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名誉社长:王德席 陈长海
社长:陈常河
总编:陈常河
主编:王小强
副主编:李云峰 李宜普
文学总监:王德席
第二十章
周建国成了石屋村的万元户。
前天,公社主管农业的副社长郑广森在周长发的陪同上来找周建国,说最近县里要召开勤劳致富带头人表彰大会,你是石屋村仅有的一个。听说县里对这次表彰大会非常重视,县委和县府的主要领导都参加。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还要从物质上重奖他们,每户奖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外加十袋日本尿素化肥。
周建国实在不愿意当这个万元户。他说,郑社长,我算不上什么万元户,这个情况长发叔最清楚,我哪有这么多钱!郑社长笑着说:“小伙子.你不要有什么顾虑,这次会议主要是让你们为全县农民树立榜样,鼓励和带动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千方百计勤劳致富奔小康,这是件好事。”
郑社长一下子讲了很多,希望能说服周建国。可道理讲了一大通,周建国就是不承认自己是万元户。郑社长对周长发说,老周呀,你再给他好好做做思想工作,县里急着要各公社受奖人员各单和典型材料,我正等着上报哩。
郑社长走后,周长发对建国说,公社领导这次绝不是平白无故的来找你,人家有真凭实据哩。你用拖拉机往太平镇火车站送苹果,每次送了多少斤,每斤多少钱,一共运了多少趟,人家都查过了,你不承认也白搭。我看你还是老老实实到县里去开会吧,要不,我也交不了差哩。
周建国急眼了:“大叔,你老人家也清楚,这一年下来。除去我找人干活开的工钱,买化肥农药用的钱,加上雇拖拉机的车钱,还能剩下几个钱?连还部分贷款的钱都抽不出来,我可不愿意去顶这个虚名!”
老支书见周建国死不承认,也犯了难。他心里非常清楚,周建国这一年下来赚的钱绝不止一万,这孩子心里有顾虑哩。说实话,他是非常希望周建国能去县里开会领奖的。一来他是石屋村的人哩,他的光荣不就是石屋村的光荣吗?二来他身为石屋村的党支部书记,上级鼓励人民群众发家致富,他所领导的村里就出了这么个勤劳致富的典型,这不正说明他领导有方,工作有成绩吗?
其实周建国心里有他的“小九九”。他辞别了周长发,来找茂林商量。茂林态度很坚决,说当前形势让人看不透哩。这会儿号召人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说不定明又开始“割尾巴”,整冒尖户哩。俗话说枪打露头鸟,露头的椽子先烂。今后有什么风吹草动还不是先拿你们这些人开刀?今天拉赞助,明天搞捐款.后天献爱心,到时候你小子哭都来不及。
茂林一席话,说得建国心里更没了底。想想以前在生产队干活,一个壮劳动力干一天只挣一毛钱,家家穷得叮当响,一根肠子挽半根,一年到头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可在那种“家家户户都缺粮,鸡腚眼子是银行”的艰苦日子里,人们干活吃饭,吃饭干活,倒也省心。可眼下手头刚有了俩钱,就就被人家盯上了,怎能不让人闹心?
