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苦难中淬炼光华
——简读胡玉萍《半生赋》
文/鲁崇民
几日前收到胡玉萍的《半生赋》,那时西安正逢酷暑,俗事缠身,未能静心品读。回了旬邑老家,暑气消了不少,风里带着清爽,心也跟着静下来——果然是“心静自然凉”。见了老父安好,这份沉静更添了几分踏实。立秋之夜,闲翻微信时想起胡玉萍的邀约,再展读《半生赋》,便有许多感触萦绕心间,于是,提笔写了以下文字。
胡玉萍的《半生赋》以质朴而深情的笔触,铺展了一部浸透个人体温与时代印记的生命历程。作品没有止步于私人记忆的梳理,而是在传统赋体的韵律与现代生活的肌理间,完成了一次从命运磨砺到精神升华的动人书写。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位医者、诗者的半生轨迹,更在于以具体的生命体验映现时代褶皱,在细碎的遭际中见出坚韧,于寻常的坚守里显露出不凡的精神质地。
一、苦难记忆的承重与转化:生命底色的韧性书写
开篇“二岁离亲,托养姑门”,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命运的猝然转折。作者对童年创伤的书写,没有刻意渲染悲情,却于细节中见锥心:“推坠冰沦。碎玉割肤,寒透骨筋”,以“碎玉”喻冰,既写冻裂之痛,更暗合童心被摧残的寒凉;“枯苇瑟瑟”以草木之萧瑟,托孤女之凄惶,笔法承续了古典文学托物言志的传统,于自然意象中直抵人性本真的痛感。
但作品的力量不在于沉溺苦难,而在于于缝隙中见光亮。“姑调羹暖,姑父授文”的温情,“严父诗书,授余经纶”“慈母灯影,飞针缀春”的滋养,让创伤成为生命的“底料”而非“终点”。从寄养的孤女到立志“杏林”的学子,胡玉萍写出了苦难如何被转化为成长的养分——这种转化不是刻意的“逆袭”,而是作者笔下生命在困顿中自然生出的韧性,恰如“枯苇”于寒风中持立,在凄惶里悄悄扎下生命的根。
二、医者使命的秉持与担当:时代洪流中的赤子之心
“悬壶卅载,履薄临深”八字,道尽医者生涯的郑重。作者没有铺陈日常诊疗的琐碎,而是选取两个特殊节点,以小见大彰显医者担当。非典时期“征衣七日未解,汗渍透甲三重”,寥寥数语勾勒出抗疫前线的艰辛,“护目氤氲”遮不住“医心灼灼”,那份执着无关豪言,只在“七日”“三重”的细节中见精神;新冠来袭,“半百披甲”“风雪锁天地”“僵指验疾”,则写出岁月不饶人却初心不改的执着,“其志铮铮”四字,是对胡玉萍医者风骨的最好注脚。从非典到新冠,胡玉萍的白衣身影始终站在防疫一线,成为公共记忆里温暖而坚定的坐标,超越了个人叙事,成为公共精神的鲜活注脚。
尤为动人的是“妪奉姜汤,泪暖寒更”的细节,没有宏大叙事,却在医患之间的温情互动中,照见胡玉萍医者仁心的精神根基。而“青丝尽染霜色,知命揖让新英;甘为阶石,桃李成荫”,更超越了职业坚守,写出了作者传承的境界——从治病救人到培育新人,医者的使命在时光流转中得到延展,平凡的职业因这份担当而显崇高。
三、诗与医的共生与互照:精神世界的丰盈维度
作品最独特之处,在于写出了胡玉萍作为医者与诗者两种身份的奇妙共生。“医途虽砺,幸有诗魂”,诗歌成为作者对抗困顿、安顿心灵的精神港湾。从“初创‘女子’诗社,后纳须眉加盟,易名‘蒹葭’,共溯诗源”,可见胡玉萍文学追求的纯粹与开放;“诊室权作兰亭,白袍化笔为篙”,则打破了职业与爱好的边界——医者以银针疗愈肉体创伤,诗者以笔墨安顿精神世界,二者如舟与篙,舟载医者之责,篙引诗者之心,在生命长河里相互借力,共同构成胡玉萍“渡人渡己”的生命基盘,让消毒水的气息与墨香相融,白袍既是救死扶伤的铠甲,亦是诗意栖居的羽翼。
