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藏着一位雕塑艺术“民工”
一一谷涛
时间:2025年7月30日
地点:山东威海康铂酒店
人物:谷涛,中国工艺美术雕塑艺委会会员,雕塑艺术家
王天国,《中华美术》杂志总编辑,文化艺术评论家
王天国:“雕塑民工”这条词语,在字典、辞海里都查不到,连当代最时髦的AI智能也回答不上来。
谷 涛:我这是给自己起的雅号。做雕塑嘛,整天和泥呀、水呀、石头、木头、铜铁打交道,浑身上下里里外外没一处是干净的,可雕塑成功后,我系着围裙留下的每一幅照片,都是十足憨厚的“农民工”形象。
图1、雕塑家谷涛与书法家王天国合影
王天国:太可爱了,我们听说天津有个“泥人张”,这山东威海有个“雕塑民工”?!
谷 涛:我还真是“泥人张”的再传弟子。
王天国:快快道来!
谷 涛:我老家是甲午战争时威海卫姜南庄村,和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是同村人,我早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系,后深造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雕塑系,师从常沙娜、杜大恺、张昌(泥人张第四代传人)等教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雕塑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华美术研究院雕塑艺术委员会主席。历史就是这么巧合。
王天国:记得1999年盛夏,我去威海参观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公岛时,在甲午海战馆出口处,矗立着一尊高4•6米的《和平碑》大理石雕塑,使我显于深深的沉思。

图2、甲午海战馆和平广场雕塑《和平碑》
谷 涛:那是和平广场。
王天国:那寒气凛冽的枪支、冰冷的铁链铁锁,还有那绿色的橄榄叶、洁白的和平鸽以及圆圆的地球几大部分组成的完美雕塑,通过对物质体量、形式空间结构和技法表现语言的妙用,使作品富含了超越自身生命的寓意,让和平的绿枝驱祛了冷兵器的寒凉,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家园奏响了和平的乐章。
谷涛:这是我清华美院学习归来的代表作品,在北京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上获得佳作奖,我也很珍惜。
图3、山东威海市档案馆浮雕《历史篇》
王天国:雕塑作为一种形象的艺术,能够突破地域和语言的障碍。而作品通过视觉形象的传达,在情感思维方面与公众进行交流和沟通,让人们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并通过物像的形态构成和材质肌理引发联想,从而获得丰富的心理感受,潜移默化地感化人们的心灵。
谷 涛:是的,雕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
王天国:威海档案馆•国家篇巨大浮雕,详细的记录了历史上的孔子、司马迁、章学诚,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档案馆馆长曾三的事迹,精诚所至,勤善有为!很是感人难忘。
谷 涛:雕塑作品的纪念作用体现在通过塑造有价值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事件,再现人物的真实风范,反映其情景和性质,以表达人们的怀念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威海篇”部分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浮雕,就是遵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去设计创作的。
图4、《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浮雕
王天国:《我心中的一片净土》、《家园》、河南淮阳的《孔子》和沈秀芹纪念馆的情景雕塑,都让人过目难忘,久久为功。

图5、《我心中的一片净土》
图6、《家园》

图7、河南淮阳市雕塑《孔子》
图8、沈秀芹纪念馆情景雕塑 图8、沈秀芹纪念馆情景雕塑
谷 涛:以土为本,以泥为宝,这是“雕塑民工”一辈子难舍难分的活儿,当作宝,干到老,永不后悔!
王天国:人民的“雕塑民工”,国宝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