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习习聊医学 人生路上话健康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5.22日16时8分一59分作
中医从医学理论上讲,是一门超科学。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诞生,拓展了传统中医理论,增补了“神经”理论。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一成就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大事。学习过、了解过传统中医的业内专家或业余人士,或许会认为,人家中医就没有“神经”这一说法,为什么偏偏给画蛇添足?持这种观点的人犯了一个机械主义和框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凡是必须持开放性思维,发展性思维和放射性思维,不能裹足不前!任何事情都要不断完善、丰富与发展。西医界的人士或许会说,“神经”是西医的门类,怎么会划入中医的门类与范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是错误的。“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神经”的发现不是西医发现的,而是,近现代生物科学研究发现的,只是西医在西学临床上把神经与麻醉药物广泛地运用在临床实践上。其实,西医运用麻醉神经也不是西医的专利,而是西医剽窃了中医五千年的专利。为什么这么说?东汉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利用蔓佗罗和罂粟等制成。而出土了几万年的中医手术上百种精密的手术仪器说明什么?中国古代的手术相当发达,发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至于与手术配套的麻醉药,对于博大精深的中药材文化古国,那就是区区小事了。有人说,历史不过二百多年的一个美国,非要和一个有着五千、几百万、数千万、数亿万年的中国竞争高下,那不是很可笑的事吗?
西医专业人员由于分科太细,知识面太狭窄。就是在这西医科室狭窄的空间里,离了仪器不会治病,让一些老中医专家认为“比不上老中医的三个指头”(朱鹤亭语)。中医流传的“把脉”测试法,位置范围局限在测“三焦”,即人体的身体部分的五脏六腑。其它一切手足、头部与四肢、皮肤疾病全以此展开。治病求源,一字排开,纲举目张。这是中医医圣先贤们的伟大智慧与经验积累。
古代的中医一个字,纯。两个字,天然。采的是大自然的吸取了天地星辰、日月的精华而生长出来的药物。而现在绝大多数中草药是种植的。前药检司司长肖诗文说,一个是转基因种植,一个是打浓药。一个是用硫磺熏色、硝酸漂白。对人体有毒。当代中药专家又讲,现在很多好的中药经过高科技提纯后,卖到社会上的已成为废渣,有的连萝卜干都不如。因此,现在能从野外采摘天然中草药的保留在民间有限的中医这里。所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借此否定传统中医的伟大之处!药物种植不纯,加工程序简化,忽视或废弃古法制药是现代人人心思想和行为导致的,而不是医圣先贤们传承的不实。日、韩疯抢中医精髓,世界80%汉方药来自于日本。因为,日本汉方药的广大的后台在中国。正如,世界军工之前超过我国,但世界最多的稀土产品制造源于中国一样。美国这次关税大捧一挥的那一刻,中国郑重宣布,严禁中国稀土及产品出口,进行了全面而且最严厉的管制,让世界傻了眼!异曲同工。所以,中国人不用担心日、韩出口中药,改用他们的名字,现在我国的中医还没开始像稀土这样管制!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就什么也不用怕了。
为什么我要创立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因为,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环境不同,气候不同。有的太热,有的太寒,有的是沙漠。外国人不太懂“天人合一”的中医思想。中国自己人来讲,学中医的人太少,即使在中医医学院,所谓的专家教授或博士生导师,几个有丰富深厚的临床实践经验?绝大多数是照本宣科,讲古书,划重点。最后,中医学科毕业生,又上了西医院,又让患者用西医仪器检查,自废武功。真正的中药的根在民间。但民间中医要达到全科,难上加难。如果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双管齐下,少之又少!这是个现实,贬低或打击民间中医的水平。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传承的是全科医术。所有疾病都不用针,不用药。有人会问,传统中医的“接骨”也不用针,不用药吗?对!四期女弟子的女婿前年双足背、足后跟粉碎性断裂。三甲医院要做手术,打钢钉,半年后再取钢钉。我用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自然康复,一个月就下地行走了。一个半月就上班了。
所以,我反复讲,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与医圣先贤们可以畅通无阻地交流心得,增补有无。对一知半解的中医爱好老来讲,博大精深。对普通人来讲,深不可测,妙如天书。为什么有些对中医略知一二或有专长的专家以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很高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能比自己水平厉害?我可以这么讲,1即使中医世家,不可过招。为什么?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太全面,治病太快。传统中医专家还在测脉,对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来说,很多疾病已经好了。怎么比?有的药方还没抓齐,病已好了,怎么比?曾经有个朋友,比较有文化。他说,疫情期间,我给朋友们开了几幅中药,都好了。疫情时不过是寒湿症的问题,
医学的思想是面对所有的疾病,而不是略知一二。他又说,他亲戚家的侄女当医生,所以,不用担心有病。我无语。
昨日节气小满,今日青岛不太热,有凉风。写了上文,与弟子们和有缘的朋文们浅聊共勉。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