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轩亭老院长二三事
作者:武普定(2024年4月18日)
编者按: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总有诸多杰出人物如璀璨星辰般闪耀,他们以超凡的品格与卓越的贡献,于时代的宏伟篇章中镌刻下深刻印记。解放军总医院的刘轩亭老院长,无疑是其中一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卓越人物。 刘轩亭老院长的一生,与解放军总医院的发展休戚相关、紧密相连。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临危受命,毅然肩负起打造一流医院的重任。在改革进程中,他展现出坚毅果敢、独当一面的非凡魄力,以大刀阔斧的举措推动医院革新。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敢为人先,积极推行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举措,成为医疗领域开拓创新的引领者。尤为可贵的是,他始终坚守自律与原则,以坚定不移的姿态,诠释着对自我与所钟爱的医疗事业的高标准、严要求。老院长以实际行动,生动践行着对医疗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军人神圣使命的忠诚担当以及对党的矢志不渝。 本文作者以细腻笔触与真挚情感,精心勾勒出刘轩亭老院长的生平轶事。通过这些点滴细节,引领我们逐步走近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者,深切感受他波澜壮阔却又纯粹坚定的一生。相信每一位读者,在品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都会被深深感动,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铭记这位宛如灯塔般,照亮医疗事业前行道路的刘轩亭老院长。
2024年4月17日,解放军总医院原院长、政委刘轩亭老首长驾鹤西去,高寿104岁。春节前的1月27日,我到海棠湾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去探望他,他精神矍铄,亲切地拉着手,清晰地叫出我的名字。不承想这竟是我见他的最后一面。得知他逝世的音讯,我茫然地看着前方,思绪纷乱,恍然间,一幅遥远的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一望无际的沙滩上,一个清瘦笔直的老人,花白的头发被海风吹起,却坚定地一步一步迈向波涛汹涌 的大海,奋起双臂乘风破浪……耳边仿佛又听到他对我说:“这日子就像在海里游泳,得用力划才能前行。”此时,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心痛难舍。作为他几十年的老部下,我不敢对他妄加评说,只把刻在心里的点滴片段,慢慢铺陈开来。
上图老院长与夫人王梅英。抗战老兵。原解放军总医院眼科主任。
一个坚毅孤独的老院长
1984年,时隔六年后,他第二次担任解放军总医院院长。其时他已64岁,受任于风雨之秋,奉命于改革之春。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奉总后领导指示,要把解放军总医院建设成为全国第一流医院。他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大刀阔斧地调整编制体制,行事果断地整顿医疗秩序。大家看到的是一个有魄力的院长。而我偶能看到更多的一面。有一天晚上,总后调查组一位同志给他汇报各方反映,其中提到一位身份很高的领导说他动作太大,弄不好晚节不保。我做记录。总后同志离开后,他坐在老旧的沙发上,半天没动,低头沉默良久,突然重重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说:“都想保自己,谁保医院呢。”一抬头看我还在,摆了一下手示意我可以回去了,他起身走向窗户。我望着窗前他的背影,像一棵挺直脊梁的老树,灯下的影子很长。我心想,窗外天都黑了,能看什么呢?他太孤独,太难了。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原来魄力就是把孤独咬碎了咽下去。
一个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者
老院长是抗战时期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学员。战争时期在野战军当过医生、医疗队长、卫生部长,经常做手术。后来长期在我军后勤和医疗战线担任高级领导职务,是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领导。他自学英语,能看外文专业书籍,经常自己翻译国外专家来信。他说话语速比较慢,像打枪扣板机一样,不瞄准不击发。他思考研究问题,又像在显微镜下做手术,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冷静自持。对看准的事情,他雷厉风行,坚决去干。四十年前,他说:“机关要精简,临床科室要加强,人员和经费必须向一线倾斜。”他将医院机关精简一半人员,根据医学发展需要,增加了不少临床科室,新设立了基础医学研究所,以中国长城医院名义将一百余名医生送到国外进修学习,还在医院开办了护士大专班。这些重大举措为建设第一流总医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天下班的路上,他看到许多护士匆匆忙忙向大专班教室走去,日常冷峻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那些年他的口头禅:试一试看。启用一个优点缺点都比较突出,却能打开新局面的干部,大家争议比较大。他说:“试一试看,干得不好再下,天塌不下来。”八五年医院破除大锅饭,每月发5元钱奖金,当时可是捅了“马蜂窝”,有人说他搞“物质刺激”。他在会上说:“5块钱不算多,能让医生护士多点积极性,脸上多点笑容,对伤病员服务更好些,就值得试一试,不行再改回来。”但在医疗上他极其严格。他提出医疗质量第一,服务态度至上,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医院宗旨。他常讲,人命关天,医疗无小事,马虎就是犯罪。当然,他也有无奈遗憾的时候。1988年,他带队去三亚做了一番考察,回医院后提出,可以和海南的部队医院建立联合体,总医院有专家技术优势,海南有资源和气候条件,搞一个康复医院,专家可以轮流去工作,既能给当地培养人才,又能借机疗养身体。他风趣地说,可以叫三利牌,利军,利民,利院。由于当时条件限制以及意见不同,未能形成决议。他在会上也没有坚持,说那就再看一看,待条件成熟再搞。散会后我收拾文件,看到他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用右手指在左手背来回挠着,一脸无奈不甘的表情。那一年十月,他68岁离休了。离开办公室的那天,他回头看了看医疗楼,楼前高大的雪松下,风吹起他的军衣,像一角要展开的军旗。又过了二十多年,301总医院在三亚海棠湾建了一个海南分院。他就是在这个医院安详去世的,可能弥补了他心里些许遗憾吧。
一个倔强自律的老人
上图 中间是老院长的女儿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
八十年代初一天,医院论堆分香瓜,一位干部给老院长多分了一堆。他知道后严厉批评,还说了句:此人不可重用。那时的院首长,没有一个人为自己和家里花过医院一分钱。当时的总医院真是一片净土啊。记忆中我曾被老院长甩手过两次。第一次约是1986年左右,那时几乎每天清晨五点,我和他各骑自行车去总后游泳馆游泳,为此我找馆长专门配了一把钥匙。有一次更衣室的地上有水,他毕竟是六十大几了,我怕他滑倒,伸手去扶他一下,结果他手一甩踩着水往前走,一个字也没说,脊梁挺得像杆枪。第二次是2014年,在海南亚龙湾的山脚下,那时他已经94岁了,台阶很陡,我上前扶他,他又甩手了,不过这次他回头笑着说了句:“我还能走。”那脸上的气概,和二十多年前一样。真是个倔老爷子。我知道他的性格脾气,所以从来不主动帮他拎包拿东西。四十年来,他每天坚持游泳两千到三千米,几乎没间断。九十多岁后,打保龄球,每天走路5000步。即使住院,每天还在室内自行车蹬踏2000米。十年前他就写了遗嘱,去世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遗体捐献医学研究,骨灰不占土地资源,撒到农田做肥料。这一次他永久地甩手走了,从此三亚的海风里,少了一个我惦记的身影——那个把一生都无私奉献给医疗事业的人,那个把傲然和倔强刻在骨子里的老军人,那个把信仰和忠诚铸在心底的纯粹的共产党人, 那个可敬可爱的把岁月活得像灯塔一样的老人。
作者简介:武普定,山西临猗人,1952年生。1970年入伍,曾任解放军军需大学战士,组织干事,校党委秘书。1981年起,任解放军总医院党委秘书,院办公室主任,政治部副主任。1995年任中国三峡总公司办公室主任。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退休后在京开办民营医院。爱好诗文和体育活动。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