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李子
重华
午寐梦醒,忽有语音电话,接起来是同小区的穆氏老友,长我七、八岁,习惯上我常管他叫穆哥,约我去伊利健康谷转游,我欣然答应。茶毕,走出小区大门,穆哥早已等候在小区大门的阴凉处。
穆哥当地人,对呼市所有公交线路都了如指掌。我只能盲从尾随其后。两人乘坐38路公交至当郎土牧站(西二环与鄂尔多斯大街交汇处)下车,换乘116路公交直达伊利健康谷。下了38路公交,等了40多分钟116路公交,却不见踪影。看看手机,显示已近4点。穆哥说:迟了,算了,去了就得往回返。干脆去我家地里摘李子去。我一听,颇为欣喜。生在后山,长在后山,李子只是从商贩手中买来没少吃过,但从树上亲自摘下来吃,平生尚实属首次。
两人登上过街桥,从西二环路西穿至路东。路东三十米是一片苞米地,沿着一段土路前行约300米,已见不远就是李子树。路虽不远,但极不好走。不是路太弯太曲,而是草太密太深。今年雨水好,不管是蒿草或其它杂草,植株都长过头顶且罕见的密扎,人进去乱草绊的寸步难行。穆哥路熟,他在前面踏开一条狭窄的“草道”,我步其后尘。
经过艰难的草地跋涉,终于到达李子地。呵,好大一片李子树!弯腰穿进李子林,放眼望去,不知有多少棵李子树,密密扎扎,蜷虬的枝,这枝搭在另一枝上,须弯腰穿行。
俯身看去,满地熟透了的李子铺了一层,脚踩上去还有点打滑,心里满满装着怜悯与可惜。但不能捡,凡从树上掉下的大多因熟透而腐烂变质。举头望去,满树李子。很明显一棵树所结的李子也分开层次,枝头的通红通红,半枝的红中带绿,底层的个个青绿。这大概与日照充足与否有关。青绿的举手可摘,半红半绿的得踮起脚尖才可摘得。还有更高的,那熟得更透也红的更亮,须晃动枝杆才可得到,穆哥让我晃动树杆李子便可掉下,但我又不忍心。因此摘得的多半是半红半绿的。十来分钟的时间摘了满满一塑料袋,约有六、七斤。尝一颗肉满汁甜,掰一枚喷香扑鼻。采摘中见累累果实,不由的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附于文后。
李子不是什么名水果,但采摘的过程颇有意义。走茂草、穿李林、摘李子,这也算是一种劳动。且不说穆哥在种植李子树时所付出的艰辛,仅就举手可得李子采摘过程同样也得付出劳动。由此我突然想起明末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的一句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天下午的劳动,岂不印证其名言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吗?
提着一袋满满的收获,踏上返程的38路公交车。此时红日即将沉于青山,夕阳似乎有意映红了二人的脸,更映红袋中之李。
信纸随笔
重华
昨天回武川搭礼,酒足饭饱之余回家没有依靠任何催眠药剂,自然入睡且睡眠时间足足两个小时,夜间也睡得特别踏实。今晨早餐毕,徒步向武川新修的立交桥走去,打算详细看一下立交桥的复杂结构和弯道的各自走向。结果因视点太低,怎么看也没有看出其结构及没计多条弯道的用图所在。只好沿东河西岸悻悻返回。
后山的秋来得早也来的快。前天还酷热难耐,而今晨却分外凉爽。风,有时把防晒服吹得鼓鼓胀胀,但觉不冷。武川初秋的气温一贯大抵如此,不冷不热的恰到好处。
武川城南立交桥往来车辆川流不息,有的刚进匝道,有的刚出匝道,有的左转驶向他方,有的驶向武川可镇,有了立交桥,桥上车辆层层叠叠,有的赶时上班签到,有的赶时谈一笔收入可观的生意,有的前来武川打工,还有的操办喜事,总之往来车辆承载着满车希望不知归哪去哪,令人眼花缭乱,目难瑕接。远处即将成熟的庄稼也随风俯仰着、起伏着、簇拥着,一浪高过一浪,一直拥向天地交接的的地方。我不谙近年可镇周边现在时兴种植什么作物,总之有青的、绿的、深黄的、浅黄的。不是打碎五彩瓶,而是如画家手持画笔在广袤的田野上书写着一幅绚丽多彩的抒情诗画。秋已到,一派秋色十分迷人。