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与平衡 万晓阶
看到上面这幅触发灵感的图画,脑海中即刻浮现“对立”与“平衡”两个词汇,并迅速引发对诸多复杂现象的思考。很自然就联想到俄乌冲突和中东动荡这当今世界的两大创痛,进而延伸至战争与和平这一永恒的人类命题。
在战火纷飞的俄乌战场和中东地区,硝烟弥漫,生灵涂炭。至于战争的起因和是非对错,就像迷宫一样复杂,难以简单论断。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战争常源于人性中的贪婪、权力欲、偏见等极端因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人类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组成,当欲望和激情不受理性驾驭,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冲突和战争。”
时至今日,两地的战火仍在燃烧,流血和死亡仍在持续着。是谁挑起了战争?是非对错如何评判?输赢又以何标准来界定?答案或许只能交给历史。然而,战争的残酷在于,即便一方看似有所获,也是以无数鲜活的生命和滚烫鲜血为代价的,这是对人类文明和道德底线的残忍践踏!
这两场战争,正如上面的图上所示:猎人因欲望想击毙大熊,大熊为生存要吃掉猎人,双方陷入了极端的对立。但他们忽视了一个根本的哲学真理:存在的本质是相互依存。猎人和大熊若要生存,唯有相互妥协达成平衡。
那么,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中实现平衡呢?首先,双方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国家、地区以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应搭建坦诚沟通的桥梁,通过和平谈判,及时表达诉求和关切,倾听对方声音,消除误解,避免矛盾升级。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多边对话平台,邀请中立第三方参与调解,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平衡考虑。
其次,要培养相互理解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不同个体、群体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利益诉求,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为平衡创造有利环境。通过教育、文化交流等,来增进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减少偏见和歧视,为实现平衡奠定基础。并非要用战争来解决。
平衡是客观世界运行的必然法则。猎人与大熊需要平衡维系生命;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需要平衡确保生态和谐;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需要平衡保障和平与发展。唯有平衡,才能构筑稳定基石;唯有稳定,才能为发展开辟空间和创造机遇。所以,和平稳定、避免冲突、停止战争,是对立各方唯一正确的选择。
近来,两岸关系趋于紧张,不少国人受情绪驱使盲目喊“打”。我身边就有朋友指责政府软弱,还说如果收复台湾,他愿意出多少钱。我反问他:我出更多的钱,让你的儿女上战场甚至牺牲,你愿意吗?顿时哑口无言了……
这种盲目冲动的情绪,源自于对战争的残酷性、复杂性以及平衡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理解。两岸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着政治、军事、经济、历史等多重因素。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它带来的只有破坏和伤痛。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当下有一句网络语很流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其内涵清晰而深刻:未来的结果是当下行为的必然映射,这是哲理,蕴含着对因果循环的敬畏,是一种佛系的思想境界。
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经不可一世,妄图以暴力和血腥来征服世界,可他最终是以失败和“自焚”的悲惨下场来偿还他自己欠下的血债的。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野心勃勃地妄图实现所谓“大东亚共荣”,多少中国人惨死在他们的屠刀下!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长达八年,日本最终赢了吗?不也是在吃下两颗原子弹之后“无条件投降”,为自己罪恶的侵略行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吗?
事实上,无论是战争还是各种对抗,最终都要回归到平衡状态。欠债还钱,原本是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蕴含着公平和正义原则。伤害与被伤害原本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著名主持人董卿说过:“伤害他人也意味着毁灭自己,即便你占尽优势,也不可为所欲为……”
猎人与大熊、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世界、国家与国家、战争与和平等关系,都需要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只有在平衡的状态下,才可能实现和谐共生。
泰戈尔有诗云:“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它告诫我们要用理性和智慧,友善地平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否则,就如图片上所示:“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2024年8月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