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朴斋琐话》置于案头已近一年,书脊受时光摩挲微微泛黄,扉页上纳寒先生的亲笔签名却依然墨色鲜亮如新。这部由武汉市新洲区作协副主席从2007至2015年写成的散文评论集,篇篇精心打磨的文字,恰似形态各异的树叶,将读书人的心事,一页页摊开在时代的太阳下晾晒,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当下,勾勒出一条独具匠心的散文阅读路径:痴迷,拓展,而后超越。
不受碎片化阅读侵蚀,纳寒坚守深耕文本的阅读准则。“先是通读纵览,然后是精读,在这两个过程中形成对作品的整体认知印象,酝酿与斟酌评论的切入点。”这是他的阅读方法:泛读以观大略,精读以得神髓,阅就阅尽春色,读就读出境界。他不反感从思想主题、篇章结构、语言文字、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传统式剖析,却更潜心于捕捉和提纯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意蕴,并通过量身定做的标题旗帜鲜明地发声亮剑。纵观《淡朴斋琐话》三辑,纳寒对标题的推敲肉眼可感,每个标题都有百度导航的功用,命名即批评,标题即论断,评论的锋芒直接切入文本内核。“怀揣月光上路”用“月光”照亮王雪峰散文集《你想要怎样的生活》的理想主义背景,“一个沉思者的灵魂剖白”则以“沉思者”揭示嘎玛丹增散文集《在时间后面》的哲思厚度;“彰显人格魅力是散文制胜的要诀”,直指散文集《跨越百年的美丽》作者梁衡的文人风骨,“为心灵寻找圣洁的家园”,则浓缩散文集《原来》作者梁晓声的精神追求;从《收藏阳光》寻找“诗意行走的乡土歌手”余继聪,从《一抹红尘》倾听刘红霞“曼妙婉约的心语倾”,从《芳心似火》《无法拒绝》《豆的系念》则直接定义“纯真沉郁的人文关怀者张炜”、“大快人心者陈村”、“亦庄亦谐周同宾”。这种高度凝练的命题策略不说完全突破一般评论标题的中立桎梏,将判断前置,标题本身已成为可脱离正文独立存在的微型评论,四十六个标题,就是四十六面审美旗帜。
拓展,在于阅读疆域不局限于纸页之间字面之上。诚如湖北大学文学院刘川鄂教授所言,“他将作家创作道路和作品联系起来”,“把‘我’带入品评的文字中”,这种拓展文本的交流和观察带着“知人论世”的评论倾向,为他提供了丰富的佐料和营养。读《任蒙散文选》,得益于洪湖采风,并有幸与任蒙同居一室;读《丹青余墨》,得益于与杨文斌宜昌相识磁湖雅聚;读《城墙根下》,与赵阳有过搜狐博客“相遇”;读《行走的月亮》,与姚远芳有过网上密切交往;读《一生两半》,与欧阳杏蓬虽未曾谋面,却从生活的描绘中找到感同身受的情愫。从微信互动到视频对话,从旧书淘宝到跨界阅读,他通过多元渠道重构创作的“在场感”。对张炜著作的四十处摘抄,追踪作者的情感脉络;有了“对悲悯的文学作品有着异乎寻常的偏爱”,就能爱上吴佳骏的《飘逝的歌谣》或者《在黄昏眺望黎明》;甚至因为“孙犁是我非常崇拜的现当代作家,受了他文章风格的影响,我将我的书房更名为‘淡朴斋’”。由“能把平凡的日常生活瞬间转化成诗的高手”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延伸至闫文盛的“琐碎微妙的现代主义叙事”,借西方哲学视角解密杨永康的先锋写作,梦呓般的语言“找不到传统和古典的痕迹”,这种跨时空、跨地域的阅读联结,使评论始终充盈着丰沛的养分。
超越,贯穿于纳寒的文学之路。他以“读—写—评”的循环模式践行古代文论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治学智慧,完成从文学爱好者到知名评论家的蝶变。新洲之问津书院,名追东林、岳麓、白鹿洞等三大书院,千年书声回荡,问津求道者众,纳寒有志于学,无愧于当代新洲超越自我的典型案例。这种超越彰显于那些或厚或薄的文集和或长或短的篇章。他的评论如考古学家手中的细软毛刷,轻轻拂去文字表面的尘埃,让潜藏字里行间的思想金砂熠熠生辉。
无论对任蒙散文诗性与思辨的双重特质的精准提炼,还是对张炜作品智慧内核的深度挖掘,都展现纳寒对散文本质的深刻洞察。他从孙犁晚年作品划定“澹定拙朴致深远”的审美标准,从谷未黄新城市散文中辨别“鄙俗与诗意的辩证关系”,从夜鱼笔下读出“悲悯成为一种优雅的情怀”,从马卫巍的乡土散文劝勉写作“姿势低些,再低些”,贴着生活的地面飞行。这是专业水准的文艺批评,却带着浓郁的情感,议论中有描写,读评论如读故事。他有开阔的观察视野和立体的关注角度,甚至在他人不易觉察的细微处也有自己独到的认知。他说:“杨献平深谙语言技巧,特别擅于使用名词和动词,其生动传神而颇具质感的语言拓展了形象思维的途径。”他大胆提出《生死故乡》“完全可以当作长篇小说来读”,似乎暗示散文的活力可能来自于对文体规范的适度越界。
去年四月,在第九届湖北省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的襄阳时光,我有幸近距离感受纳寒先生的治学态度。课余饭后的碎片化时间里,他缀文攻书的身影令人动容;课堂上思维的火花、古隆中谈笑风生的场景,更让我看到一位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格魅力的文学引路人。正如著名评论家、现任《长江文艺》主编蔡家园所说,他的文字“朴实、清新而诚恳,洋溢着发自生命的温暖”。这份温暖,正是他以赤诚之心对待文学、对待读者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