那天晚上他回到家里,只喝了一碗玉米面糊涂,一个煎饼没吃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第二天一大早,老支书又来找他,说昨天下午公社又来了通知,叫他去开会,估计还是确定上报人员名单的事。周长发坐在凳子上抽着他的旱烟袋:“建国,好孩子,你不去开会,这不是叫恁叔作难吗!你想想,是谁救了咱老而姓,让咱过上了太平日子,还不是共产党吗?如果没有共产党,我和恁爹这把老骨头早变成一堆黄土啦!眼下党号召咱们发家致富奔小康,这是多么好的事呀!孩子,我知道你心里有顾虑,怕今后惹麻烦。我敢保证,咱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头,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好。你要相信,到什么时候跟着共产党走准没错……。”
那天老支书讲了很多很多,掏心掏肺,语重心长。他终于被说服了。周长发很高兴,带上赵同早已写好的典型材料,到公社去开会。
县勤劳致富带头人表彰大会在县城的东广场举行。会场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参加会议的有机关干部、工人、学生、还有附近村里的农民。
副县长张显贵同志主持会议。上午九点钟,他刚宣布大会开始,广场上立刻鞭炮齐鸣、音乐大振。大会开得隆重而激动人心。
黄县长首先作了关于全县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带领群众解放思想、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成绩,并提名表扬了下属先进单位和部分先进人物的名字,号召全县人民以他们为榜样,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抓实干,抓出成效。党的领导干部要靠上抓,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各先进单位和个人,要再接再励,轻装上阵,再创辉煌。各信贷部门要为创业者大开绿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接着部分勤劳致富带头人在大会上发言。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勤劳致富的经验。他们有的靠跑运输发了财;有的靠进城开饭店致了富,还有的靠养殖磨菇赚了钱.……他们的经验介绍赢得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全县五十名致富带头人坐在台下的最前排。周建国坐在前排的椅子上,听得句句入耳,如痴似迷。他这回可真是开了眼,见了世面。人家有的一年就挣了几万、十几万,自己跟人家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九牛一毛,一个小蛤蟆骨朵儿。
大会宣布先进单位和个人上台领奖。第一批上的是十二个先进单位。第二批才是先进个人。周建国和其他受奖人按顺序上主席台。年轻漂亮的姑娘为他们献花,县长亲自为每一个受奖人员颁发菜誉证书,工作人员为他们送上写有“奖品”的红包。
周建国觉得热血沸腾,浑身有力。他恨不得一步跨回家乡,大干一场。
第二天中午,当他骑着那辆铮明瓦亮的大金鹿出现在村口时,人仍纷纷围上来问这问那:“这就是县里奖你的自行车?”“建国,县里奖你的那十袋尿素化肥呢?”赵玉坤用手把摸着自行车的车把,上下前后一个劲儿地打量着:真美气,这可是咱村第一辆新的大金鹿哩!”他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向乡亲们讲述了大会上的见闻和感受。乡亲们听了大受鼓舞,说这下咱们可有奔头了。
一个多月以后,周建国花一千五百元在太平镇木器厂为村里的孩子的定做了五十套木制课桌凳,他实在不愿意再让孩子们冬天趴在那冰凉的土坯台上读书。
当那些崭新的带着漆香的木制课桌运到学校的时候,孩子们高兴地欢呼雀跃。他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爱不释手。
冯金兰和周迎春招呼着村里的几个人卸车,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
几天以后,石屋村党支部和大队委员会召开群众大会,男女老少,把大队院里挤得满满的,学生坐在最前头。主席台上挂着用红布做的会标,上面用黄漆端端正正地写着“捐资助学表彰大会”几个大字。院里的墙上也贴着“资助学人学习!”“向助学人致敬!“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红色标语。整个会场布置得很喜庆。
村会计赵同宣布大会开始,治安主任王小乐点燃了挂在树上的鞭炮。
台下响起热烈的久久不息的掌声。
老支书继续讲道:希望老少爷们以周建国同志为榜样,勤劳致富,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让咱们的子孙后代健康成长.……
老支书的话刚讲完,赵同上台宣布:“下面大会进行第三项,请周建国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周建国心情激动地走上主席台,学校的两名女生向他献花,李金虎将一条鲜艳的红领巾系在他的脖子上。他被聘为学校少先队的校外辅导员。
人们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便又习惯性地往下一甩左手:“这是必须的!”