这种“诗医双修”的状态,让胡玉萍的生命更显丰盈。“平仄铿锵惊牖,玉兰纷雪入樽”的诗社场景,与“长明灯火,照夜无眠”的诊室时光相映,前者是精神的放达,后者是责任的沉潜,共同构成了作者立体的人生图景。而“银针洞冰”的精准与“句绽琼花”的灵动,恰是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让生命既有厚度,亦有温度。
四、人生境界的通透与超越:岁月沉淀后的从容
文末“将解医佩,归砚耘文”的抉择,显露出胡玉萍对生命本真的笃定。“不羡朱门酒臭,独钟芸窗月轮”,是对物质与精神的清醒取舍;“暮岁愿效陶令,东篱慢研松馨”,则将晚年生活融入古典文化的意境,见出超越世俗的从容。而“更盼‘蒹葭’诗脉,清流永续长新”“笑看后浪拍天”的期许,又跳出个人局限,于自我安顿中见出对群体与未来的关怀,暗合文人医者以文脉传承延续生命价值、让诗文光焰照亮前路的精神追求。
通篇而言,《半生赋》没有华丽辞藻,却以真挚的情感、质朴的叙事,写出了胡玉萍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时代中的奋斗与坚守。从寒门弱女起步,经医者仁心淬炼,终以诗者情怀升华,作者的生命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关于成长、担当与超越的生动注脚。这部作品的价值,正在于它让我们看见:平凡的人生,若有坚韧的品格、仁爱的胸怀与丰盈的精神追求,便能在岁月的淬炼中,绽放出超越苦难的光华,成为那些在时代褶皱里坚守本心的普通人的生动写照——他们的体温,共同焐热了集体的记忆。
2025.8.7于旬邑贾村
附:胡玉萍《半生赋》
余本寒门弱女,生于嘉水之滨。二岁离亲,托养姑门。车轮启动,慈母泪奔。异地庭中,老桂荫深; 姑调羹暖,姑父授文。 然姊骄横,霜刃暗侵。七岁冬寒,推坠冰沦。碎玉割肤,寒透骨筋。枯苇瑟瑟,泣尽孤痕。
十二归梓,椿萱 并恩。
严父诗书,授余经纶。松烟沁骨,志立杏林。 慈母灯影,飞针缀春。旧裳绽朵,慈线千针。萤窗十载,医典常亲。终承素衣,悬壶济尘。
悬壶卅载,履薄临深。
长明灯火,照夜无眠;墨融星斗,方证精忱。庚辰非典,疫虎噬城。征衣七日未解,汗渍透甲三重! 护目氤氲,医心灼灼。呜呼!妪奉姜汤,泪暖寒更。 再逢新冠,半百披甲;嗟乎!核酸亭前,风雪锁天地; 僵指验疾,其志铮铮。 青丝尽染霜色,知命揖让新英; 甘为阶石,桃李成荫。
医途虽砺,幸有诗魂。幸遇良师,引渡词门。风雅并济,妙手文心。初创“女子”诗社,后纳须眉加盟; 易名“蒹葭”,共溯诗源。诊室权作兰亭,白袍化笔为篙。 犹记举旗之夜,满座雅士如云。平仄铿锵惊牖,玉兰纷雪入樽。句绽琼花千树?香融素韵三分?
将解医佩,归砚耘文。检点平生:孝义无亏,兰桂盈庭;济世夙志,银针洞冰。拙笔一支,清风两襟。不羡朱门酒臭,独钟芸窗月轮。何惧清霜侵鬓?且观诗树亭亭!暮岁愿效陶令,东篱慢研松馨。狼毫饱蘸霞色,写尽烟霭千寻。更盼“蒹葭”诗脉,清流永续长新。
噫!且盼新荷初绽,再举云旌耀庭; 吾将焚香煮雪,笑看后浪拍天!
作者简介:
胡玉萍(网名玉雪),女,医务工作者。文学爱好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楹联学会会员、咸阳市作协会员、咸阳市书法协会会员、咸阳市女子诗社副社长、旬邑蒹葭诗社社长、旬邑县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著有《玉影流年》《且听风吟》、合集《蒹葭诗集》《豳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