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赠慈有坤局长十人三日游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5.16日10时46分一11时28分作
七旬老知青,孟夏欢乐行。十人结为伴,一程又一程。日照万平口,海边沐清风。金沙涌细浪,千载古碱蓬。怡然行栈道,树间闻鸟鸣。灯塔广场游,耳滨传涛声。黑礁戏白浪,远观若黑鲸。众朋挥手笑,宛若老顽童。顿觉胸襟阔,蓦然又年轻。白塔与时进,吉它花相拥。蔷薇绕白栅,女士展婉容。谁造石榴型,大小五枚整。海边作望远,绿荫人慢行。日照植物园,园园有雅名。白花耀人眼,粉朵正峥嵘。绿植映花海,谁人不年轻。牡丹衬人面,人花相映红。莒县游古城,拱辰门下行。八雅文化著,世科坊闻名。状元解元坊,世世出精英。天开文运阁,高矗气势雄。垂柳依河畔,画舫水上行。莒国不忍别,酒坊作留影。暮至连云港,药膳鸡正宗。夏夜正阑珊,行人仍匆匆。夜宿精造店,圆满今旅行。大家皆欢乐,幸福与天永。
畅谈医学话心扉 自古道路皆漫长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5.16日14时16分一15时35分作
李女士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好了、金女士的丈夫的腰椎间盘突出疼痛好了、她爸的胃出血、心脏的三条弓形动脉萎蔫好了、王好友的腰椎间盘突出疼痛好了、他妻子的头晕目眩好了,他婶婶的腰椎“神经漏电”好了。王弟子的岳父下肢过电,不敢行走好了,李朋友的腰椎间盘突出疼痛好了,还有好多好多,不计其数。这些年来,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践行了不用针,不用药,用能量调理疾病的原则。为什么在他们的口碑里,一致认为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医术远远高于其它医术。这是他们在经历了各种方法的治疗以后,然后,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才找到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后做出的共同的结论。
从二十岁的青年,立志要创立一套无针无药的疗法。三十五年转眼过去,初衷不改,坚定前行。在这一愰而过的岁月里,道不尽的辛苦。一门新的医学学派的诞生与逐渐地成长,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从一粒种子到一棵成长起来,枝叶茂盛的大树。心中完满了无限地感慨。我过去经常说,自己一直在做着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临床实验和理论总结。在完成着一部医学史诗般地创作。为了来证实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疗效。来引领一个无药时代的到来!
同样是青年,别人在悠闲休息,在喝酒吸烟,在打牌,在玩麻将,在四处旅游,在唱歌跳舞。而我独自一个人在工作室里做医学研究。在临床实践,在认真地总结各种数据。很多时候,为了自己不被打扰,一个人工作到半夜,披星戴月回家。那段时光,我真的像个医学科学家学,孤独而辛苦,累着并快乐着。感受了好多人没感受到的辛苦,品尝了别人体会不到的医学研究所带来的快乐!
出生在这个不断崛起的伟大的国家!无数的先烈用热血换来了今世的太平与安宁!所以,对我来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国度,一个中国的东方。向东瞧去,高山雄矗,沧海奔涌。一个出生在寒屋里的冬天的午阳里,长在红旗下的青年,在孜孜以求地追求着自己的医学梦想!
看看现在的科学家、院士、博士生导师,他们拥有雄厚的国家经费,拥有充足的助理。而我,一个从民间成长起来的大学中文系的青年,竟然在爱好文学、书画、教育等方面,之外,那么痴迷于研究新兴的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三十五年过去了,我自信敢于与医圣先贤论道。二十年前,我曾说,我用一双手,可以抵得上一座顶尖级的大医院!为什么这么自信?因为对理论地系统深入地探讨和过硬的临床实践!
即使与我当年的同窗,同事,亲朋好友,很难相信,我还会治病,而且,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信手拈来!在这个伟大成就的背后,只有我自己才会知道天道酬勤的道理,才会懂得当为人类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医学大门的时候地惊喜与无上的快乐!
我的一生,教过学,教过书画,教过医学。正如教员所说,最终叫我一声“老师”!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我和弟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我的愿望就是,有一天,伟大的祖国知道了这一伟大的疗法,通过国家的帮助,能普及普天下的人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的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让全人类都受益!让人类的子孙后代都受益!
如今,我的宣传还是非常有限。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正如中国空天军的歼10飞机一样,1998年就问世,一直到今天印巴冲突,全世界才知道,中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原来这么厉害!从这个歼10的例子,我发现,好的事物虽然一度“藏在深闺无人闻”,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更何况,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思想与医术已经传给海内外的弟子们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是一份伟大的事业,所以,任重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