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去湖北荆州寻访明朝知府李士翱的文史资料。
在“张居正故居”,门柱有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题写的楹联:“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状元榜眼二难登两第”。门厅挂有中国明史专家韦庆远题写的“千古一相”匾额。钟波主任热情地把我们领到办公室,连声说道:“欢迎,欢迎,李士翱大名鼎鼎,是明朝首辅张居正的第一恩师,你是李士翱的长山老乡,更是我们的贵客”。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人,又称张江陵,1525年生于荆州,1582年卒于北京,享年58岁。明朝文臣,至内阁首辅,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誉之为“宰相之杰”,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断言:“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评价:“以施政的成绩而论,张居正不仅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与之相比”。
《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明代清官海瑞评价张“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明代国子监博士、一代宗师李贽(卓吾)称:“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死之辱。
作家当年明月称:“在国家陷入深重危急、财政入不敷出、流民四处闹事、政治腐败不堪的情况下,张居正以他深不可测的心计、阴险无比的手段,夺取了最高领导权,并发挥其不世出之奇才,创造性地进行了伟大的政治运动,为明朝迎来了新的生机,无愧于最杰出的政治家称号,堪称国家之栋梁,民族之骄傲。”
张居正是一个传奇人物,少年时代被誉为荆州神童,主政时声威显赫。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朝最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家产被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惨不忍睹。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著作有《张太岳集》《张文忠公全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凡有关张居正的作品中,都有“李士翱是张居正第一恩师”的记载和描写。张居正对于有起名之恩和知遇之恩的李士翱知府,更是念念不忘,感恩戴德。他在《张太岳集》卷三十五《答姜巡抚言李公恤典事》中说:“前有冒渎:李长白公讳士翱者,昔守荆南,甚有政绩,至今荆人俎豆之。历中外,咸著嘉声。清德令名,终身无玷。独以后裔式微,人鲜知者,恤典缺焉。今该科有再录之议,倘荷垂恩,特加表荐,不惟李公结效于冥壤,而区区亦得借饱于乞邻矣。”另有居正之子小字有注:李公即初守荆试先父为神童者,后至户部尚书。
李士翱(1488年-1562年)字如翰,号长白。生于山东长山县城北关。嘉靖二年(1523年)中癸未科进士。刑部观政后初授潜山知县、又改婺源知县。后任山西道御史,兼巡两淮盐政;再任荆州知府、承天府知府;湖广右参政,分守湖南道;又升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入为大理寺卿、户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仓场总督。从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开始,连续擢升为工部、刑部、户部尚书,成为当时真正管理国家财政、经济的最高长官。后因忤权相严嵩,被落职闲住。明穆宗登基后,恢复原官致仕,赠资善大夫,太子少保。
嘉靖十三年,李士翱由山西道御史转任荆州知府。他依照法律清理沙市的税收,得到几十万两的“羡余”。按照旧例,这些银两他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然而他一钱不入私囊,全部用来“补充宗室官吏的俸给和修筑公安、监利两县的百里长江大堤,以御水患。”继而,除恶安良,大办学堂,把整个荆州治理得政通人和。老百姓鱼米富足,安居乐业,他们以“贤太守,真父母”等民谣来歌颂李士翱。首辅张居正称:“甚有政绩,至今荆人俎豆之。”
