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朴实
朴实是人生的至理
——一个村支书的自述
◎李维国
三店街李河村
暮色总在不经意间漫过村庄的青瓦,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轻摇晃,发出细碎的声响。每当这时,我的思绪就会飘回到记忆深处,那片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土地,那些与诚实相伴的岁月,如同窖藏的老酒,在时光的酝酿下愈发醇厚。
年少时的日子,像被雨水浸透的蓑衣,沉重而潮湿。作为村里四代单传的孩子,家族的命运早早地压在了我的肩头。爷爷被骨髓炎折磨得形销骨立,病痛如同盘踞在他身体里的毒蛇,日复一日地啃噬着他的生机。父亲握着粉笔在黑板前书写,那一方小小的讲台,承载着他对知识的坚守,却也让家中的农活无人照料。每到农忙时节,金黄的稻浪在风中起伏,而我家的田地却因缺少劳动力而显得格外冷清。
最刻骨铭心的,是爷爷病情危急的那一年。深秋的风裹挟着寒意,吹得人骨头缝里都发疼。爷爷的病情突然恶化,剧痛让他蜷缩在床上,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村里的长辈们得知消息后,二话不说,抬来竹床,用麻绳牢牢固定。三十里山路,蜿蜒曲折,布满碎石与荆棘。他们轮换着肩膀,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竹床在他们的肩头颠簸,每一步都走得异常沉重。汗水浸透了他们的粗布衣裳,在深秋的寒风中很快变得冰凉,但他们没有半句怨言。当三店卫生院的白墙终于出现在视野尽头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一刻,我在心底暗暗发誓:若有朝一日我有能力,定要将这份恩情千百倍地偿还。
京九铁路竣工后,运输生意一落千丈,如同退潮后的海滩,只剩下零星的贝壳。1997 年,为了谋生,我与村里的伙伴踏上了前往广东的列车。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从熟悉的稻田到陌生的高楼大厦,我的心中充满了忐忑与期待。
直到八月的一天,命运的转机悄然降临。一个城中村的房东注意到了我。在连续为他拉砖几日后,他站在砖堆前,目光如炬,感慨道:“你们老乡很多不老实,每车砖都不够足数,唯独你的每车都不差。” 我停下手中的活,擦拭着额头的汗水,坦诚地回应:“砖厂装车时会剔除半截砖,误差在 50 个以内都属正常,我只愿问心无愧。” 这番朴实的话语,仿佛一阵清风,吹散了弥漫在空气中的猜疑。房东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许,从那以后,他不仅自家建房全部用我的砖,还将我推荐给亲戚朋友。订单如雪花般飞来,生意渐渐红火起来,曾经冷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有时订单太多,我不得不叫上老乡帮忙一起拉砖,拖拉机的轰鸣声在城中村的街巷里此起彼伏,奏响了一曲奋斗的乐章。
2005 年,在孩子的教育与挣钱之间,我毅然选择回归家庭。购置小车跑出租的日子,让我重新熟悉了家乡的每一条街道。起初,生意冷清,我常常在街头巷尾转悠,看着一辆辆出租车从身边驶过,载着乘客奔向目的地,心中满是失落。但我没有气馁,依然本本分分地做人,把每一位乘客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做。
几个月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客源渐渐多了起来,许多老客户甚至愿意等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一家早餐店吃早餐,老板突然走到我面前,目光中带着敬佩,说:“这条街上我没佩服过谁,唯独佩服你!” 我放下手中的碗筷,好奇地询问缘由。他笑着说:“你才回来生活几个月,满街人对你评价都很高,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挠挠头,笑着回答:“我没什么特别本事,只是本本分分做人,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做。” 或许正是这份真诚,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上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中铁一位中层领导看到我日夜忙碌的身影,感慨地说:“老李呀,看你这几个月日夜忙碌,我一直以为你才是这个项目的老板,没想到你是帮别人打工!” 在我的努力下,这个工程一年创造纯利润 600 余万元。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付出,是对责任的坚守,更是诚实与信任结出的硕果。
那段时间,我几乎将自己与儿子的角色互换。我观察他的喜好,留意他的情绪变化,看他心情好时,才小心翼翼地分享我的人生心得。我给他讲年少时的故事,讲乡亲们的帮助,讲诚实做人的道理,希望能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无数个促膝长谈的夜晚,我们之间的隔阂渐渐消融。如今,看着儿子高考考入重点一本,大二加入中国共产党,目前正在攻读研究生,我心中满是欣慰。那些曾经的付出,都化作了他成长道路上的基石。
2017 年 5 月,我在家照顾孩子期间,村里老书记打来电话,邀请我回村协助工作。原来,次年村里换届,老书记和另外两位老干部到了退休年龄,经过多次党员群众大会讨论,众人一致认可我。老书记在电话里说:“村里缺乏懂电脑的人才,你回来帮忙,是再好不过了。” 我欣然答应。回到村里,我积极接手各项业务,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街道业务主管部门请教。那段时间,我常常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电脑屏幕的微光映照着我的脸庞。但看着村里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2018 年换届前,老书记向我透露,提前让我回来熟悉工作,就是为了培养我接手他的位子。经过一年的考察,结合群众口碑和街道评价,我接手书记一职顺理成章。然而,妻子却极力反对,她握着我的手,眼中满是担忧:“我深知你的性格,事事追求完美,我担心你因工作压力影响身体健康。” 我轻轻将她拥入怀中,说:“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乡亲们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他们。”
年后,我多次分别前往两家拉家常。李建华家的院子里,杂草丛生,墙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李新华家的屋檐下,雨水冲刷的痕迹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多年的恩怨。我耐心地听他们诉说陈年的委屈,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的泪光,心中满是感慨。实地查看现场后,我发现矛盾焦点在于房屋交界出水问题没有共识,且积怨已深。于是,我不厌其烦地多次上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有时,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嗓子都哑了,但我从未放弃。最终,我提出解决方案:由李建华出资,村委会指派两家都信得过的泥瓦匠在交界处修一条水沟,引流两家房屋出水。该方案得到双方认可并顺利实施。回访时,看到两家人握手言和,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我深刻体会到,只要用心用情,群众工作没有解不开的疙瘩。
为帮他解决问题,我尝试申请低保,却因他是正常劳动力不符合条件。后来,我又想通过送他去精神病医院获取鉴定,从而申请低保。我自掏腰包送他住院,还将自己的衣服送去给他换洗。在医院的日子里,我时常去看望他,陪他聊天。然而,出院时医生告知,他在医院表现正常,无法出具证明。
安顿好江金平后,我及时向上级汇报受灾情况。区街应急部门现场查看后,被江金平的家庭情况打动,表态给予最高标准的受灾补助资金,但这仍不足以重建房屋。第二天一早,我顾不上休息,前往街道,向书记主任汇报情况,并提出由村委会购买材料、找本村泥瓦匠重建房屋的方案。在我的努力下,方案得到了支持,不足部分由街道兜底。不到半个月,一座崭新的房子拔地而起。当江金平搬进新房时,他站在门口,眼中闪烁着泪光,嘴唇颤抖着,却说不出一句话。那一刻,我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回顾过往,朴实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人生的每一段旅程。在生活与工作中,老实人或许会经历诸多坎坷,付出许多看似没有回报的努力。但我坚信,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在他人需要时竭尽全力,终会收获丰厚的回报。这份回报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富足。它让我在困境中坚守,在迷茫中前行,让我的人生之路充满温暖与光明。我愿带着这份珍贵的财富,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朴实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也为他人照亮前行的方向。
三店街李河村支书 李维国在道德讲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