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三德
五五八月小绵羊,简言介绍不细详。
生在江汉偏乡村,长在立镛状元乡。
军旅生涯负重行,三大油田尽职责。
笔耕半生当喉舌,莫忘初心莫忘娘。
三个故乡阅人生,汇编文集《辽河潮》。
衣带渐宽终不悔,小满知足心荡漾。
八一礼赞
由一名普通青年成熟为一名思想、身体、作風过硬的铁骨铮铮军人……
(二)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科目如期完成后,我们一个个下到连队。
有的分配到汽车连,学当贺驶员;有的分配到舟桥连,架设浮桥;有的分配到汽车修理连,当上汽车修理工;有的当上文书、上士、卫生员……无论工种有内有外,无论岗位有轻有重。但在我们的心中,
祖国的每一个春天,必须有我们花开的灿烂;
祖国的每一个夏天,必须有我们用信念注入的热度;
祖国每一个秋天,必须有我们用热血浇注成熟的果实……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
转眼到了1976年。这一年令全国人民难忘的一年,更令我们身在营房的军人刻骨铭心:
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了我们;
3月8日,吉林陨石雨降落,所幸没一人一物损失;
7月6日,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逝世;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笫二;
9月9日,20世纪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我们的英明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
10月6日,中共中央毅然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周总理、朱总司令、毛主席先后去逝,让我们悲痛欲绝。唐山大地震也令我们这些热血军人深感痛惜,那房屋的塌陷,那地面的颠簸,那场景令我们终生难忘……
——因为,我们就在震区边沿的天津西郊。
几年的服役期间,我们虽然没经历过战争,却经历了心灵的阵痛;经历了大地的洗礼……
忘不了那7月28日凌晨3点42分,我们或许正在站岗,或许刚刚下岗进入梦香……突然,7.8级的地震相继把我们从下铺,上铺摇在地下。瞬间,全团战士一个个穿着背心、裤衩从颠簸的地面向外奔跑……(不能叫“奔跑”叫”涌动”因为地面的颠簸跑不动。只能随颠簸的惯性慢慢往门外“涌”)。当涌到室外,下着绵绵细雨,周边工厂、农村的高音喇叭陆续响起,通知这不幸的消息……
各连队领导立马组织战士,前往军需库领帐篷等物品……
天亮时分,所需物资准备就绪……整整一上午,操场上,停车场便立起一个又一个绿色帐篷。
此时此刻,四级左右的余震不断,营房不敢进住,只能天当坑,地当床,吃在操场,睡在帐篷……
在这紧要时刻,团里接到军区电令:要求部队火速赶往位于唐山对面芦台镇处的蓟运河大桥,抢架蓟运河下游垮塌的大桥。
地震就是战场,险情就是命令。接到电令后,团首长立即调令一营全体开拔,并组织卫生、汽车修理连、通讯等连队官兵组成后勤服务“救援队”。
一营接到任务后,营长张宏先容不得多想,立即带领队伍行动。
在通往宁河的路上,挤满长长的地方、部队救灾队伍……当兄弟部队和救灾单位得知我们承担架桥任务后,立马让出通道……
一路上,余震在继续,当路过一座公路桥时,该桥受损严重,由于任务紧迫,必须通过。一营和参加救灾的指战员们心里很清楚:祖国,正需要我们的时刻到了,我们必须在祖国危难之际,在灾区人民生死线上挺身而出……
一连排长张金铎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以一个排头兵的大无畏姿态,立即拿出绳子,一头系在腰上,一端绑在桥上吊入桥底监视险情……部队迅速通过危险桥后到达宁河边目的地。
面临蓟运河下游大桥的垮塌处,面对翻滚的涛涛河流,一营的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迅速卸装备,拼材料,对型号……一切在快速,有序,慎密而紧张中进行,车上车下,河边桥上……
不到一个小时,浮桥开始发挥作用。这条救命桥如巨龙横卧在蓟运河上,把灾区和救灾人员的心联通;把灾区和党与人民的情相连……为抗震救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排长张金铎荣立二等功;一营集体荣立一等功。营长张宏先和排长张金铎出席抗震救灾总结授奖大会,受到表彰。
新华社记者李昌元深入架桥现场摄影并写出《震不垮的运输线》一文,刊登于当时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赞扬一营抗震救灾的功绩。
一片绿色一片天,
个个战士红心闪。
另一路救灾队伍为一营四连、九连。
他们到达救灾现场后,立刻与某营拉练的高炮团投入到唐山郊外的芦台镇印刷厂抢救印刷设备。帮助清理、检修……
灾区连着我的心,
我为灾区献红心——成为每一名指战员的共同誓言。
另一路救灾队伍为四营十连,负责维修道路任务。
连长卢俊生、指导员寥秋生心里十分清楚:平坦的道路,是赢得救灾时间的强有力保证——道路就是生命线。
为了保证这条生命线畅通无阻,十连指战员在没有帐篷的情况下,露宿树林。
七月底,八月初,正值伏天,炎热高温,也正是蚊虫活跃的最盛时期。
没有床,用长短不齐的木材铺就;
没有蚊帐,用树叶遮挡;没有水,就地取水;用河水做饭、洗衣服……为赢得时间,指战员们早上七点上工地,晚上天黑后回树林休息。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夜幕当坑,绿草地当床,树叶当蚊帐……
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余震不断,蚊虫成灾,酷暑高温,生活艰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硬是用军人的气质、毅力、信念,维护了这条“生命线”,使得运往灾区的物质按时、快速,顺利通过……
——一个个事例,一幅幅场景,只是抗震救灾中的缩影。
缩影体现的是英勇顽强的舟桥战士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救灾官兵向唐山灾民、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一份份合格的答卷……
这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作風,这种排除万难,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受到了团、军区领导的表扬嘉奖。
有着代表性的李国才,在参加天津市救灾过程中,不顾余震的危险,发扬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赞扬,荣获“抗震救灾三等功。”
在荣誉面前,救灾官兵没有丝毫骄傲的理由,只有心中那份安慰,那份淡定,那份坦然!
