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国:从旧学到新学的百年征途 贵州人李端棻的当代价值》
拥有红色文化、阳明文化、端棻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文化瑰宝的贵州,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首选目的地。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打造的“多彩贵州”这个品牌,获得了很大成功,让人倍感希望和振奋。然而,“多彩贵州”在一些人的眼里就是“唱歌跳舞搞旅游”,缺乏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红色”(热情)
“绿色”(自然)、
“白色”(祥和)、
“黑色”(丰厚)、
“蓝色”(创造)、
在“红色”(热情)的多彩之中,本身就包涵了“文化贵州”的内容。多彩贵州,不只是风景多彩,更是人文多彩。这片土地上,太多山川和人文遗迹镌刻在人们心底有诸多历史的精彩故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年,贵州人民用行动诠释伟大的抗战精神,王若飞故居、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镇远和平村旧址、湄潭浙江大学旧址、黄平旧州机场、贵阳图云关等文物遗存,实证着红色沃土的天下情怀。贵州,也积淀了厚重的抗战记忆。
忆往昔峥嵘岁月,106年前的巴黎和会关于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特权的决定,深深刺痛国人内心,由此引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而点燃五四运动第一把火的人是贵州女婿梁启超,他也是贵州人李端棻的堂妹夫。
1919年5月3日晚,在北京大学全体学生大会上,黔籍学生谢绍敏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
5月4日大游行,黔籍学生赵伯愚冲入卖国贼曹汝霖住宅,上演了火烧赵家楼的历史壮举。刘琪、黎又霖、陈永锡、谌志笃、葛天回等黔籍学生成为五四运动骨干。
黄齐生、王若飞、周逸群、田君亮、谢六逸、刘方岳等黔籍留日学生纷纷辍学归国。贵州青年邓恩铭积极参与建党伟业,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到了希望。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贵州青年林青远在上海抗日救亡,后回黔创建地下党组织,抗日的呼声响彻乌蒙大地。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第19路军黔籍将领滕久寿壮烈牺牲,留下“我辈军人,负有保国卫民之责”的誓言。
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组建“贵州抗日救国军”,扩红上万人,后改编为八路军挺进敌后,王若飞曾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黔籍官兵组成的第八十二师、八十五师、一〇二师、一〇三师、一二一师、一四〇师、新编第八师、新编第二十八师、独立第六旅、预备第二师、贵州补充师,浴血正面战场。一〇二师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以及第一、二次长沙会战,累计牺牲12000多人,事迹震撼国人。
1944年滇西反攻,以黔籍将士为主的第八军攻克松山阵地,全歼日第五十六旅团。此战震动日本天皇,彰显了东方主战场的中国力量。
1938年到1941年,日机轰炸贵州38次,仅贵阳“二四轰炸”就造成2000余人平民伤亡。1944年11月底,日军侵犯贵州荔波、丹寨、都匀、独山、三都,造成近3万人平民伤亡,史称“黔南事变”。“沙陀”“筑光”“合群”“社座”等群众团体积极发声,《新华日报》宣传抗战,黔贵大地从军报国者达70余万人,为抗战修路架桥建机场等投劳1200多万人次,接纳安置沦陷区难民76万余人。驻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门诊救治平民200余万人次。晴隆二十四道拐、乌江航道成为抗战物资转运生命线。
浙江大学、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等文教卫生机构纷纷入黔,文澜阁《四库全书》完好保存在贵阳北郊地母洞,中华文脉得以赓续传承。
镇远和平村收容改造日俘600余人,反战力量进一步壮大。“一切为了抗战胜利”,是那个时代贵州人的座右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值得我们永远牢记、永远传承,并在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发扬光大。 贵州先贤的背影在我们眼前一一闪过:
尹珍、王阳明、田秋、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丁宝桢、李端棻、张之洞、严修、黄齐生、王若飞、谢六逸、周逸群、田君亮、刘方岳、蹇先艾……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之一,天下谁人不知。
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是贵州的女婿。
是谁识拔梁启超?这个人就是贵州人李端棻。
在今天,我们提及李端棻与梁启超,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梁启超天下闻名,而李端棻因我们过去少有宣传而不为更多人知晓。
所以我们要特别提出这样一个话题,梁启超成名得于李端棻的识拔。
借助于梁启超的天下闻名,会让更多人知晓李端棻。
如此互动宣传,相信多彩贵州的知名度会更加高。
“李端棻不仅仅属于贵州,他更应当属于近代中国,属于中国近代改革运动史,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传统名臣大儒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品格,在李端棻身上鲜活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李端棻在世时就被贵州人奉为乡贤楷模,去世后也仍被国人反复称颂和纪念。
忆往昔的2007年,李端棻逝世100周年。时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的顾久应《贵阳文史》之约,撰写了《我们为何要重提李端棻》一文。
10多年过去,围绕李端棻进行的学术研究更加深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赵青撰写30余万字的《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李端棻》一书出炉,顾久又以此文代序。
近日,《线装书局》又出版发行了以贵州人李端棻、贵州女婿梁启超及梁启超的弟子蔡锷为题材30万字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这是线装书局首次出版发行以贵州人为题材的图书!
