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结情缘 难忘师徒情
—— 记一段难以忘怀的师徒情谊
二师七团 高维岗
五一长假,全国各地景区游客爆满,同样我们这些小地方的县城内也较平时人多了不少。也就在长假第一天,我们柳林县原铁道兵七团居住城区的十几名老战友们也相约在故湘厨酒店,进行每月一次的战友小型聚会活动。

大型战友聚会也曾举办了多次,但较小范围的战友相聚,我们柳林战友已延续多年且频繁聚会,基本上达到每月相约相聚一次。聚会不拘形式,菜肴不求高档,更不苛求名烟名酒,旨在常与战友欢聚一堂,共叙这份战友情怀,共同回忆军旅生涯,以此保持这份战友情谊一直延续下去!
战友相聚,分外热情,之间少不了推杯换盏,虽不胜酒力,但盛情难却,难免小酌几杯,不觉微醉,待回家后,偶感头晕,倒头便睡,一霎时鼾声如雷,进入了白日梦乡。后又被手机铃声惊醒,睡眼惺忪地打开手机,来电显示---安徽战友桂成林。急忙起床与桂老战友通话,方知他乘五一假期,专程跑到其老乡战友王贤山家中,代我向我的恩师王贤山战友问好,然后利用微信视频连线,让我的恩师与我视频通话,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他那熟悉的脸。
恩师祖籍安徽霍邱县,71年入伍到原铁道兵二师七团汽车二连服役。说到恩师,我可是记忆犹新呢!当年他那高高的个子,白白嫩嫩的脸庞,看上去很是阳光帅气。那不胖不瘦的身材,显得干净利落,那宽宽的额头,既有南方人的精明睿智,又有北方人的诚实忠厚(安徽省属南北方长江分界线),当年在部队能够称得上是连里数一数二的“男神”啊!
初次接触,就被他那干练豁达的气质所感染。他那性格,那技术,都是杠杠的,真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战友。当年能和他一起并肩作战(我被分配为他的助手),确实是我的荣幸。他那种既精明又忠厚的性格,还有对工作的认真态度,都让我难以忘怀。他不仅在班上事事处处彰显老兵榜样作用,而且与新老战友之间也是相处得比较融洽,全然不以老师傅自居。所以说,当年在他身上,不仅学到了扎实的汽车驾驶技术,而且他的那种特有的工作作风与道德品质一直影响和教育着我,致使我在后来的一生中,自然而然的就传承了他的一些思想与作风,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在部队是不存在那种传统形式的拜师学艺的礼仪说教,可我们师徒相遇一场,也算是前世修来的缘分。现在虽然分别几十年,但当年跟他一起并肩战斗在襄渝铁路建设的那段日子,现在都还历历在目,特别值得我怀念的是,当年我们日夜驾驶车辆奔驰在那秦巴山中的崎岖道路上,是他不厌其烦的手把手的授教于我如何掌握在泥泞道路的驾驶技巧以及让我懂得文明行车与安全行车之间互相关联之道理。可以这样说,恩师当年在部队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的一生,至今我对他仍怀有感恩之情。说真的,师徒情谊始终难以忘怀,确实很怀念我们在一起的那段时光,也怀念那些一起奋斗过的战友们。虽然我们各自忙碌,但心里那份情谊一直都在。尽管很难相见,可每次提起,我心里总是念念不忘和对他充满了感激。为此,在一次参加他乡的战友聚会期间,绕道安徽,专程看望了恩师王贤山战友。
分别几十年,再次相见,显得格外激动,然激动之余倍感惆怅。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恩师那白皙的脸庞上已留下了沧桑的痕迹,那宽宽的额头上也雕刻上了艰辛的皱纹。朴素的穿着与打扮,一看便知恩师的生活过得并不是那么顺意,估计回乡创业历经了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现如今在恩师的身上已无以寻找到当年部队时的那种豪情与自信。经了解,方知其家乡就业环境不太理想,加之恩师家居农村,故一直没有固定职业。好在部队掌握了汽车驾驶技术,只好重操旧业,受雇于他人跑运输赚钱养家。生活虽不达小康,却也基本保障自给。经过多年艰苦打拼,家乡附近小镇自购一间农家小院,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攀谈片刻,获悉恩师幸遇一贤惠善良的好妻子。嫂子不仅对恩师做到无微不至,任劳任怨,而且诚实肯干,勤俭持家,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序,标准的中国式贤妻良母型。恩师夫妇育有一双儿女,懂事孝顺,现已孙子外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恩师的一生,虽然经历了些波折,但好在有个幸福的家庭,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现在恩师年事已高,一生艰苦劳累,难免身体略患慢性之疾,故再不外出打工,如今是闲置身外事,休闲在家中。在此,我衷心祝愿且希望我的恩师王贤山战友及嫂子的身体能健健康康的,好好享受晚年生活。与此同时,向远在安徽的汽车连战友桂成林、陈国富、朱维强、王家富以及汽车连的其他战友们问声好!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二〇二五年五月二日
槛外人 2025-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