建、园林绿化、街道办事处、社区、物业、业主七大主体力量,将巡查触角延伸至小区角落、街头巷尾。从占道经营到乱堆乱放,从侵占绿地到噪音扰民,网格员与执法队员联动处置,实现“看得见的管得着,管得着的看得见”,让精细化治理覆盖每个角落。
服务“上门”,从“普法”到“解难”全链条暖心。“大妈,垃圾分类不仅能变废为宝,还能让楼道更整洁呢!”文昌街道清河街第四社区,执法队员经常通过“城管e 普法”短视频,手把手教居民分类技巧。如今,这样的普法场景在长清社区随处可见,“城管开放日”“圆桌对话”成了常态,以案释法让居民“学法懂法不违法”。法律之外,更多民生难题在“家门口”化解。针对“毁绿种菜”“建筑垃圾堆积”等居民急难愁盼,城管与社区联动出击,解决各类难题不计其数;为方便农户经营与居民买菜,城管与社区在社区周边设置“潮汐摊位”,既疏解了占道经营矛盾,又暖了群众心窝。而近期发放的“城管服务联系卡”,更让“城管小刘”“小张” 们成了居民手机里的“贴心人”,多个诉求在“一键呼叫”中高效解决。
共治“聚力”,从“政府管”到“大家建”的生动实践。“以前觉得城管是来‘管事’的,现在才知道是来‘帮忙’的。” 这是很多长清居民的感受。这种转变,源于城市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跨越。 在长清区城市管理进社区“157工作模式”经验推广下,长清激活了社会参与的“一池春水”:崮云湖街道的“四六说事”机制以小支点撬动了城市管理进社区大格局。通过每周四组织区城管委成员、社区两委成员、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议事决事,成功解决了排水、停车难等民生问题,12345热线较之前下降60%以上,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实现了从群众找社区说事儿到社区主动找群众议事的转变。文昌街道以“一条板凳连民心,议事亭里汇众智”架起了与居民群众的连心桥。“双周四上午9:00,小区中心广场见!”这一约定成为“温暖城管+红色物业”温暖服务居民的约定,通过“一条板凳听民声”现场接待机制和“议事亭”平台,构建起“社区党总支+城管部门+物业公司+居民”四方协商格局,解决了飞线充电、垃圾堆放等一系列难题,让开放式小区从“脏乱差”蜕变为“净畅美”,居民从“旁观者”变身“主人翁”,展现出独特的管理模式和良好成效,为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济南掌上城管”小程序让居民“掌上拍、掌上报”,转办处置问题快速高效;通过“圆桌对话”机制化解矛盾,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从文昌街道的花坛复绿到街头秩序井然,从“城管蓝”与“党建红”的交融到群众笑脸里的幸福感,长清区“城市管理进社区”的实践证明:宜居家园的密码,藏在执法队员俯身劝导的耐心里,在社区工作站快速响应的效率里,更在每一位居民主动参与的热忱里。
当城管力量沉得更深,服务群众贴得更近,这方屋檐下的安宁与美好,必将愈发清晰可感。



(董林豹 李旋旋)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