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老三篇(上)
作者:田金轩(湖北)
一、引言
一>《老三篇》的基本介绍
《老三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理论文献,由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至1944年间创作的三篇文章组成,包括《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这三篇短文凝聚了革命时期的集体智慧,成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为人民服务》诞生于张思德同志追悼会,毛泽东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开篇,系统阐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一理念至今仍是共产党人行为准则的核心[1]。《纪念白求恩》通过缅怀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揭示了国际主义精神与共产主义道德的高度统一,文中“纯粹的共产党员”“高尚的人”等论述,不仅塑造了英雄人物的精神标杆,更构建起超越国界的道德典范[2]。《愚公移山》以寓言形式展现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毛泽东将移山寓言转化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斗争哲学,为革命队伍注入必胜信念。
三篇文章在历史实践中发挥了思想武器的作用,抗日战争期间被广泛用于根据地政治教育,建国后更成为党员干部必修的思想教材。其简明扼要的文体与深刻的思想性相得益彰,使抽象理论转化为鲜活的精神符号。例如,《为人民服务》通过具体案例阐释宗旨,将革命理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纪念白求恩》以国际主义视角拓展了共产主义精神的维度;《愚公移山》则以寓言隐喻激发群众集体奋斗的意志。这种“以小见大”的文本特征,使其在传播过程中具备极强的感染力和动员力[1]。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三篇》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贡献,更在于其对当代精神建设的启示。当前重读《老三篇》,既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精神需求的回应——在全球化语境下重述国际主义精神[2],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唤醒“移山”勇气,这些思想资源的现代性转化,正为民族复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1]。从历史维度审视,《老三篇》的诞生与传播恰逢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向全国执政过渡的关键时期,其文本中蕴含的宗旨意识、道德追求与斗争精神,共同构成了党领导革命事业的精神支柱。这一精神谱系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与创新,不仅需要对其历史价值进行再挖掘,更需结合时代特征提炼其普遍性意义。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
在当代全球政治格局深刻调整、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以及社会价值体系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价值共识的维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老三篇》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精神载体,其诞生于20世纪中期复杂的历史环境,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凝聚革命力量的思想结晶,也承载着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3]。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价值观念的深刻冲突与重构,重读《老三篇》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系统性梳理,更是对新时代精神建设命题的积极回应。这一过程需要深入挖掘其历史脉络与思想内涵,揭示其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独特逻辑,并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转化路径与实践意义。
厘清《老三篇》的历史背景与思想逻辑,是理解其精神内核的前提。20世纪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双重压力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亟需构建一套能够激发革命斗志、强化组织凝聚力的价值体系[3]。《老三篇》的诞生,正是这一历史诉求的直接产物。通过系统梳理其文本形成过程与传播轨迹,可以揭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将个体道德追求与集体生存目标相统一,进而塑造出具有强大动员力的精神范式。这种历史维度的考察,不仅有助于还原文本产生的必然性,也为理解其思想特质提供了关键坐标。
探讨《老三篇》的当代意义需要超越简单的怀旧叙事。当前社会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与个体主义的盛行,使得传统道德话语的权威性面临解构。《老三篇》所倡导的奉献精神、集体主义与理想主义,在应对现代社会的功利化倾向、重塑公共价值领域方面仍具有启示价值。例如,其中强调的“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立场,为解决当前社会矛盾、构建共识性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基础[3]。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历史经验转化为适应新时代的实践路径,例如通过教育体系的创新,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道德培育机制。
构建以《老三篇》为核心的精神教育体系,是实现其当代价值转化的重要路径。这一过程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接受特点,将革命叙事转化为更具参与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模式。例如,通过解析《老三篇》中“革命英雄主义”与“集体责任感”的具体内涵,设计符合青年群体认知习惯的教育活动,从而在价值观培育中实现历史经验的创造性转化。这种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框架设计,还需在实践中探索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如将革命精神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实践模式。
