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无错天地知 选择错乱悔终生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5.28日10时26分一11时1分作
八年前,有一个朋友是某企业老板,很有钱。有一句话说:“人有钱就任性!”他父亲得了直肠癌,拉血九个月。他通过朋友介绍来找我。我用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调理五次(共三天,合计五个小时),就不拉血了。老人通过调理满面红光,精神气爽。来我这之前,找过几座医院肿瘤专家问诊,均回答应做手术。其中,山大医院给他父亲出的方案的打化疗。他父亲做了一次化疗,身体受不了。用他父亲的话说:“遇凉水、凉风,头皮、胳膊和手发麻,像触电一样!”我在调理过程中,不断做记录。他父亲排黄色香蕉便,血还剩多少呢?一个针眼那么大。康复在即!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父亲转为黑便。我问他父亲吃中药了吗?他父亲一开始支支吾吾。因为,便色突然改变,再遮掩不了了,承认了又去找老中医开了一箱子中草药。我知道,患者家属肯定在多方面想办法。他父亲的身体状况因为用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调理,身体非常好。邻居们和朋友们都这么说。他父亲调理当日从青岛回平度,第二天又赶回青岛。还拎回一些自家种心蔬菜。
朋友心急,也没跟我商议,还在继续找西医专家。其实,西医就那种治疗——做手术,打化疗。前面讲过,他父亲找过一次化疗,很不适应。但这一次,他让他父亲去济南某医院。对我来讲,一不知情,二无发言权。
他父亲去了济南,很快做了手术,打了化疗。朋友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去看过他父亲,一下子骨瘦如柴,站都站不起来了,不到三个月去世!令人心痛不已!所以,孝心办了错事,聪明反被聪明误,搭上了他的父亲!
我为什么反复讲,不要上来下猛药,一般人受不了。有病乱投医,这可以理解。在西医生那些头衔面前,很多人很迷信。但人的身体不能做实验,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为什么反对针与药,原因就在这里。西医的针注射的是什么?抗生素、毒素和激素,中医讲,“是药三分毒”,更何况西医的化学药剂呢?
国家制定的第一部《健康法》也正式提出:“大力推行无针无药疗法,以预防疾病为主。60%药品下架。”一旦从国家层面认识得这么深刻,得经过多少次调研才做出的文字性的阐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泰斗张伯礼教授多次讲,今后,中医要推行保健疗法,大力宣传健康养生。具体怎么做才好,正在积极探讨,摸索。
现在国民心态,有经济收入的人群,对健康养生,很计较,不想花钱。我们开私家车的人都知道,每年都得保养。保养都得花钱。难道人不如一辆车贵吗?有一句很实在,又很扎心的话:“一个人对养生一毛不拔,将来医院会把一个人拔得一毛不剩!”听完后,毛骨悚然!
养生,有各种养生。养生就是把小病及时地祛除,让身体恢复正常状态。养生,就是阻上去医院的路上。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是集“未病、欲病与已病”于一体的最好的养生办法之一。不吃产品,不吃保健药品。
现在的人们的世俗观念是,养生保健,治未病、欲病和已病就怕花钱。一旦病重了,去了医院,谁跟患者讨价还价?身体健康了,钱就来了。身体健康了,不花钱了,就是省钱。光攥钱,身体没有了质量,生活的幸福指数怎么来?
