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嫂手记:
那些年,我与绿色军营的不解之缘
韩云令

每当《送战友》的旋律在手机里响起,我的思绪总会随着歌声飘回那个火红的年代。八一建军节将至,这熟悉的曲调让我再次想起那些穿着军装的年轻人——他们本该在校园里读书、与朋友享受生活的年纪,却选择了穿上戎装,用青春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
我的丈夫就是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从十五军四十四师空降兵师直工兵连副指导员,到后来调入导弹营,他的军旅生涯承载着我们共同的记忆。虽然我并非军人,却以军嫂的身份,亲历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见证了战友们奔赴前线的壮烈场景。可惜当年那些动人的画面,未能用相机记录下来。
1976年的春天,我的丈夫放下了民办教师的教鞭,响应号召穿上了军装。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他迅速成长,1979年提干后,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在那个崇尚奉献的年代,年轻人择偶看重的不是家世门第,而是对方是否怀有为国奉献的热忱。尽管知道要面对两地分居的艰辛,我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保家卫国的小军官,从此"军嫂"这个光荣的称呼就成了我一生的印记。
每年一次的探亲假,是我最期待也最辛苦的旅程。背着年幼的孩子,提着沉重的行李,从县城辗转汽车、火车,最后还要步行到部队驻地。但所有的疲惫,都在见到丈夫的那一刻烟消云散。我总会给连队带上香烟、糖果和茶叶,这些现在看来平常的物品,在那个物质艰苦年代却能给战士们带来莫大的欢乐。看着他们在我临时的小屋里放松说笑的样子,我深深理解这些离开家乡的年轻人有多么思念家的温暖。
1982年,我在部队医院休产假的半年里,除了照顾孩子,还为战士们织了八件毛衣。那个年代,一件手织的毛衣承载的不仅是温暖,更是一份家的关怀。记得有位战士患病后担心影响婚事,我和连队干部一起做工作,最终促成了一段美好姻缘。至今,我们两家仍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最难忘的是1984年那个清晨。丈夫要去送老连队的战友上对越反击战的前线,我执意带着孩子同行。翻越两座大山的艰辛,在即将分别的时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站在机场外围,看着长长的队伍有序登机,当终于看到工兵连的战友们时,他们激动地挥动军帽,高喊着"嫂子万岁"。那场景比任何电影都真实动人,我含着泪喊出"等你们平安归来"的承诺,直到泪水模糊了视线。
1987年,丈夫光荣转业,把军人的优良作风带到了地方工作岗位。我们也兑现了当年的诺言,在部队凯旋时专程去看望归来的战友。后来在秦皇岛的战友聚会上,那些熟悉的面孔让我再次感受到,军旅情谊是岁月无法冲淡的永恒。
如今回首,那段与绿色军营紧密相连的岁月,已然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军嫂这个称呼,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荣光。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