重读《老三篇》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回顾,更是对当代价值困境的积极回应。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向观照,这一研究旨在为当代社会的精神建设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的参考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证明:革命时代的精神遗产,经过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仍能为解决现代社会的价值迷失问题提供思想资源。这一探索不仅关乎对历史的尊重,更指向对未来的责任。
三>研究意义
《老三篇》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核心文本,其思想内涵在历史维度上凝聚了革命年代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与奋斗意志的精髓。在当代社会语境下,面对价值多元化与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重读这一经典文献不仅能够为个体提供精神坐标系,更能在社会层面构建价值共识的桥梁。在教育领域,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塑造面临网络化、全球化带来的复杂影响,而《老三篇》中蕴含的崇高理想与道德准则,能够通过系统化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种教育功能在移动通信技术普及的背景下尤为显著,发展中国家通过"移动优先"的发展路径,利用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教育信息的高效传播,为经典文献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技术支撑[4][5]。例如,通过移动平台开展的数字化阅读与互动研讨,可突破传统教育场景的时空限制,使革命精神的传承更具广泛性与实效性。
从社会治理视角审视,《老三篇》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理念与当代社会对公共精神的追求形成深刻呼应。在移动通信技术重塑信息流通格局的今天,公民通过手机参与公共事务、表达社会关切已成为普遍现象,这种技术赋权与经典文献中强调的群众立场存在内在一致性[4]。例如,基层治理中通过移动平台收集民意、推动社区共治的实践,既体现了技术赋能的治理创新,也延续了《老三篇》所倡导的群众路线传统。同时,文献中强调的"减少特定疾病影响"与"解决健康决定因素"等方法论[6],可为构建精神健康支持体系提供借鉴,帮助公众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通过精神文化的浸润抵御功利主义侵蚀。
在文化传承层面,《老三篇》作为革命文化的标志性文本,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记忆的保存,更在于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延续。系统评价方法在健康干预领域的成功应用[6],启示我们可借鉴其严谨的评估框架,对革命文化传承策略进行量化分析。例如,通过追踪不同传播形式下受众价值观的变化数据,能够科学评估《老三篇》在增强民族认同与凝聚力方面的实际效能。这种研究路径既保持了学术严谨性,又为经典文本的现代表达提供了实证依据。在移动通信技术持续渗透社会各领域的背景下[5],经典文本可通过短视频、在线互动课程等新载体,构建更具参与感的文化传承场景,使革命精神的当代诠释与传播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
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体现在对革命文化现代性转化路径的探索,而实践意义则聚焦于回应当前社会价值引导、教育创新与文化治理的现实需求。通过将经典文本置于历史与当代的双重坐标系中进行审视,既能深化对革命精神本质属性的认识,也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与方法论启示。这种跨时空的对话不仅延续了经典的学术生命力,更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老三篇》的历史背景
一> 诞生的时代语境
《老三篇》的诞生深深植根于20世纪中国革命的烽火岁月。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民族解放的中流砥柱。至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国际格局与国内形势发生深刻转变。在此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同志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现实洞察,先后撰写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纲领性文章。这三篇文章并非孤立的文学创作,而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凝聚革命意志、推进救亡图存的思想动员工具。它们的形成与传播,既是中国革命进程中政治实践与思想理论的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阶段的重要成果。
《为人民服务》的诞生与陕北安塞烧炭工张思德的牺牲直接相关。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中,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一表述不仅确立了党的政治伦理准则,更将个体牺牲精神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结合。毛泽东指出,革命者的使命在于“完全地为人民利益工作”,而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应是“是否对人民有利”。这一论断将个体行为与集体利益、短期牺牲与长远目标相统一,为抗战时期的思想动员提供了核心价值支撑。
《纪念白求恩》的创作背景更具国际视野。1939年12月,白求恩大夫在晋察冀根据地救治伤员时感染病逝。毛泽东撰文强调其国际主义精神与共产主义道德,指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既是对白求恩个人品质的褒扬,更是对全党全军提出的精神要求。文章将医学实践升华为革命信仰的具象化表达,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准则成为党员修养的标杆。
《愚公移山》则诞生于1945年中共七大闭幕式。毛泽东以寓言形式指出,面对“太行、王屋二山”般的革命障碍,必须以“挖山不止”的坚韧精神推进事业。这一论述将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与具体斗争路径相联结,既回应了抗战胜利前夕的战略考量,又为后续革命道路奠定了哲学基础。文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宣言,成为激励民众坚持斗争的强大力量。