顾久认为,时至今日,乃至未来,仍有必要重提李端棻。
在顾久看来,李端棻给予后世的意义,并非只在于还原他的历史功绩,更在于他身上所具备的当代价值。“如何把李端棻看作我们生活中的人,如何看待他的情感、他的经历、他的内心,如何找回他寄托在这些千秋功业里的真精神?是我们今天重提李端棻必须面对的问题。”
科举得中,踏上仕途,官至礼部尚书,这在当时已经是令人羡慕的“人生赢家”,已经进入“一览众山小”的成功巅峰,但顾久认为李端棻真正令人敬仰之处在于他位居高官,关注着天下,关注着整个国家。中国传统儒家积极入世、舍我其谁、为天下苍生而活的传统士大夫精神,深深融入了他的血脉之中。无论是读书还是入仕,漫漫人生路上,他内心始终有着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信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说是李端棻内心信仰的真实写照。顾久认为,对李端棻而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放在心上的信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乃至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这份担当精神,就是李端棻心中的“道”。
顾久谈到了李端棻在“百日维新”时的作为。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中国非改革不能生存,非改革不能强大”,是那个时代所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共同认识。“一般来说,下层知识分子或者在野的知识分子,是站在一个不包含自己利益的立场上来谈改革。
我们为何要重提李端棻?顾久由李端棻而反思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我们迅速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在某种层面上成为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我们还能否找回那失却了的信仰?”当我们从李端棻身上体会到感动、敬重等等美好的情愫时,也许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获得答案,或者是获得追寻答案的力量。
不只是李端棻,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心中有信仰的人们,都是坚持信念、勇于担当、执着追求的完整的人。而如何把他们心中的这些东西传递下去,就是重提李端棻的意义。
顾久认为,李端棻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们,以及中华民族永世的有信仰有追求的人,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为“民族的脊梁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表,他们身上的信念足以支撑整个民族。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参照,让我们得以睁大眼睛重新认识我们身处的世界。
顾久充满感情地说,重提李端棻,并不是要把他塑造为神坛上一个僵化的偶像,“而是希望今天的人们看到这样一种精神理念,感受李端棻的精神境界和他的见识、他的人格。把他视作我们身边的一位长者、一位朋友,把他的信仰内化为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人格力量,是我们重提李端棻的意义。”
对李端棻的研究,也在努力还原一个生动的他。“真实的李端棻必定不是一个完人,他的动摇、他的痛苦、他所受的激励、他所面临的争议、他最后的坚持,都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找回他的这些人生细节,才能让李端棻的形象更加丰满。”顾久说,
“说出李端棻的故事,展现他的内心,寻找他的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李端棻才是活生生的。他的生命在我们心中延续着,他还拥有让人感动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李端棻。”
李端棻与梁启超:一脉相承的救国之路 (上)的纪实小说故事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变化无穷,贵州人李端棻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牢记使命 创办学校 大办教育精彩不断,让人感叹!
在《教育兴国:从旧学到新学的百年征途》
梁启超与蔡锷:一脉相承的救国之路 (下) 的纪实小说故事中,贵州女婿梁启超牢记他的老师及战友李端棻和他岳父李朝仪的教导,与他的弟子蔡锷将军、朱德元帅等发动了举世瞩目,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小说中的一个个故事起伏不断,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前不久,由李运娥 秦仁智编著的30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教育兴国 从旧学到新学的百年征途》(上)(下)集全套 在《线装书局》出版发行的纪实文学。在书里拉开了教育兴 国家兴,教育强 国家强的大幕!
真是:
最美人间四月天 线装书局出新篇
百年征途强国路 先贤智慧书中然
教育兴国废旧学 一脉相承代代传
破旧立新红旗展 端棻文化后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