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情端午润童心 非遗薪火映校园
广州市文广旅体局非遗处处长何菲、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何志丰、广州市海珠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何跃瑜、海珠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黄春风、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馆长陈宇华及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创会主席刘小玲,协会主席赵艺明,协会副主席黎超莹、莫玉凌、冯穗均、许丽仪秘书长,协会顾问曾昭鸿、何礼谦等众多领导嘉宾亲临活动现场。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市及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等多家单位也积极助力,为这场传统文化盛宴增添了强大动力。
上午9时基立道小学长安校区,操场上早已聚集了参与游行的师生们。“游龙应景吸引了众人目光。出游仪式既庄重又充满趣味,十条承载着美好寓意的游龙队伍身着盛装,依次闪亮登场。“福瑞龙”寓意美满顺遂,“安和龙”祈愿岁月静好,“康泰龙”饱含对安康的期盼……这些名字仿佛赋予了游龙鲜活的生命。游龙队伍从长安校区昂首启程,沿着指定路线穿梭于街巷之间。一路上,鼓乐齐鸣,喝彩声此起彼伏,宛如一首激昂的节日乐章。蜿蜒前行的游龙,将端午龙舟竞渡的精彩盛景完美复刻,让古老的民俗在现代街巷中焕发出鲜活的生机与蓬勃的活力。
色彩鲜艳的旱龙舟整齐排列,龙舟上装饰着五彩斑斓的绸缎和寓意吉祥的图案,栩栩如生的龙头高昂着,仿佛随时准备破浪前行。随着一声清脆的锣响,游行队伍正式出发。走在最前方的是敲锣打鼓的队伍,激昂的鼓点节奏明快,锣声清脆响亮,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
旱龙舟队伍缓缓前行,宛如一条灵动的巨龙穿梭在大街小巷。学生们身穿传统服饰,齐心协力地抬起旱龙舟,迈着整齐的步伐,口中齐声喊着响亮的号子。“嘿哟,嘿哟!”号子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力量与活力。街道两旁,街坊四邻和市民们纷纷驻足观看,脸上洋溢着惊喜与赞叹。孩子们认真专注的神情,配合默契的动作,让这条旱龙舟仿佛拥有了生命,在街道上舞动出别样的风采。一些小朋友还兴奋地跟在队伍后面奔跑,模仿着龙舟队员的动作,欢声笑语回荡在整条街道。
当旱龙舟队伍回到基立道小学校本部,校园内早已是一片鼓声雷动和欢乐的海洋,海珠区精英龙狮武术队员在此擂响锣鼓,欢迎巡游队伍回校。
响亮的锣声敲开了“端午趁墟”的大门,这场充满趣味的“趁墟”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校园瞬间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活态的民俗游园馆。踏入热闹非凡的端午“墟市”,仿佛置身于一幅穿越千年的端午集市场景画卷。
这里的项目丰富多样,让人目不暇接。祈福纳吉的彩绳编织体验,五彩绳在指尖灵活翻飞,古老的五行观念化作一条条美好的端午祝福;古礼沐兰汤仪式庄重而温馨,用草药水净手,寓意驱邪去疾,让参与者真切感受端午祈福的传统韵味;“纸此青粽”书法粽体验别出心裁,参与者在书法纸上题写端午诗句,再将其折制成书香粽,书法与折纸的独特碰撞,绽放出别样的文化火花。投壶、射五毒、写福签、制艾条、点雄黄……“赴墟体验”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长卷,无论是精致的香囊制作,还是古老的端午游戏,都让参与者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学生们在丰富的多元项目中触摸、感受、传承端午文化,让古老的端午习俗从文字符号转变为亲身参与的鲜活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舌尖品文化对话传承中午时分,端午飨宴在温馨的氛围中拉开序幕。香气扑鼻的龙船饭,粒粒饱满,饱含着传统风味;酥脆入口齿颊留香的小凤饼(鸡仔饼)是由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特二级点心师薛锐明和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凤饼(鸡仔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薛文婷专程协助学生们制作出来的;清润的荔枝茶,袅袅茶香萦绕鼻尖,这些美食茶兰均由学生亲手制作,每一份都饱含着他们对端午文化的独特理解。国家级非遗项目榄雕传承人曾昭鸿,省级非遗项目广彩项目传承人赵艺明,市级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传承人、黄飞鸿第四代传人邓锦钊等非遗大师与师生们围坐一堂,共同品尝这份充满心意的龙船饭和省级非遗项目技艺制作的小凤饼(鸡仔饼)及荔枝茶。
美食与文化相伴,大师们一边品尝,一边亲切讲述着端午饮食文化的渊源与趣事,从龙船饭的历史典故到荔枝茶的民俗及小凤饼的来历寓意,娓娓道来。师生们则兴奋地分享着制作过程中的点滴心得,欢声笑语在餐桌上不断回荡。这样的互动,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连接文化的温暖纽带,让端午饮食文化在亲切的交流中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
更难能可喜的是非遗传薪活动。基立道小学荣获广州市非遗传承基地授牌。非遗体验课的铃声清脆响起,除了市内的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来校,远在粤北山区连南瑶族自治州瑶族银饰制作技艺唐大打十斤等3名师傳也应邀前来参加。
各班迎来了一批备受期待的非遗大师。20个不同的非遗项目在校园内同时展开,一场沉浸式的非遗传承之旅就此开启。非遗大师们倾囊相授,孩子们专注学习,从一招一式、一绘一制中感受非遗的独特温度。一件件充满童趣和创意的作品,串联起优秀传统文化的千年脉络。多样化的非遗体验,让孩子们领略到广彩、榄雕、押花、蛋雕、剪纸、古法造纸、广东醒狮和武术等技艺的独特魅力。在实践中,这些非遗技艺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可学、可传的生动实践,为非遗文化的延续注入了鲜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