“老三篇”这一术语在不同历史语境下具有多重内涵。例如,在戏曲创作领域,有研究者将其视为“主题提炼、人物陌生化、独特叙述框架”的创作原则,体现了艺术领域的思想表达[7]。但在革命历史语境下,“老三篇”特指毛泽东的三篇文章,二者虽名称相同,但内涵与功能迥异。毛泽东的三篇文章以革命实践为土壤,通过具体事例与寓言叙事,构建了兼具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精神体系。它们的历史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作为党的政治纲领与道德规范的载体,明确了革命队伍的价值导向;其二,作为精神动员工具,为抗战胜利凝聚了广泛的社会共识。这种双重属性使“老三篇”不仅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武器,更在革命记忆中形成了持久的文化符号。
二>核心思想的三重维度
《老三篇》虽然篇幅简短,却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深层精神逻辑与价值取向。其核心思想的三重维度既体现了革命队伍的价值坐标,也塑造了党的精神谱系的建构路径。首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立了党的根本属性。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对革命队伍的定义——"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将党的阶级属性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准则,强调政治主体必须与人民利益形成本质同一性。这一思想通过直接的政治宣言确立了革命合法性的根本来源,其权威性不仅源于理论阐述,更在于通过修辞策略强化了话语的实践效力[8]。其次,白求恩精神所承载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道德观,构成了革命伦理的典范。文章通过对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的提炼,将个人道德选择与革命事业的集体性目标相联结,使道德实践成为检验政治忠诚度的核心标尺。这种道德范式通过寓言化的叙事策略,强化了革命者超越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取向[8]。最后,《愚公移山》的寓言建构了革命意志的象征体系。毛泽东运用这一传统叙事,将"移山"的隐喻转化为对民族复兴的信念表达,强调在长期斗争中坚持"坚持好的、改正错的"的实践智慧。这种精神韧性既是对现实困境的回应,也暗含了对意识形态操控的警惕——正如达尔文对翻译过程的控制意识所示,革命话语的传播需要保持其核心理念的纯粹性[9]。三篇文章共同构建了革命意识形态的立体图景:既包含对政治立场的根本界定,也包含对道德人格的塑造要求,更包含对精神意志的持续锻造。这种多维度的思想体系,在20世纪中国复杂的政治生态中,既成为凝聚革命力量的意识形态纽带,也构成了对抗多元思潮的精神堡垒[10]。其内在的逻辑张力与历史实践性,使得这套思想不仅具有特定历史时期的适应性,更通过不断阐释形成持续的精神生命力。
三> 历史价值分析
《老三篇》的历史价值植根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土壤之中,其精神内涵与时代使命始终与党的发展轨迹紧密交织。在革命最艰难的岁月里,毛泽东撰写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现实案例,构建起凝聚革命意志的精神坐标。这些文本通过阐释党的宗旨、树立道德典范、阐释斗争哲学,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为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其精神动员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具体斗争的鼓舞,更在于将抽象的革命理想转化为具象的行动指南,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体革命者共同的精神信仰[11]。
在道德规范维度上,《老三篇》通过白求恩、张思德等典型人物的塑造,确立了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与价值标杆。《纪念白求恩》中对国际主义精神的颂扬,《为人民服务》中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阐释,以及《愚公移山》对坚韧不拔斗争精神的强调,共同构成了道德建设的完整体系。这种以榜样力量引领道德实践的方式,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又通过具体事迹的传播使道德规范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范式。正如文本所揭示的,这些论述不仅规范了党员的言行,更通过“影响、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持续作用,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道德文化传统[11]。
作为革命文化的载体,《老三篇》的传播与接受过程深刻体现了文化凝聚功能。三篇文章以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将党的宗旨、道德追求与斗争哲学熔铸为易于传播的精神符号。在延安时期,它们通过整风运动、报告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工具。其语言风格既保留了传统修辞的韵律感,又融入了大众化的表达智慧,这种“群众话”的运用策略[12],使革命话语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度和生命力。三篇文章所承载的精神谱系,至今仍是理解中国共产党文化基因的关键密码,展现了革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在历史教育层面,《老三篇》的文献价值在于其真实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党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它们不仅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思想产物,更因长期实践检验而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遗产。重读这些文本,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11],这种力量源于其对革命初心的坚守与对人类崇高精神的追求。通过回溯《老三篇》的生成脉络与历史影响,当代研究者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思想建设塑造组织认同、如何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实践动能,进而为新时代的政党建设提供历史参照与精神滋养。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恰是历史文献保持其现实意义的核心奥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