今天,通过朋友的父亲的真实案例说明一件事。有病乱求医。但不要盲打盲撞,不要轻意下猛药——做手术、打化疗。要相信中医疗法,尤其要相信坚持非针非药的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不要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乱了方寸。尤其是儿女的孝心选错了医疗方向,往往伤害了自己的父母。这些教训正在人间不断地上演。

心向远方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5.28日16时16分一49分作
我们当年是同乡,
后来踏上不同的方向。
我们当年是同窗,
毕业后各自有各自的诗与远方。
我们当年都闪着青春之光,
如今的双鬓都挂满了浓霜。
我们当年生活在同一个村庄,
但少年的学习态度早已划开了去向。
我们当年同饮一片偏僻的土壤,
我们各自吸收着不同营养。
十几年后有的留在了那片土地上经营着勤劳与善良,
有的挎上了背包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我的故乡。
从此,故乡成了一个永远记忆的符号,
那里的袅袅的炊烟相伴着金色的夕阳。
当年简陋的学堂那些陈旧的课桌的一旁,
那些活泼的身影渐渐地化成了模糊的影像。
那些我们一同教过书的地方,
有对问题坦诚的相商,
还有那些美好的略带羞涩的目光。
时间飞速而来,
岁月送走了过往。
我们各自展开不同修行的臂膀。
相见成了一种奢望,
偶尔的回忆化成了一帧帧精神的食粮。
一个人远行他方,
都在一个属于自己使命的道场。
这个使命唯有年至五十才显得渐渐明朗。
不要羡慕那些成功人士的荣光,
他们背后付出的辛苦谁能替他品尝。
不要轻视那些岁月的平平常常,
人各有志,
谁也无法阻挡。
而生命追求的极限是它蕴含的质量!
每个人都生活在浩瀚的人生的海洋,
经历着风雨巨浪。
每个人独自的时候都会有黯然的泪光,
深深地知道那些笑是一种伪装。
人生是酸甜苦辣咸煲成的汤,
哪个人敢说曾经没有一一品尝。
知足常乐或许是自己为自己建的最好教堂,
人生的追求就像夸父追逐太阳。
人生的目标永远满足不了一个人的向往。
那就好好修吧,
一世接着一世,
用自己的追求与行动垒起通往未来的桥梁!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青衿健履踏云处 九韶钟鸣彻寰瀛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5.28日
师之文《健康路上 警钟长鸣》,仿佛穿越时光,见证了中医在时代浪潮中跌宕沉浮的沧桑轨迹,也深深体会到一代代中医人在困局中坚守的坚韧与执着。
文中勾勒的中医图景令人扼腕。近百年来,西医借资本之力异军突起,在华夏大地迅速确立主导地位,甚至将其标准奉为唯一合法准则,让中医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尽管历代中医人前赴后继地抗争,民间医学盛会此起彼伏,国家也出台了《健康法》,但中医的处境依旧艰难,核心症结在于始终缺失独立的医学标准。这让人不由联想到科技领域的 "标准之战"—— 掌握标准即掌握话语权,中医若没有自己的 "度量衡",便如同在迷雾中摸索的行者,难以挺直脊梁走向世界。
那些极具荒诞感的现实对照,读来尤为刺痛:东西方列强明知中医疗效卓著、普惠民生,却因利润微薄而刻意冷落;国内部分西医学习者将中医视为 "迷信",动辄口诛笔伐,可那些西医专家自己、家人乃至患者,却在病痛缠身时悄悄投向中药的怀抱。这种撕裂的认知背后,是对中医价值的深层误读。当民众一味迷信西医,换来的却是医院人满为患的喧嚣景象,甚至上演着无数人财两空的悲情故事。我们不得不叩问:历经五千年岁月淘洗的中医,缘何被短短二百年历史的西医压制?那份源自民族血脉的医学智慧,究竟该如何重获应有的尊崇?师父对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倾囊相授,字里行间涌动着拳拳赤子心。在老中医凋零如星、中医人才青黄不接的当下,这套疗法恰似暗夜中的灯塔,为守护民众健康照亮了一条蹊径。正如文中所言,在国泰民安的盛世图景下,疾病从未停下侵袭的脚步,研习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便是为自己和家人构筑一道抵御病魔的 "铜墙铁壁"。"对健康一毛不拔,疾病必让你一毛不剩" 的警示,如晨钟暮鼓般发人深省 —— 健康从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主动拥抱师父智慧,领悟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精妙法,才是对生命最根本的敬畏。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凝结着师父的心血与智慧,它不仅是疗愈病痛的医术,更是文化传承的薪火。尽管如今它的发展仍面临重重关卡,但我坚信,当社会各界真正读懂这份医学遗产的价值,当更多人愿意接过传承的火炬,这门疗法定能突破枷锁,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彩。让我们以热忱为舟,以传承为桨,在守护健康的航程中,让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光芒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