《张太岳集》卷四十七记载:荆州学府开考,十二岁的张居正参加应试。新任荆州知府李士翱在考前晚上曾作一梦:玉帝交给他一方玉印,让他转交给一个眉清目秀的童子,这孩子名叫张居正。李士翱醒来后,认为这无非是玉帝让自己在本次考试里留心选拔人才的意思。或许这是玉帝所托,或是自个殚精竭虑为国家筛选贤才引起的连锁反映。直到遇上张白圭与他对对联并为之改名,李士翱的南柯一梦才得以解谜,这个精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这次考试后,李士翱把考官们选出的前十名考卷读了一遍,尤其是第一名,他觉得虽字有些稚气,却析义论理,鞭辟入里,条理清晰,文气贯通,于是他就让人查出卷号,把那考生叫来,不想来到时一看,竟然是那天门口对对联的那个小孩,他细细端详这孩子,眉清目秀,额广鼻隆,小小年纪却气宇轩昂,透出一股英气。他猛然想起,这不就是那天在梦中玉帝指示的那个孩子吗?当时就问家乡何处,姓字名谁,家中状况,小白圭不卑不亢,一一回答。
李士翱为张白圭改名居正 (摄影:石广东)
李士翱慧眼识珠,对张居正如获至宝,迅速把他推荐给湖广学政田顼,田顼又将张居正推荐给湖广巡抚顾璘。张居正由此步步高升,由秀才、举人,而至进士、翰林、大学士,隆庆年间与高拱并为宰辅。万历初年任首辅,终成一代名相,写下了一段辉煌的篇章。
《张太岳集》卷四十七载:新任荆州知府李士翱也非泛泛之辈。此人在嘉靖九年(1530年)时任两淮巡盐御史,曾上《盐法疏》,力陈盐民的疾苦。嘉靖十五年调任荆州知府(正四品)。
数年后,李士翱从湖北调到山西,又升任都察院右副都使、宁夏巡抚。因战功卓著,又升任大理寺卿,历任户部侍郎、仓场总督,升至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嘉靖二十九年秋天,改任户部尚书。而张居正已中进士,入翰林院担任编修,经常参与起草诏书、制诰之类的要事,深得器重。
李士翱改任户部尚书的这一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庚戌之变”。蒙古族首领俺答汗因为“贡市”不遂发动战争,率兵攻打大同,明朝将领张达、林椿战死,宣化府总兵仇鸾是权奸严嵩的干儿子,他不敢对敌作战,拿出重金贿赂俺答,让敌人不攻大同转而进攻其他边塞。八月十四日,俺答率兵东进古北口,进入怀柔、顺义杀掠,明军一触即溃,蒙古兵逼近京城。严嵩下令坚壁不出,任凭蒙古兵在城外掳掠,德胜门、安定门外的民居被烧毁了,昌平县境内的皇陵被毁掠了,万历皇帝从外地调来的援军都远远观望,怯不敢战。蒙古军在掳掠大批妇女、粮食后,击溃仇鸾的部队撤退了。仇鸾却沿途杀了七八十个老百姓,谎说是俺答士兵首级,骗取了皇帝的奖赏。
离开荆州前夕,我前往沙市太岳北路的“张居正墓园”拜谒,以感谢这位历史名相对我们长山老乡的救命之恩。
李士翱为政27年,操持清慎,一文不私。他居官有裨朝政,归田克重乡评,虽贵为二品,其居处无台榭之饰,服御无侍妾之奉,澹然尤寒士风。无论地方为官,还是朝中尚书,都忠正清廉,本色不改,对严嵩及其恶子严世蕃侍宠专政,横行霸道、残害忠良的行为,极为不满,敢于抵制。张居正赞其:“中外有声,清德令名而终始无玷。”
而权高位重的张居正升任首辅后,也不负恩师厚望,大展政治才华,进行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特别是实行“考成法”,从内阁到各级衙门,层层考核,以决定干部的去留、升降和罢免。他主张:贪官不能用,渎职官员不能用,庸官也不能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是坏官。他整顿吏治,精简裁员,甚至明确规定:各级官员除非因公出差,一律不准使用公家的马匹、民夫。车辆和食宿供应,严格限制公费开支,还下令丈量土地,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废除了几千年的人头税法,全面实现赋税货币化。实现了明代最深刻、最成功的改革,享有“晚明理财大家之称”。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正月二十三,李士翱病逝,终年七十五岁。长山县和山东省及朝中许多官员纷纷上书,为其喊冤鸣不平。身居内阁的张居正也十分悲痛,更是努力为恩师请命。他受内阁首辅徐阶委托,亲自领导并参与了为那些在严嵩手下以及在嘉靖朝蒙冤受屈的官员平反昭雪。终于,隆庆帝颁旨诰命,为李士翱平反,赠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同年,皇帝又降旨谕祭,赐御葬。
张居正担任首辅后,又专门致信山东巡抚姜廷颐,力请为李士翱求恤典:“前有冒渎:李长白公讳士翱者,昔守荆南,甚有政绩,至今荆人俎豆之。历中外,咸著嘉声。清德令名,终身无玷。独以后裔式微,人鲜知者,恤典缺焉。今该科有再录之议,倘荷垂恩,特加表荐,不惟李公结效于冥壤,而区区亦得借饱于其邻矣。”(《张太岳集》卷三十五.“答姜巡抚言李公恤典事”)另居正子在书中小字有注:李公即初守荆试先父为神童者,后至户部尚书。可见张居正对恩师李士翱的深厚感情和对其后裔的关心。
李士翱不仅历史上唯一连任工、刑、户三部尚书的高官,而且是“忠君、爱民”、两袖清风的廉政大臣,同时还是一位文学家,他一生写了许多美好的文章和动人的诗歌,留给世人最著名的著作是由明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鸿训作序的《长白集》。
石广东 中共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都市头条·济南头条》签约作家、淄博市儒商研究会理事、淄博市杂技艺术家协会监事、周村区短视频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