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国强:丹青绘就牡丹魂
文/郭卫东
菏泽,这座被誉为“牡丹之都”的城市,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牡丹的馥郁芬芳。在这片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土地上,画家黄国强对牡丹的热爱,如同深深扎根于土壤中的牡丹根系,执着而深沉。
黄国强与牡丹的缘分,始于儿时的惊鸿一瞥。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他漫步于牡丹园中,眼前大片盛开的牡丹瞬间将他征服。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花瓣层层叠叠,花蕊娇嫩欲滴,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宛如仙子翩翩起舞。从那一刻起,牡丹的倩影便深深烙印在他心中,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无尽源泉。
当黄国强拿起画笔,试图描绘心中牡丹时,那是一场与美的对话。他笔下的牡丹,绝非简单的形似,而是神形兼备,充满了生命力。每一朵牡丹,花瓣都细腻而柔软,仿佛能感受到微风的轻抚;色彩鲜艳却不失典雅,层次丰富得如同大自然的调色盘。花朵或盛开,展现出奔放的热情;或含苞待放,蕴含着羞涩的期待。那灵动的姿态,好似随时都会从画中跃出,在现实中绽放。让人观之,不禁沉浸在牡丹的美妙世界里,心生欢喜。

黄国强能有如此精湛的绘画技艺,创作出这般鲜活灵动的牡丹作品,离不开他深厚的书画传承底蕴。他有幸师从霍春阳老师,在师傅身边潜心学习二十多年。在那段漫长的学艺岁月里,霍春阳老师的言传身教如明灯照亮他的艺术之路。老师对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对笔墨运用的精准把握,对意境营造的独特见解,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黄国强。
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黄国强从临摹古人经典画作入手,一笔一划地揣摩先辈们的技法,深入领悟传统书画的精神内涵。他在宣纸与墨汁间反复探索,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力求在传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让他逐渐领悟到书画艺术的真谛。

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与沉淀,黄国强的作品如今已形成鲜明独特的风格,令人眼前一亮。他的牡丹画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一方面,他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用细腻而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出牡丹的形态,以浓淡相宜的墨色展现其神韵;另一方面,他巧妙地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使画面更具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正因如此,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黄牡丹”。这个称呼,不仅是对他姓氏的指代,更是对他在牡丹绘画领域创新与突破的高度认可。
黄国强用手中的画笔,赋予了牡丹新的生命与活力。他的作品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让古老的书画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他的每一幅牡丹画作,都承载着他对牡丹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书画传承的责任与担当。在他的笔下,牡丹不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作者简介:郭卫东,笔名石头,梁山人,大学文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诗人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齐鲁文学社签约作家、宁古塔杂志社签约作家。已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新闻、通讯等约300万字。作品发表至《诗歌月刊》《青年博览》《打工杂志》《人民公安报》《山东广播电视报》《山东法制报》《人民权利报》《寿光日报》《济宁日报》《菏泽日报》《警钟长鸣报》《作家文学》《天府散文》《济宁文学》《鲁南文学》《鲁西诗人》《齐鲁文学》《江西作家》《三秦文学》《青年文学家》《千秋诗刊》《奉天诗刊》《北国作家》《中国人民诗刊》《世界文学报》等。2005年出版个人诗歌选集《漂泊的思绪》一书、2013年主编出版书画集《曹州书画百家赏析》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