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册丹青半世缘
文/郭卫东
7月28日午后,顺丰快递送来了一个包裹。拆开之后,是著名画家王世会老师寄来的册页《故乡的记忆》,静静躺在桌子上,犹如一扇悄然打开的窗。我屏息轻翻,六幅水墨画依次舒展:课余的嬉闹、新书的馨香、讨论的专注、背诵的凝神、念诗的沉醉、背书的苦思……仿佛六枚钥匙,瞬间拨开了我记忆深处沉锁多年的门栓——那门后,是二十余年前梁山报社里,初生牛犊的身影与王世会老师温和的容颜。

彼时,报社是孕育我稚嫩文字梦想的摇篮。王世会老师当时是报社编辑,身形清瘦,精神却极是矍铄,为人谦和低调。每每我揣着稿子忐忑地踏进报社,若碰巧办公室仅他一人,他总会停下案头事务,亲自倒一杯水递给我,水杯温热在手中,心也随即沉静下来。王老师待人谦和温厚,从不吝惜时间,留下我聊一会儿天,细细指点我创作的方向,也点破我稿件中的青涩与不足。那话语如细雨,无声浸润着初生之苗,我心中每每感念不已,直至今日依旧温热如初。

时光流转到1997年左右,那时我的写作热情高涨,投稿也格外勤勉。那段时间,几乎每周王老师负责的副刊上都有我那些青涩的“豆腐块”文章登出。我何尝不知,那几处微小却精妙的润色,是王老师点石成金的手笔,更是他暗地里的偏爱。正是这无声的扶持,推我走上了新闻写作这条长路。二十载光阴倏忽而过,我也成了奔波于现实的新闻人,业余偶作小文,不为名利,只为心头那一点不灭的暖光——恰似微火,暗室自明,照彻着生命内部尚存的田园。
今日再捧画册,六幅水墨如六扇窗,豁然洞开岁月尘封的庭院,我恍然有所悟。王老师笔下那课桌旁凝神的少年,那书本上跳跃的阳光,分明是他自己珍藏的时光底片;而当年编辑室里,他为我斟的那杯水,在我稿纸边留下的圈点,何尝不是另一种“丹青”?他用水墨定格梁山故土的记忆,我则用文字记录着人间行走的痕迹。原来笔墨纸砚,终究殊途而同归——皆是我们对这片土地,对逝水流年,虔诚而深沉的眷恋与回响。

王世会老师早已名满天下,他创作的《乡俗系列画》、《水浒系列画》成就斐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为国内外竞相收藏;范曾先生亦曾为其画集题字“此中有真趣,意得即忘言”。然而在我心版上,最不可磨灭的印记,仍是编辑室里那个瘦削而温煦的身影,那杯递过来的热茶,那几句切中肯綮的指点。纵使时光剥蚀了诸多色彩,那几幅画、那杯水、那指点,却如沉船中浮起的明珠,岁月愈深,愈是映照出温润的光泽。

我轻轻合上《故乡的记忆》,画中少年们的朗朗书声仿佛犹在耳畔。王老师以丹青为故园造像,我亦用文字默默跋涉于人间阡陌。这画册,这记忆,竟如一枚深埋多年、此刻才被启出的种子——原来师生一场,终究是彼此在时光的土壤里,以不同的方式,耕耘着同一片精神家园;我们各自执笔,以墨为锄,在岁月长河里奋力掘出记忆的甘泉,让那故乡的根脉,在心灵深处葱茏蔓延,永不荒芜。


作者简介:郭卫东,笔名石头,大学文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诗人协会会员、齐鲁文学社签约作家、宁古塔杂志社签约作家。已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新闻、通讯等约300万字。2005年出版个人诗歌选集《漂泊的思绪》一书、2013年主编出版书画集《曹州书画百家赏析》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