第二十一章
月亮像一个银盘,亮光光地挂在天上,几颗星星躲在天际,顽皮地眨着眼睛。蝉在不远处的树林里不知疲倦地叫着,大地上的一切显得很明朗。
村子西面的打麦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乘凉的人们。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些大闺女小媳妇们,大婶大娘们,自然和那些村里的大老爷们保持着一段距离。她们手摇芭蕉叶,躺在席片和麦秸苫子上,各自在属于自己的领地里说着自己喜欢和关切的话题。
几个年近古稀的白胡子老头围坐在一起,正听黄四爷绘声绘色地讲着杨七郎上台打擂活劈潘豹的故事。尽管他讲得有些驴唇不对马嘴,常把一个人做的事按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同伴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
几个小青年抽着喇叭烟,讲着国际国内的形势,讲着中央领导人的人事变动和农村经济改革的问题。他们讲得很热烈,常常一个人还没讲完就被另一个人打断,他们有时还激烈地争论起来。
马婶一个人在家里热得不行,也手摇一把破蒲扇来到打麦场。她和邻居兰香打过招呼,就在她的烂席片上坐下来。兰香已五十多岁,正给她的孙女英子讲着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英子今年九岁了。正上小学二年级,讲着讲着,旁边又走来几个小妮子。她们围在兰香周围,一个个睁着明亮的大眼睛静静地听着。“牛郎的儿子和闺女叫什么名字?”?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妮子问兰香。兰香笑着说,那谁知道呢?小妮子拽着兰香的一只胳膊,哀求着:“奶奶你一定知道,快告诉我嘛!”兰香停了一会儿说,大概是小牛和彩云吧,我记不清了。故事讲完了,马婶笑着说:“我泼个闷(谜语)你们猜怎么样?”几个小妮子立刻来了兴致:“奶奶,快说快说!”马婶想了一会儿说:“姐妹两个瘦如柴,捏着腰儿腿劈开。要想知道啥滋味,你先伸出舌头来。”几个小妮子你看我,我看你,都给难住了。马婶笑着说:“这东西你们天天用它,再好好想想”。她们还是猜不出来,最后只好央告马婶。马婶说:“筷子。咱们吃饭用的筷子。”她们都笑了:“奶奶再出一个!”马婶故意神秘地说:“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眼睛!”小妮子们一齐大声回答。
说着说着,小英子躺在席片上睡着了。几个小妮子也回到她们的家长身边去了。兰香不停地呼扇着巴蕉叶,为孙女驱赶着蚊子。马婶便和旁边的几个女人讲起村前村后的稀罕事。不时响起开心的笑声。她们正讲得起劲,只见南边一个男人穿着大裤头子,抽着烟走过来。她们一看是村里四十多岁的老光棍孙二虎。马婶骂道:“该死的夜猫子,滚回南边去。一个大老爷们跑到女人堆里像什么话!”孙二虎并不生气,笑嘻嘻地说:“我听见刚才你们和小孩们一起猜谜语,还怪有意思哩。我来出个谜,若能猜出来,算你们有本事。”他说:
你摸你的,我摸我的。
掰手开你的,塞进我的!
几个女人一听都恼了:“好你个该死的夜猫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看我不撕烂你的臭嘴!”马婶说着上前要撕他的嘴。
孙二虎一下子慌了,连忙说:“系扣子,这是系扣子。干吗动起手来!”
几个女人一想,可不是系扣子嘛!大家都笑了。
孙二虎越发得意,说我再来一个:
我肚紧贴你的肚,
你肚有我半截物,
一个劲儿地不停动,
白白的沫儿往外出。
孙二虎见大家不作声,又连忙解释道:这个谜要浑面素猜,可不要想歪了。
几个女人想了半天,谁也没有猜出来。孙二虎见此情景只好又告诉她们谜底:“磨豆腐。”几个女人一听又笑了起来。
孙二虎说:“好啦,不逗你们了。最后再说一个你们最熟悉的,请听好了:
一片山坡一条沟,
四季不干水常流。
不见羊儿来吃草,
常有和尚来洗头。
说完跑了。
女人们笑骂着孙二虎:这龟孙夜猫子,还怪能哩!
圆圆的月亮已经偏西,山村的夜晚渐渐凉爽起来。一阵微风吹过,下面地里齐腰高的玉米叶子发出沙沙的响声。蝉的叫声也稀弱下来。南边1的人群里传来男人们的打鼾声。
盛夏的山村夜色多美呀!
