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流水线
作者/谢胜捷
铁打的医院,流水的病人
四张床铺,日夜轮转
不同的面容
从四方汇聚于此
病人交付给机器
如零件汇入流水线:
流水线上检查
流水线上输液、给药
治疗交付给药厂
医生只读机器的报告
把脉问诊成了失传的技艺
护士是车间的扳手工
病人如待修的故障机器
经过一番检修
便出厂了——带着磨损的零件
这冰冷的流水作业
把有限的生命
在流水线上拉长
却也把人性
碾成了细碎的尘埃
2025.7.5

机械齿轮间的人性微光
——论《医院流水线》中的现代性异化与抵抗
"铁打的医院,流水的病人"——谢胜捷在《医院流水线》开篇便以工业隐喻击中了现代医疗体系的本质。这首诗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代医疗现场被遮蔽的真相:在效率至上的现代性逻辑下,医院已成为精密的工业生产线,而病人则沦为传送带上的标准化零件。诗人通过冷峻的意象群与精准的结构安排,构建了一幅令人窒息的医疗异化图景。
诗歌的意象系统呈现出鲜明的工业化特征。"流水线"作为核心意象反复出现四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压迫。与之相配的"机器"、"零件"、"扳手"、"检修"、"出厂"等机械意象构成完整的生产链条,暗示医疗过程已完全去人性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护士是车间的扳手工/病人如待修的故障机器"这一比喻,将传统印象中充满人文关怀的医患关系彻底颠覆。当"把脉问诊成了失传的技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失传,更是医疗本质的异化——从人文实践蜕变为机械操作。
诗歌结构呈现出"流水线"般的线性特征,与主题形成巧妙呼应。四节诗如同四个工序环节:首节展现病人的"输入",第二节描写标准化治疗过程,第三节揭示医患关系的物化,末节则呈现"出厂"后的精神后果。这种结构安排使读者仿佛亲历医疗生产线的全过程,在阅读体验中感受到系统对人的规训力量。诗中"交付"一词的两次使用("病人交付给机器"、"治疗交付给药厂")凸显了责任转移的机制,医生从治疗主体退居为系统中介,人性关怀在此过程中被层层消解。
在语言风格上,诗人采用零度写作策略,避免主观抒情,仅以冷静的笔触陈列事实。"冰冷的流水作业"中的"冰冷"是诗中少有的直接评价,却准确击中了技术理性的非人化本质。数字"四张床铺"的具体化描写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而"带着磨损的零件"这一出厂状态暗示了现代医疗的局限——它延长了肉体生命,却无法修复更本质的人性损伤。结尾"碾成了细碎的尘埃"的意象既具视觉冲击力,又隐喻了人性在系统重压下的碎片化状态。
《医院流水线》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现代性困境的一个缩影。当福柯笔下的"临床医学的诞生"走向极端,当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理性化铁笼"完全笼罩医疗领域,这首诗成为了抵抗全面物化的微弱呼声。诗人在呈现异化现实的同时,也通过诗歌形式本身完成了对机械化的抵抗——诗歌作为最富人性的语言艺术,恰与诗中描绘的冰冷系统形成对峙。那些"细碎的尘埃"或许正是重新寻找人性坐标的起点,在系统的齿轮间隙中,我们仍能窥见未被完全驯服的生命微光。
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社会批判力度,更在于它启示我们: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守护那些无法被量化的生命尊严。当医疗变成纯粹的技术操作,当病痛被简化为机械故障,谢胜捷的诗歌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真正的治愈,或许始于重新发现那些被"流水线"冲刷殆尽的人性温度。
谢胜捷,行伍出身,系湛江市作家协会会员、湛江市音协歌词学会副会长,徐闻县乡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编写歌词100多首,在《词》《在音乐》《青年歌声》发表歌词若干首。出版诗集《等你在尘世》《守望乡土》《秋夜的心事》,诗歌发表于《中国诗人》《诗歌月刊》《中西诗歌》等国内各大中诗歌微刊。2024年8月18日,入选中国诗歌名人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