有人说秋天富有伤感意,原因是绿意渐退,万物凋零,一切都失去夏日的葱绿,仿佛走向老去。当然这是看待事物的一个角度。依我看正如刘禹锡诗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鹤影,碧霄、诗空。闭目沉思,这难道不是一幅浩大的秋意图吗?春有春的播种与意愿,秋有秋的收获与希望。播种的目的在于收获,而收获不是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种树为乘凉那是富人的追求,而平民的奢望仅仅是为填饱肚子,因此往往人们多数喜欢收获的季节。
桥北的东河一段,初始只可看到地柏(插柏)、马莲和叫不上名的野草,因在河床,加上今年雨水极盛,所以长得高约没膝。沿河下行近百步,突然从草丛中钻出一条明亮的“带子”,迫而察之是一条小河。岸边有一小木桥,大概是专供下河观赏的人搭建的。我下了小桥,走到河边。河水不算太大,还略显混浊,但也琤琤琮琮。我随着小河的流向走过百米,正如宋代朱熹之诗的逆向意境,“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朱熹是寻源,而我是探尾。再往下行,河水变得特别清澈了,俗话说水流百步自净,看来此也符合道理,确切地说是符合科学道理——泥土的过滤与筛选。蹲下细看河水不带任何沉渣与纤尘,掬一把捧在手中,煞是凉爽,搓一搓手心,温润光滑,涤去手汗,变得干净白嫩。水钻过草丛,绕过礁石,叮叮咚咚一路欢快地向北流去。
我沿原路踏上小桥,前行约二百米。水域变宽变大了,宽约大几十米,长约近百米,形成一池碧水。再前行只看见一条橡胶大坝,横在河中。正是这条橡胶大坝拦截了水的流淌而形成一片水域。
上游的水不断注入,填满橡胶坝,因此水不得不亲吻着橡胶坝一层一层漫过其顶端进入下一阶梯。水进入下一阶梯稍作喘歇近而恢复了平静。然水是液态的,有低的地方她就奔向哪里。造河设计者也独具匠心,水又沿着河道向一落差很大的水泥坝流去。坝高目测也有六、七米,如此大的落差,自然会形成股股叠叠的瀑布,轰鸣着从大坝流去。瀑布虽然没有覆盖水泥大坝的全部,但看上去也十分壮观。颇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象,如此景观,在城郊出现的现象并不多见。
坝下有一垂钓者,正在丸饵下钩,几钩下去,二寸多长的鲫鱼经不住饵的吸引而频频上钩,走近鱼桶一看估计有十来条。我看了几竿离开后只见垂钓者将桶内十来条鲫鱼悉数倒回河中。我问其故,他说钓鱼是图个欣喜与快乐,并不是图的盘中之餐,当时我有点儿颜赧,恨不得钻在地缝!
我信步返回五根石柱前,石柱高大挺拔,颇有刺破青天的气势。让她久久伫立并见证东河的古今沧桑吧!
今天的晨炼没有枉走,至少有两点收获:一是垂钓者放生的博大情怀。花费时间,起早贪黑,破费鱼饵,所钓之鱼悉数归河,此等精神可赞可贺,值得发扬光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赖,共生共存,这才符合自然之道。我看这位垂钓者正是践行了自然之道的真谛。极目远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映入眼帘。
二是看了小河,小河并不罕见,小时候随处可见,老去觉得见一条小河很是稀罕。见河与否姑且不论,仅就水而言,我却体会到了水的诸多优点。首先,她不争不抢,一向低调,总是向下流去或向下渗去,滋润万物,促其繁茂生长。先是几滴,继而汇成小溪,然后融入江河,最后变成汪洋。东河之溪难道不是遵循这一法则吗?在滋润万物的同时,她应随着北河、福如东河、抢盘河井尔沟、水磨沟,而汇入大黑河后注入黄河,一路到达山东东营而注入渤海。她不争不抢地完成着滋润万物的历史使命。同时,一路不择细流而一并接纳,而由点滴形成浩荡,真可谓“上善若水”者是也。水,何其纯洁又何等高尚!我赞叹,我欣赏!
2025•8•11日于斗室
大黑河行
郑守昌
民族大团结,骏马正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