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中送炭慰寒门
作者:邢继芳
诵读:沈水之北
时下,一些地方为了展示政绩,纷纷搞起了“形象工程”和“民心工程”。于是乎,建设亭台楼阁的有之,架桥修路的有之,栽树种草的也有之。应该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当地百姓搞些福利、办点实事,以期青史留名无可厚非。但是,究竟怎样搞好“形象工程”,如何得到老百姓的赞同和拥护,这恐怕就是一门学问了。
2、修个斜坡如何
——写在第七个全国法定助残日来临之际
作者:邢继芳
诵读:平 安
春风杨柳,新绿满园。伴随着共和国的匆匆脚步,第七个全国法定助残日来临了!(《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每年的5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身为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工作者,在助残日来临之际,我自然要为残疾人说点什么。说到残疾人,人们都很怜悯和同情。的确,残疾人很不幸,身心蒙受着常人难以体会的双重痛苦。由于残疾,客观上就决定了他们必须自强不息,战胜诸多艰难,逾越重重障碍,才能获得相应的物质文化成果乃至实现其人生价值。这里要强调一点:社会成员的对残疾人给予适当的关心和扶助至关重要。
然而,光靠感性的同情和某种道义上的施舍还不够,面对全国8500多万残疾人,不同程度的存在行路难、就业难、入学难、就医难等诸多“难”字,一方面要教育残疾人自强自立;另一方面则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必须站在健全社会、完善人生、重塑自我的理性认识的高度,履行法律所赋予的助残责任和义务。此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并不轻松。因为我们国力有限,社会也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阵痛期。
我们应该怎样助残呢?为残疾人募捐,为残疾人办好事,都不失为助残的好办法。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保障法》的宣传和执行。通过普法教育,更新全民族对残疾人问题的陈旧观念,增强全社会的助残意识,积极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质文化成果,创造条件或提供方便。譬如,上海依法实行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办法;北京在方庄小区推行道路建筑无障碍试点;南京拨专款修建了盲人植物园;大庆为残疾人捐款修建了康复中心;中央电视台在时事综述节目中增设了手语翻译等等。这桩桩件件,不仅是全社会为残疾人雪中送炭,奉献爱心,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尊重人权、维护人权,重视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有力佐证。
须知,残疾人是社会上特殊困难的群体,一个残疾人倘若能够得到社会的扶助,可能就会克服残疾,逾越障碍,而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反之则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不安定因素。时下,某些社会成员之所以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存有偏见,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和发现残疾人的潜在才能和社会价值,因而简单甚至粗暴地剥夺了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和奉献人生的权利-这种来自社会的人为障碍,影响之深,危害之大,远非残疾人自强所能逾越的。正因为如此,残疾人作家史铁生才从轮椅上,向全社发出了“修个斜坡如何”的呼吁。我以为,此呼吁非常形象,也非常实际。无疑,实现这一目标,仍然需要政府、社会、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工作者的艰苦努力。
“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这是一位艺术家献给大熊猫的歌,意在唤醒社会对珍稀野生动物的关心与爱护。笔者赞成爱护动物,但觉得更应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因为发扬人道主义,我们的民族传统和美德才能延续和光大,我们的社会功能和机制才能不断健全和完善,我们的人生才能丰富多彩,充满希望与生机....
3、别往大米里掺沙子
作者:邢继芳
诵读:平 安
妻子近日买了袋大米,做出来的饭香喷喷的,煞是好吃。可这大米却有一大缺点:沙子太多,牙碜。
现实生活中这类“掺沙子”的事也不少。李洪志应该算个“掺沙子”的高手,在“强身健体”的幌子下,竟然掺进了那么多的歪理邪说和精神鸦片。而某些书刊音像出版部门,不遵守法规,为了敛财,竟然为其出版什么“转法轮”之类图书、音像。往人们的精神食粮里“掺沙子”,比往大米里掺沙子更阴损、更恶毒。
掺沙子的手法还有一绝:某些电视台不尊重观众意愿,随意掐断节目或电视连续剧,滥插广告,没完没了,弄得你闹心反胃,兴致全无。此情此景,恐怕比吃米饭硌了牙还难受。
其实,观众并不反对播广告,关键是要播得科学合理。如果不尊重观众,不顾社会效益,滥往荧屏里“掺沙子”,观众恐怕不会买账的。
别往大米里掺沙子,行吗?
(《大庆晚报》1999年9月2日1版)
4、 请为孩子们创作些新歌
作者:邢继芳
诵读:平 安
2010年的央视春晚、在各大媒体和娱记们的炒作中拉上了帷幕。节目播出后,观众和专家对春晚的评说看法各有不同,可谓众口难调。作为外行,笔者不敢妄加评论,只是就儿童类节目谈点感受。
春晚的儿童节目比较丰富且有所突破,整台节目除了有儿童歌舞、演唱外,还有卡通式现代派的节目。比如,《夜晚的玩具店》就突破了传统的表演形式,把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卡通片里的机器人、小猫狗、喜羊羊、灰太狼等艺术形象,巧妙地融汇到节目里、形象、直观、喜庆,在孩子们认同的“偶像"载歌载舞的同时,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共鸣。显然,儿童的心理和兴趣与大人有所不同,关心他们就要了解他们的内心和需求。
在儿童节目有所创新或突破的同时,也让人感到有些忧虑。譬如,胡松华、李谷一和蒋大为这些大牌歌唱家,本来应该去唱民歌或其他创作歌曲,让他们来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尽管有些怀旧情结,但不免有些“拣鸡毛凑掸子”的感觉,没有什么新意。还有屠洪刚、李丹阳和刘和刚等新生代歌星去唱《春天在哪里》也显得牵强附会,从一个侧面暴露了我国目前文艺舞台上缺少新民歌以及儿童歌曲创作上的断档问题。
应该说,我国儿童歌曲的创作曾有过几个高峰。一个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那时代表作或流行的主要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一个是70年代初期,代表作或流行的主要有《我爱北京天安门》《小松树》(红星歌》等,再一个是90年代代表作或流行的
主要有《歌声与微笑》《妈妈怀里的歌》《葫芦娃》等。而眼下,我们还能说出几首流行的儿童歌曲呢?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一个有责任感的民族和社会应该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现在,很多孩子们不缺食少穿了,可是他们还有自己的歌曲吗?有的只是《一休》《花仙子》等国外的儿童动画片歌曲,如此我们国家的优秀民族文化怎么继承与发扬光大?眼下,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嘴里唱的都是《纤夫的爱》《自由飞翔》等歌曲,不知道我们的文艺家们作何感想?
当然,儿童歌曲的创作需要宣传部门引导,需要文化政策倾料,更需要全民族的关心和支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愿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多为孩子们创作他们喜欢的歌曲。
(《大庆日报》2010年2月24日C02版)
作者简介
邢继芳,笔名 若群,男,五十年代中期出生,肢体二级残疾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讲师职称,大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于多种报刊及网站,入选多种文集与获奖。著有杂文随笔集《为公平正义而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