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梅黛奥拉修道院位于希腊特里卡拉州色萨利区,以其建在高耸岩石柱上的独特地理位置、公元9世纪以来的悠久历史、壮观的建筑及拜占庭风格壁画闻名,198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修道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当时隐士们为躲避战乱在此修行。
11世纪起,希腊东正教修士选择此地修建修道院,以追求与世隔绝的生活。
15世纪,东正教思想复兴,修建了24座隐修院。这些修道院曾是抵御伊斯兰教入侵的宗教中心。由于地势险要,成为保存古希腊文化和传统的堡垒。
如今,仅存6座修道院可供参观。其中大梅黛奥拉修道院内有精美的壁画,如《圣徒殉难记》,生动地展现了罗马人迫害基督徒的场面,此外还有众多古老的圣像、宗教装饰品等,展示了拜占庭时期的艺术风格。
《悬在崖上的光阴》
作者:厉莉
早餐的余温还留在舌尖,面包的麦香混着现磨咖啡的醇厚尚未散尽,我们已踏上前往梅黛奥拉的路。车窗外,卡拉巴卡小镇的红屋顶渐渐退成模糊的色块,环山路像条银带缠在青灰色的山岩间,车轮碾过碎石的轻响里,藏着对远方的期待。怕见得太早,又怕来得太迟。
风划过车窗,似乎闻到带着松针的清苦,忽然就明白了,有些风景是要等的——等车轮碾过最后一道弯,等风把雾吹开,等那些悬在崖顶的修道院,忽然撞进眼里来。
沿途总有些不期而遇的观景点。或许是某块被风磨圆的巨石旁,或许是转角处突然开阔的垭口,司机师傅会默契地停下车——这里的风景从不需要刻意招揽。
神性的庄严。
观景点的木牌被晒得发白,字里行间都浸着阳光的温度。站在这里往下望,谷底的云气正慢慢往上爬,像谁遗落的纱巾。而那些修道院,就那样安安静静地立在岩顶,灰褐色的墙是岩石的一部分,镀着阳光的褐红色尖顶却又像从云里摘下来的星光。有人忙着拍照,镜头里的画面总是太局促,装不下那份悬着的静。那种悬在半空的孤绝,那种与天地对峙的沉静,是需要用眼睛去盛、用心去记的。有些观景点藏在更陡的坡后,得踩着石路往上攀几步,汗水浸湿衣衫时抬头望见的风景,反倒更让人记牢。我把手掌贴在冰凉的栏杆上,忽然觉得,这些建筑原是有灵性的,它们与岩石相依了几百年,早把根须扎进了时光的缝隙里。
据说早在公元9世纪,就有禁欲主义的隐士到卡拉巴卡山崖的天然洞穴中修行,很多洞穴在离地几百米的陡壁上,保证了他们在这里的清修。到了12世纪末,梅黛奥拉已经成了苦行僧们的一个修行圣地。14世纪末,当时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希腊北部频频受到突厥人的侵犯,更多的修士选择到这一带隐居,出现了梅黛奥拉修道院群。
有段路要自己走。石阶是嵌在岩壁里的,每一步都踩着前人的脚印。爬到高处时喘着气回头,才发现来时的路已经蜷成了细细的线,而远处的修道院,竟像是浮在云里——原来9世纪的隐士们攀着岩穴修行时,眼里看到的,也是这样的云、这样的风吗?
爬上去的路很陡,有段路得侧着身子过,胸口贴着岩石,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咚咚的,和崖壁里的回声撞在一处。不由的想到9世纪的隐士——他们攀着岩穴修行时,该也是这样听着自己的心跳吧?尘世的声音太远了,远得像崖底的风,只有这心跳是真的,像敲在石上的钟。
之后去了大梅黛奥拉修道院。她的门很高,进去的瞬间,烛火的气息漫过来,混着旧木头的沉香。教堂里的圣像画蒙着层薄光,金箔的边框在烛火下明明灭灭,画师在数百年前落下的最后一笔,似乎还带着指尖的温度。当地导游说这是14世纪的遗迹,可我摸着冰凉的石墙,总觉得那些砖石是活的,它们记得每一个清晨的钟声,每一场黄昏的雨。
就像此刻,风从车窗溜进来,带着岩峰的凉意,恍惚间,竟像是把梅黛奥拉的月光,也悄悄带了回来。
作者简介:
厉莉:国家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建筑规划设计行业数十年,热爱文学与诗歌,作品散见于多家媒体平台,擅长舞蹈,在肢体韵律中释放活力;热衷旅游,以脚步丈量世界,在行走中汲取生活灵感,涵养对生活的热忱。广交朋友,往来不拘身份,既能与市井白丁畅谈生活烟火,亦能同学界鸿儒探讨思想深度,于多元交流中丰富人生维度。《当代文学艺术平台》主编,以专业媒体人的视角,搭建文学艺术交流桥梁,推动优质创作传播。
朗诵者简介:
侯玉婷:《国家级主任播音员》《中央电视台特邀主持人》首届《金话筒🎙️全国十佳主持人》称号《第十一届亚运会》获得北京体育总局、中央电视台颁发的特别贡献奖》新中国建国60年《全国60人优秀电视主持人大奖》《全国法制十佳主持人奖》《亚洲地区十佳主持人奖》《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2020年荣获《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百期抗疫作品展】特别贡献奖,曾主持大、小晚会,各类专题节目几千期,直播新闻百万条,在省、国家刊物发表播音主持论文16篇;2021年11月荣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证书、奖章,《学习强国·乡音》朗诵家,曾连续10年荣获《广东广播电视台》“三八红旗手”与“广东省三八红旗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