第二十二章
“嘟嘟嘟——,嘟嘟嘟——。”
听到冯金兰在教室门前吹响集合的哨声,同学们像小鸟一样从教室里飞出来。他们有的拿着小书包,有的拿着小纸箱,还有的提着小竹篮,背着小水壶,都到操场上去集合。大家按年级排好了队。金兰说,昨天老师已经向同学们讲过,为了绿化祖国,防止沙漠进一步沙化,把我们的相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上级号召我们山区的广大中小学生积极采集草种。今天是我们开展这项活动的第一天,希望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多采集一些,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大家有信心没有?孩子们一个个挺着胸脯,用稚嫩的声音大声回答:“有信心,保证完成任务!”金兰接着说:“参加这项活动,学校中午在野外管饭,大白馒头管饱,还有咸菜和开水。对采集草种超过一斤的同学,学校还发奖品。有小刀、铅笔、橡皮,还有精美的笔记本,同学们想不想要?”“想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金兰说那好,今天就看大家的表现了。孩子们听说中午有大白馍吃,还发奖品,一个个高兴地跳了起来。
周迎春在前面带路,孩子们唱着“我们是产生义接班人”的歌曲跟在后面,冯金兰在队伍的最后边压阵。队伍穿过一片柏树林,跨过一条山沟,翻过一个小山包,来到一个叫簸箕掌的地方,迎春叫队伍停下来。
她指着山坡上的一大片草地说:“同学们看,这就是那种叶‘刺猬皮’的草,它的茎和根在地皮上结成稠密的网状,将地面牢年地护住,有效地防止了水土的流失。这种草既耐旱又耐涝,生命力极强,那上面往上挺立的茎上结有一个个的小穗子,这就是草结的种子。要这样采——”她蹲下身子,用大拇指的指甲和食指将那小穗子掐住往上一撸,食指上便粘了几十粒草种子。她把那草种放在自己的掌心里让大家看:“大家学会了吗?”
同学们都说这还不简单,学会了学会了,便分头去采。‘刺猬皮’上的小穗子密密麻麻,到处都是。金兰大声强调:“我们这次活动是集体统一行动,大家不要走得太远,不要单独采集,要结伴行动,以老师的哨声为令,听到哨声马上到这里集合,咱们中午十二点准时开饭。”
同学们学着老师的示范动作开始采集。一二年级的同学虽然年纪小,采集却十分认真仔细,一只只灵巧的小手上下舞动,脸上带着天真烂漫的笑容。
眼下虽然己是秋天,中午的天空艳阳高照,还有些热。不少同学小脸红红的,头上冒出了汗,还有的同学脱下褂子系在腰间。金兰劝大家不要脱衣服,以防感冒。孩子们只好不情愿地穿上了衣服。上午十一点钟的时候,金兰对迎春说,你回村去挑饭吧,不少同学早饭没吃好,可能饿了。周迎春回村去挑饭了。
快十二点钟的时候,冯金兰在一棵大柿树下吹响了集合的哨声。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朝这边走来,大家坐在一块块大石头上休息。金兰问大家累不累,同学们都说一点儿也不累。金兰一听笑了。说不累是假的。我都累了,大家能不累吗?咱先歇一会儿,等恁周老师来了就开饭。
一会儿,二蛋和小民爬上了柿树。金兰说快下来,太危险了。小民听了老师的话,立马就下来了。二蛋却像敏捷的小猴子,在树枝上爬来爬去,还不时地做着一些怪动作,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金兰生气了,说二蛋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赶快下来!二蛋仍余兴未尽不肯下树。同学们都说老师您甭担心,他是个有名的爬树猴子,再高的树他也能爬上去,绝不会有事。平时捅马蜂窝。掏鸟蛋更是他的拿手好戏。二蛋见老师真生气了,只好乖乖下了树。
大家正玩耍着逗笑着,只见远远的山路上走来一个人。那人挑着担子,走得很快,同学们认出是周迎春,一齐欢呼起来:“周——老——师——”
