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邓公领导的冀南抗日根据地
文/刘孟领
在我国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1938至1943年),时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29师政委邓小平同志,时刻关心冀南的抗日战争,为以南宫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开辟、为建立冀南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和巩固冀南根据地开展反摩擦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永远铭记!人民永远铭记!后代永远铭记!
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
1938年7月5日,邓小平第一次来到南宫,就住在南宫城北大街东进纵队司令部。在随后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领导冀南军民逐步建立起了冀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构。
首先,对冀南地区的各种抗日武装进行了统一整编,成立抗日武装。早在1938年1月,担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和师长刘伯承就派陈再道、李菁玉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游击纵队开赴冀南平原创建抗日根据地,中心就是南宫。随后,129师骑兵团、769团、689团、马玉堂支队和曾国华支队先后奉命到达南宫,开始创建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时隔半年后,在邓政委的领导下,把东进纵队一团、三团合编为新一团;771团与东进纵队二团以及冀鲁边第一支队合并为129师独立营;各分区基干队与收编的各县保安队及部分游杂武装,分别合编为东进纵队八个支部和一个独立团,通过整改,正式成立了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武装。其次,健全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武装领导和指挥系统。1938年7月,冀南抗日游击军区正式成立,司令部设在南宫韩家庄,宋任穷同志任司令员兼政委。在他的指导下,冀南抗日游击军区对以前划分的五个军分区进行重新划定,成立了新的五个军分区,分别由东进纵队新建立的五个支队兼任,从而由上到下地健全了冀南抗日根据地武装领导和指挥系统。
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邓小平同志宣布撤销了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成立了由李菁玉任书记的中共冀南区党委,将原第一至第五特委及冀鲁边、鲁西、鲁西北、直南特委改称为地委;在此基础上,从部队中抽调了大批党员干部组成工作队,改造和完善了县、区、村政权,加强了冀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班子力量。
1938年8月14日,在政委邓小平的领导下,冀南50余个县(包括鲁西)抗日政府或战委会代表,在南宫城里召开了冀南区各界代表会议,宣布正式成立冀南行政主任行署。行署下辖5个专署、51个县,统一领导整个冀南地区的行政工作。行署主任杨秀峰,副主任宋任穷。至此,以南宫为中心的首府,管辖3万多平方公里的51个县,面积西跨平汉铁路,东达津浦铁路,北至沧石公路,南跨漳河,搭津浦东滨海区、冀南平原区、冀西山川区,冀南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
建立冀南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针对当时的抗战混乱局面,为了广泛发动民众参与抗日,壮大民族抗击倭寇力量,建立冀南抗日民主统一战线,1939年1月2日,邓小平来到了南宫。邓公到达南宫后,听取了宋任穷等冀南军区、行政主任公署负责人广泛发动群众、率领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在冀南抗战情况的汇报,并通过深入基层,深入民众,深入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他指出,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属于死顽反共分子,很难感化,应把争取的重点放在从鲁南初到冀南的国民党第69集团军司令石友三身上,并果断地指示:“争取石友三,孤立鹿钟麟”的工作方针。这样,他巧妙地借助石友三与鹿钟麟之间的猜忌,成功地孤立了鹿钟麟。另一方面,他积极开展对石友三的争取工作。于1939年1月16至25日,邓小平两次亲自到达石友三驻地南宫乔村,与石友三进行面对面会谈,规劝其与八路军团结合作,共同抗日,并巧妙利用各种路军“合作抗战”。随后,冀南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有力推进了冀南抗战开始逐步走向新的高潮。
领导冀南根据地开展反摩擦斗争
没想到,1939年秋,已就任国民党冀察战区副总指挥的石友三,撕掉了抗日的假面具,与日军暗中勾结,明目张胆地制造起了摩擦,为整个冀南地区的抗战,造成巨大损失。为反击石友三,1939年11月上旬,邓小平又来到南宫。此时的日军回师北上,对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惨无人道地扫 荡,“烧光,杀光,抢光”;而石友三借风点火,向根据地发动武装袭击,公开捕杀地下党员、抗日干部和无辜群众,无理制造流血事件。冀南军民两面受敌,生活十分艰难。
为力挽被动局面,为有力反击石友三,为坚决打击日军侵略者,1940年1月,邓小平与刘伯承决定先发起反顽战役,并定于2月11日开始进改。听到风声,石友三做贼心虚,于2月9日秘密南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南军民立即展开猛烈追击与堵截,把石友三主力包围在临西下堡寺、马鸣堂、窑安镇一带,并对其发起了猛烈围攻,使石友三军主力2/3被歼灭,石友三率残部逃至河南濮阳,冀南反顽战役胜利结束。从此,冀南抗日根据地开始摆脱前门拒虎、后门拒狼的被动局面,冀南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邓公三下南宫,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抗日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一、战略地位价值突出:冀南地区位于平汉铁路以东、津浦铁路以西,是连接华北与华中的重要枢纽。根据地的建立打破了日军对这一交通要道的垄断,有效牵制了日军兵力,阻碍其南下进攻的步伐,成为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二、壮大敌后抗日武装:根据地通过发动群众,组建了八路军地方武装和抗日游击队,将分散的抗日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了持续抗击日本鬼子的有生力量,为华北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三、支援全国抗战大局:冀南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推行减租减息,调动了群众抗日积极性,为八路军主力部队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援,为全国抗战的彻底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望历史,壮心不已。感谢邓公,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正所谓——
邓公冒险到冀南,
后盾建设狂周旋。
开辟巩固根据地,
神出鬼没斗敌顽。
同仇敌忾驱日寇,
组织军民游击战。
军区行署反摩擦,
抗日丰碑世代传。
(冀南军区旧址)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