因为我们的战士知道:祖国的阳光下,有我们的笑容,有我们不屈的信念;
人民的安危,有我们的担当;
祖国月色里,有我们的爱情……
——时光如梭,岁月如水。转眼,我们到了退伍的年限。
在这三百余人的阵营里,我们热烈响应党的“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号召,有的回到农村;有的回到城市;有的响应号召奔赴油田建设;有的作为骨干提拔留用;有的当上“志愿兵”。
正应了那句:“革命战士似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搬到哪里,哪里就会成为一块奠基石。
因为经过几年,十几年的炉火熔炼,我们的心更火红,更火热。每个战士也深切感到:祖国的每一片云朵,都会令我们泪水盈眶;每一朵浪花,都使得我们血液澎湃。
当我们离开营房,手与手相牵,奔赴祖国经济建设的前沿。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普通战士,还是干部;无论是卫生员,还是汽车驾驶员;无论是汽车修理工,还是后勤服务员,都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添砖添瓦,谱写了一曲“革命军人奔四方,各条战线绽芬芳”的豪迈诗篇。
——我们回到农村,却无怨无悔,为国家的粮仓注入了汗水与辛劳,为广阔的田野编织五彩的花环;
——工厂那欢唱的机器,有我们的智慧;
——办公室里,我们孕育长长的文稿,把人心凝聚,把干劲焕发;
——我们用引领的睿智,凝聚戮力同心的团体;
——我们用严格的作風,把人事、组织、民政工作做得严谨;
——我们在营房时手握钢枪,在检察岗位肩戴国微,心明如镜……
——历史的长卷,有我们墨迹斑斑;
——历史长河,有我们搏击的璀璨浪花;
——历史的长路,有我们的足迹点点;
——巍峨的大山,有我们攀登的身影……
(五)
……光阴似箭,当我们曾经的小伙子现已步入花甲、古稀之年时,我们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情感。
因为我们曾经当过兵,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曲同生共死的和弦。无论我们是富,还是穷;无论是兵,还是官,提起军营的日子,都会令我们精神振奋,青春在现;
谈及当年的战友,都会令我们热血沸腾,激情四射!
——我们忘不了长途的拉练,使我们心中豪迈;放映前的大合唱,令我们热情满怀;吃饭前的军歌,令我们浮想联翩;
——我们忘不了,宿舍床上的内务整理,班务会上的积极发言,联欢会上的激情表演,使我们有一种久违的親切感;
——我们忘不了,夜间站岗的一声口令,病号饭时的一声问候,,生日中的一声祝福,股股温暖,殷殷深情,都会是我们渴望归队的回归线……
——我们当过兵,我们将会一生以此为光荣。
我们当过兵,
就是一种生命的缘分,人生的闪光点;
我们当过兵,
就是一生的自豪。
有人说,当兵后悔三年,
但我要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我们离家当兵,铸就着中华民族强大的钢铁长城;
我们扎根军营,铸成中国军人傲岸的脊梁。
身着军装,成为祖国最可爱的人;
心中信仰,成为中国人永恒的理想。
当茫茫田野飘来稻花的芬芳,
当神州大地飘来节日的浓香,
这是战士的理想闪射的光芒;
这是战士血与汗铸就的礼品。
青铜浇铸的斑驳,厚重了人类的沧桑;
钢铁铸就的战士,磅礴了中华的铿锵。
战士的理想如闪电,点燃了长城内外的光芒;
战士的信仰如雷鸣,震撼了大江南北的磁场。
是战士的守护,蛙声溅湿的稻花,丰收了碧绿的蚕桑;
蜻蜓点缀的
荷蕊,芬芳了美丽的村庄……
因为战士的坚守,一个新的时代繁荣昌盛;
因为战士的坚守,一个民族的笑脸,像花朵绽放。
岁岁八.一,汗水和鲜血一起碧绿芬芳;
年年八.一,信仰和忠诚一起在岁月生辉。
因为战士的奉献,才有了母亲欣喜的微笑……
正如《都市头条》李新萍编辑赋诗:
皇天不负地边仙,
国防征兵锣鼓喧。
书记相逢三告诉,
笙歌填表首源泉。
健康体瘦无羁碍,
政审阳差怎牵连。
当面父母谋断去,
津城柳口志当先。
当年十八进军营,
五载戎装号角鸣。
奉献青春终不悔,
旌旗舞处见真情。
我们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我们
终身有军魂,
聚是一团火,
散时满天星……
祖国,我们在您的怀抱里出生、站立、成长、壮大,我们把生命的足迹,写在您的大地。而您的名字一直镌刻在我们的心里,伴随着我们的追求,信念和荣耀。
祖国,这就是我们永远跳动的一颗军人的心……。
(此文相关抗震救灾素材得到吴正喜、陈建元、王建民等老战友的支持与提供。深表謝意!)
蒋三德
2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