周迎春来到同学们跟前,放下担子,开始给同学们发午饭。每人两个大白馒头,吃完不够自已再拿,每人一块咸菜不能多吃。金兰负责给孩子们舀开水,她拿着一把勺子,小心地把水舀给每个孩子。大家香甜地吃着馍馍,高兴极了。要知道,他们平时在家里一般是吃不上这种大白馍的。
大伟和小伟是一对双胞胎,都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俩狼吞虎咽,一眨眼的功夫两个馍馍就进了肚。大伟来到饭袋前,一手抓起两个馍,另一只手又抓起两个,向小伟走去。迎春说:“你拿这么多,能吃完吗:”大伟说我们每人再吃两个,还不够哩。他和弟弟很快又吃完了馍,还想再去拿,发现袋子已经空了。他嘟嘟囔囔地说:“老师说话不算话,不是说的管饱吗?”周迎春笑着说:“你们每人吃了四个,到天黑也饿不死你们。”大家都笑了起来。一年级的小丽说,老师我吃了一个就饱了。
金虎和柱子、二蛋几个同学来到一个大黑石片上,用石块敲打起那石片来。那石片竟能发出“咚咚”的声音。金兰很好奇,问迎春是怎回事。迎春告诉她,这石片是有名的“黑石鼓”。用石头一敲打,就能像鼓一样“咚咚”作响,所以得了这个名字。金兰来到“黑石鼓”跟前,用石头一敲,的确能发出声响。她顿时感叹起这大自然造物的奇特美妙,又联想到祖国锦绣山河的壮丽无比,引起无限遐思。
孩子们见老师也来加入,越发来了兴致。一时间“咚咚咚,终终咚”很有气势地敲起来,大家边敲边叫,玩得不亦乐乎!
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腾得跳起一只野兔,吓得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了。一群山雀子也惊得扑楞着翅膀,向远方处飞去.…..
冯金兰站在石片上,出神地向远方张望着。孩子们也都站起身,向老师张望的方向望去。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就问老师:“您在望什么呢?”
“我在看飞机正向我国西北的大沙漠撒草种子呢!”
“我们怎么没看见?”
“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就能看见。”
一时间,孩子们都不作声了。他们面向西北方,闭上眼睛,静静地站着……过了一会儿,金兰问:“你们看见了吗?”
一个孩子说:“老师,我看见了,好几架飞机正在沙漠上空撒我们采集的草种子!”
另一个男孩子说:“老师我看见我们采集的草种子已经在沙漠上发了芽,大沙漠变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原……”
未完待续
《孔子故里知名作家文学社》
本刊文学顾问:陈文龙 金波 陈饮华 张耀光 黄秀峰 哈生寿 江铃
名誉社长:王德席 陈长海
文学总监:王德席
社 长:陈常河
总 编:陈常河
副社长:王小强 李云峰 李宜普
主编终审:王小强
副主编二审:李云峰 李宜普
管理部部长:尚生存
编辑部部长:唐 雍 陈学纬
宣传部长:杨保平
现代诗收稿一审:尚生存 唐 雍
古体诗收稿一审:陈学纬
小说散文收稿:陈常河
编 委:王德席 秋 枫 陈长海 陈常河 王小强 李云峰 李宜普 唐雍 尚生存 杨保平 陈学纬 唐增虎 刘 兵
(排名不分先后)
本刊合作刊物:《黄果树文学》《宁古塔作家》《宁古塔作家网》《北方诗刊》《关东文苑》《中华诗艺社》《宜昌文学》《凤凰山诗刊》《枫叶诗刊》《中国爱情诗刊》
投稿请加社长微信abcdef-668811
手机号13114910118(微信同号)
孔子故里知名作家文学社平台稿酬发放:赞赏金十元以下无稿酬,十元以上赞赏金的百分之五十归作者,百分之五十用于平台维护,领取稿酬请加社长微信。 社长陈常河微信号13114910118(手机微信同号)
本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个人照片来自作者提供,诗文由作者提供文责自负,诗文著作权归作者,版权归本刊所有,不经本社同意不允许转载,最终解释权归本社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