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2 日,昆明春城,雨过天晴,空气特别清新,孟子教育研究院院长孟国泰先生与云南民大附中副校长孟德飞展开了一场关于教育理念的深度对话。这场对话围绕着“荷花教育”“道德教育”“他育与自育”“传统教育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以及“人改、教改、课程改革、课堂改革、学改”等诸多前沿教育话题展开,为当下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一、荷花教育:品味、品质与品牌的升华
孟德飞副校长首先介绍了民大附中独具特色的“三品”办学理念,即品味、品质与品格。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绝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与时间的累积,而应是一种全方位的品质教育。这种教育的起点在于品味,品味是教育的底蕴与根基,它蕴含在对文化、对人性、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之中。民大附中以“莲花”为文化载体,从品味出发,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高洁、坚韧等优秀品质,将其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
品味的升华是品质的塑造。品质教育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品德、能力、价值观的全方位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入手,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
而当品味与品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民大附中的品牌就是“莲花品质教育”。这一品牌并非简单的宣传口号,而是学校多年教育实践的成果结晶。在昆明这片教育热土上,民大附中凭借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扎实的教育实践,成功在众多优质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教育标杆。
二、道德教育:个性与共性的平衡
在道德教育方面,孟国泰先生强调了个性与共性、说道德与做道德、德育与智育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平衡。
个性与共性是道德教育中一对重要的矛盾。一方面,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道德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独特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道德教育又具有鲜明的共性,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集体的力量与责任,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实现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
说道德与做道德是道德教育的两个层面。说道德是理论层面的探讨,通过课堂讲解、道德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道德的概念、原则与规范。然而,真正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做道德。学校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行为,如尊敬师长、关爱同学、爱护环境等,通过实际行动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卫生清扫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它为智育提供方向与动力;智育则是德育的基础,通过知识的学习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的内涵与价值。在课程改革中,将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放在首位,同时注重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现道德的自我提升。
三、他育与自育:教育的双向互动
他育与自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方式。他育是指通过外部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这些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然而,仅仅依靠他育是远远不够的,自育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自育是指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等方式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在教育过程中,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成长。例如,学校可以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孟德飞副校长认为,他育与自育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他育为自育提供了基础与条件,自育则是他育的延伸与升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育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让学生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四、传统教育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教育模式的变革
传统教育与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核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采用“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传承与普及,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创新能力不足等。
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需求,采用“自下而上”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培养能力。学校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育实践中,要积极探索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模式。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开设了多样化的课程,如艺术课程、科技课程、体育课程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大赛、艺术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
五、全面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孟国泰先生指出,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人改、教改、课程改革、课堂改革、学改等多个方面。人改是指人的认知、视野、思路的改革与建设,学校可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教改则是指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学校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对子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要从1.0版(双基)向3.0版(核心素养)转化。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社会发展要求,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堂改革则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如小组教学、对子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获。
学改则是指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学校要引导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做中学、做即学,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学校要注重各方面的协同推进。学校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学校实现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场对话中,他们从“荷花教育”的品味、品质与品格,到道德教育的个性与共性、说道德与做道德、德育与智育,再到他育与自育的双向互动,以及传统教育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变革,最后到全面改革的推进,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独特教育体系。这一教育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发展平台,也为当下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将秉持“三品教育”理念,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培养更多“体、情、智、创、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通讯:青力
责编: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