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梭脉
文/黄凤苗
家就藏在这云雾织就的纱帐里,盘山的土路绕着山壁,缠着祖祖辈辈的岁月。茶山层层叠叠的绿,是凌云的筋脉,吮吸着云雾的乳汁。车子往深里钻,雾就愈发浓得化不开,山影模糊如浸在水里的老布。
云深之处,藏着壮家女人的宝贝——“咔哒”作响的织机。这声音从壮族祖辈的骨头缝里渗出来的,和山风、鸟叫、溪水一样,是土地的呼吸。推开韦阿婆作坊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陈年木料、棉线清香与蓝靛气息的独特味道扑面而来,仿佛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时光宝盒。阿婆坐在油亮的老织机前,黢黑的机身比阿爸的年纪还要大。
阿婆背弯如熟稻穗,手却比画眉鸟灵巧。梭子在她手中像鱼钻水草,“嗖”来“嗖”去,带着线在经线林里穿行。提综竿上下,“咔哒”一声,纬线便服帖排列,声响仿佛将岁月织进了锦缎之中。织机边豁口粗陶碗,半碗清水漂着碎茶末,见证无数个日与夜。阿婆脸上的皱纹,深浅歪扭,和她织的壮锦纹路一个样,每条沟壑里都藏着“咔哒”声,藏着壮家女人的一生。
日头西斜,屋里的光线暗了,阿婆头埋得更低了,就着昏光捻、挑、拉丝线,动作不急不躁,有老辈山歌的韵味。门外的雾漫进来,凉丝丝裹住阿婆、老织机以及经纬线里的图案。这机杼声与雾气,早已扎根于大山的怀抱,成为壮锦文化的灵魂,难以割舍。
我打小就在壮锦堆里打滚儿长大,阿婆织机的“咔哒”声是摇篮曲,五彩斑斓的丝线,在我眼里比山上的野花还要绚丽夺目。最爱钻阿妈嫁妆木箱,埋进壮锦里,锦布纹路硌脸一点儿也不觉得疼,云雷纹一圈圈像闷雷,鸟兽图案栩栩如生,似要飞出啄手。翻出阿妈出嫁时的红盖头,边缘起毛,颜色烈如火,蒙头上,红光喜庆,流苏扫得脖子痒,惹我直笑。在壮家老一辈心中,壮锦是女人的生命寄托。姑娘出嫁,壮锦是必备嫁妆。新娘子从头到脚用壮锦装点,披肩红得灼眼,裙子绣满花鸟,走路沙沙作响,宛如山涧清泉。我见过阿妈为表姐织嫁衣,线似从心尖抽出,手指磨破缠布接着织,眼睛熬红了,就着油灯眯缝着穿针。梭子穿过去是盼,穿回来是念,彩线里织着骨血亲,盼女儿顺遂多福。
时光飞逝,曾几何时,“咔哒”声是寨子里的交响乐,织着姑娘的嫁妆与寨子心气。2024年春节,我走进阿婆作坊,被寂静刺痛。早年几架织机同响的热闹没了,只剩阿婆守着老织机,“咔哒”声断断续续,像老人憋在喉咙的咳嗽,在空屋里格外心酸。阿婆见我来,停了梭子,抬起混浊如蒙山雾的眼,就着微光叹息:“都走了,”她声音沙哑如从磨盘下挤出,“寨里妹崽翅膀硬了,不愿守着这枯燥的活儿,去广东进厂、在县城端盘子、骑电驴送饭……说织锦累不赚钱,养活不了自己。”她枯树皮般的手指轻抚未完成的锦面,动作轻柔如碰珍宝。
作坊外,日头白晃晃晒得泥地发烫。阿婆佝偻的背影被阳光钉在泥地上,又小又弯,像个大问号。这影子就像是老手艺在当下的难处,无声质问:等老骨头入土,“咔哒”声消失,壮锦上的图案会不会成解不开的疙瘩,成深山里找不回的旧梦?
偶然在县城街角发现新开小铺,杯垫、书签、小布包上的菱形纹、回字纹、鸟兽纹,是熟悉的壮锦花样。拿起手机壳,纹路是阿婆织机上的老样子,却硬邦邦、滑溜溜的,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老板是阿婆的徒弟,她说“守织机太寂寞,可老纹样好看,舍不得让它们失传。虽然材料变了,但顾客喜欢,觉得壮锦的灵魂还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延续。”我捏着那枚手机壳,忽然觉得心里的死疙瘩松了些,或许老织机唱不动了,壮锦魂能借别的身子骨活下来。
前些天回寨,阿婆作坊里多了个人,是她侄孙女,正弯腰搅大染缸,靛蓝染料翻涌,气息浓郁。阿婆笑了,褶子舒展:“这是我侄孙女,城里念书,放假回来试新法子。”姑娘抬起头冲我羞涩一笑,眼中满是朝气与希望,手上、胳膊上沾满了蓝靛汁。“阿婆的传统染法颜色纯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经典,”她声音清如山涧水,“但耗时久、工序繁琐,易掉色。我想试试,能不能找到新方法,既保留传统的韵味,又提高效率。”
染缸里靛蓝水深如墨,咕嘟冒泡像口古井。姑娘搅动很稳,像是在井里摸索着什么宝贝。沉睡的老靛蓝,和姑娘心里头那簇新盼头,在这翻滚的蓝水里,悄悄地碰头了,试探着,融合着。它们凑一起,像在摸新路,让老祖宗的靛蓝魂在新日子里找到喘气法子,活得更结实长久。
看着染缸中翻滚的蓝水和姑娘沾满染料的双手,我恍然明白:古老的手艺并非一成不变的刻板教条,而像奔腾不息的泗水河,河床虽历经岁月沉淀,河水却始终流动、变化。守着它,不是把它死死摁在老模子里动弹不得,也不是由着它被大水冲得没影儿。是要我们这些后辈,想方设法引来新的山泉水,让那祖宗传下来的、沉甸甸的靛蓝魂儿,不光能保住它那份厚实和深邃,更能顺着新的河道,奔涌出更宽、更亮堂的水花来,映着当下活生生的日头。
离开作坊,车子在盘山路上转着弯,我回头望,那云雾缭绕的深处,“咔哒”的织机声、染缸里新搅动的蓝水声似在耳边。壮锦纹路像大山褶子,刻满祖辈脚印,梭子穿梭,像在和飞逝的日子拔河。
作者简介:
黄凤苗,女,壮族,1996年5月生,现任职于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人大办。日常聚焦文秘工作,负责文件收发、流转及处理,以严谨细致把控全流程,确保规范高效。秉持认真负责态度对待每份文件,扎实完成文秘事务,为单位运转筑牢基础,在平凡岗位践行责任担当。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左右)
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左右)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人气奖若干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