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浩荡
土地下放到私人已经40多年了,我们搞了40年多年的自主经营,正值麦收时节,不由得又想起大集体时代交公粮的情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那个贫穷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里,交公粮是每个村里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那时候,粮食就是农民的命根子,而公粮则是他们对国家应尽的一份责任与义务。
在我们村里,有一场麦子刚刚碾完。这场麦子,意义非凡。之前碾的麦子,已经给社员们分了一部分,大家靠着那点粮食,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而今天打碾的这场麦子,是要交公粮、留足生产队下年的籽种和牲口饲料。
天还没亮,村里就热闹起来了。社员们早早地起了床,简单地吃了点干粮,就开始忙碌起来。我们把一辆辆架子车从角落里拉出来,仔细地检查着车轮、车轴,轮胎气压等,确保车子能够顺利地使用。然后,大家齐心协力,把一袋袋金黄的麦子装到架子车上。每辆车子拉四个口袋,每个口袋有100多斤,总共有四、五百斤。十几辆架子车一共20多个人,我也是交公粮的一员。那饱满的麦粒,在晨曦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农民们一年来辛勤劳作的结晶。
十几辆架子车一字排开,就像一条长龙。社员们两人一辆架子车,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后面掀。每个人都带着锅盔或者蒸馍,并且每人都拿着一个搪瓷缸子或者搪瓷碗,午饭只能在粮站舀点开水,吃锅盔或者吃馒头对付。我们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走了四五里,才到公路上,朝着城关粮站进发。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谈论着今年的收成,也谈论着国家的建设。遇到下坡路,掀车的人可以坐在架子车的粮食上,拉车人不用费力,光驾着辕,车子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向前跑去。驾辕人充分利用车子的平衡,双脚离地,车辕托着他,能向前行驶几米。辕压下来了,脚着地又腾起,不断反复,把这叫做车辕秋千,这也是驾辕人的快乐。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自豪和满足的神情。我们知道,自己交的公粮,将会被送到祖国的各个地方,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太阳渐渐升高,炽热的阳光洒在大地上,让人感到有些燥热。社员们拉着沉重的架子车,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衫。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大家都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路边的田野里,包谷苗已长出一拃来高,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我们加油鼓劲。
十点多钟,城关粮站出现在了大家的眼前。那是一座宽敞的建筑,门口排着长长交粮的队伍。社员们拉着车,加入到了队伍的末尾。我们耐心地等待着,时不时地擦去额头上的汗水。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麦香。

轮到我们村交粮了。社员们拉着车,走进了粮站的院子。验粮的工作人员戴着眼镜,表情严肃地走到袋子前,用一个一米多长的铁探杆,伸到口袋深处一旋转,然后抽出来,取出探杆末端的小孔里的麦粒,一粒一粒地放进嘴里用牙咬,如果粒粒都是“嘎嘣”响,就证明粮食晒干了。如果十粒粮食只听到三四声“嘎嘣”响,其余颗粒听不到响声,就证明这俩是不太干。抽样检查了十几个口袋,然后摇了摇头,说:“这麦子,不甚干啊。”
大家听了,心里都有些着急。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麦子,就怕交不上公粮。于是,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社员们把一袋袋麦子倒在粮店的水泥地上,摊开晾晒。阳光照在麦子上,仿佛给它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社员们围坐在旁边,一边看着麦子,一边谈论着家长里短。他们谈论着如何才能让麦子晒得更干,如何提高粮食的质量。一会就搅上一遍。时间在等待中慢慢流逝,大家的心情也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起伏。大家在粮站的屋檐下,吃着干粮,喝着开水,这就是我们交粮人的午饭。
中午时分,太阳变得更加毒辣。水泥地被晒得滚烫,踩上去都有些烫脚。但社员们没有丝毫懈怠,他们时不时地用木锨翻一翻麦子,让每一粒麦子都能充分地接受阳光的照耀。汗水不停地从他们的脸颊上滑落,滴在滚烫的水泥地上,瞬间就蒸发不见了。
到了下午四点钟,麦子终于晒得差不多了。验粮的工作人员再次走过来,仔细地检查了一番。这一次,他点了点头,说:“可以了,交吧。”
社员们听了,都松了一口气。大家欢呼起来,仿佛打了一场胜仗。他们迅速地把晒干的麦子重新装回袋子里,然后一袋一袋地扛上磅。过磅的时候,大家都紧紧地盯着磅上搭了几个大砣,心里默默地计算着。那秤杆上的刻度,不仅代表着粮食的重量,更代表着我们一年来的辛勤付出。过完磅,每人扛起一口袋粮食,入仓。

收公粮的时候,粮站工作人员的上班时间延长。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要把今天来交公粮的生产队的粮食收了。交完公粮,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粮站染上了一层橙红色的光芒。社员们拉着空架子车,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身体很疲惫,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他们知道,自己为国家做出了一份贡献,也为村庄争了光。
回到村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交公粮的喜悦。老人们回忆着过去交公粮的故事,年轻人则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交公粮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付出,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它让大家感受到了自己与国家的紧密联系,也让大家明白了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
土地下放之后,我也交了几年公粮,会计把原来集体交公粮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家客户,记得我交公粮的时候用自行车带了20多斤小麦,拿着会计开的交公粮证明,走去就交了。由于筛的非常干净,验粮员连个绊子都没打,就收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公粮的日子已经渐渐远去,但那段记忆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它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传唱。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奋斗,也见证了农民们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如今,当我们回首往事,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情感,那份对国家深深的眷恋。
2025.06.17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