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路
红柳赏析:《我的诗路》以真挚笔触回顾了作者与诗歌相伴的成长历程。从母亲吟诵的唐诗启蒙,到课本中古诗词打开眼界,再到青春时期以诗抒怀,文字始终是照亮生活的光。作者在散文、小说创作积累后转向现代诗,又回归古典诗词钻研,展现出对文学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文中既有发表作品的喜悦,也有探索诗体的思考,文章逻辑清晰,结构分明,没有华丽修辞,却用质朴的语言道出文学如何滋养生命——那些深夜伏案的孤寂、获奖的鼓舞、跨文体的尝试,都是诗路上踏实的脚印。这就是对文学的纯粹热爱!对文学最深沉的思考!
诗路潜行
文/黄俊文(湖南)
我从教已有三十五年了,站讲台的时间却只有二十五年。
记得初上讲台时,我不过二十出头,比起农村学生大不过七、八岁。由于个头矮小,面皮白净,混在学生中间,不容易被认出。那时教的是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几首古诗,我便按着教参上的分析,一字一句地讲给孩子们听。什么"情景交融",什么"托物言志",都是些现成的套话,我背得滚瓜烂熟,学生们也记得分毫不差。有一次,校长听我的课,我一紧张,两个课时的内容竟然被我30分钟讲完了。校长拍着我的肩膀,似笑非笑地说:“鬼仔呀,莫误人子弟呢!”害得我一整夜都睡不着。那时,考试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死记硬背的题目得分最高,我的教学也成绩不错,我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后来我调到了城区中学。城里的学生比农村孩子难应付些,他们不再满足于背诵标准答案,总要问些"为什么",时不时的弄出个“幺蛾子”。有一回讲杜甫的《春望》,说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一个戴眼镜的大个子男生突然举手:"老师,花怎么会溅泪呢?这不科学吧?"全班哄笑。我一时语塞,只好搬出"拟人手法"来搪塞。那男生似乎不满意,不肯罢休,又追问:"诗人为什么非要这样写?直接说'我哭了'不更明白吗?"我竟答不上来,只好说:"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这话说得连我自己都觉得空洞至极。
放学后,我独自留在办公室,查找资料。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么便捷。我好不容易找同事借到一本《杜诗详注》。注释上说,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被困长安,目睹国破家亡的惨状。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合上书,望向窗外。时值初春,校园里的花开了,粉白的花瓣在风中飘落,有一片粘在了窗户玻璃上,很像一滴凝固的眼泪。
第二天,我没有按教案讲修辞手法,而是给学生讲了安史之乱,讲了杜甫的漂泊人生,讲了一个诗人如何在乱世中保持赤子之心。教室里出奇地安静,连那个爱提问的眼镜男生也托着腮帮子听得入神。快下课时,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战乱中的长安城,满目疮痍,忽然看见路边一株野花在风中摇曳……再读"感时花溅泪"时,许多学生竟红了眼眶。
从此,我教学的方式变了。我不再满足于解析技巧,而是带着学生们走进诗人的生命。讲李白,我们就聊他的狂放与孤独;讲陶渊明,我们就感受他对田园的眷恋;讲李清照,我们就体会她晚年的凄凉。诗歌不再是考试的工具,而成了心灵的桥梁。也许是爱和课堂与写作联系起来,尤其爱和写诗联系起来的缘故,我的课堂没有学生睡觉。年轻教师喜欢和我交流。有些学生开始主动借阅《唐诗》《宋词》,有个女生甚至每周都要写点东西给我批改。相比她的文章,她的诗很显得稚嫩,但字里行间透着真诚,我很珍惜。
我喜欢写现代诗由来已久。从小就泡在图书馆,满脑子是诗词歌赋。有空就写点豆腐块。后来,我被几个平台聘为网络编辑和评审。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文学爱好者,其中,不乏优秀的写手,甚至可以称得上大咖。我受益匪浅,写作激情被激发出来,经常在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我在诗中记录下春日花开,夏日蝉鸣,秋日落叶,冬日白雪;我在诗中倾诉对友情的珍视,对亲情的憧憬,对生活的热爱。诗歌,让我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能够在文字的世界里尽情地释放。后来,我走上了管理岗位,和课堂、学生接触的时间自然少了。调离的时候,我没有告诉学生实情。最后一节课,我选择讲苏轼的《定风波》,讲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我有些哽咽。下课后,几个细心的学生围过来问:"老师,您怎么了?"我笑着说没事,只是被苏轼感动了。我真的很留念讲台,留念孩子们。
一次,某教师因病请假,我代语文课。走上讲台,我似乎又找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感觉。不知怎么,我这个人对讲台比较有感觉。刷刷刷,话匣子一拉开,很难停得住。我知道自己离不开讲台,离不开那些与文学,与诗歌相伴的日子。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到学校听课评课。看到教师从头讲到尾,而不顾学生感受,我会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耐心地和他们交流、探讨。
如今,我正在尝试研究魏了翁诗词。那天,我到学校去讲中华传统文化,讲魏了翁文化。课后,一个老师把我编写的《魏了翁诗词赏析》摆在面前,坚定地说:无论怎么难,我都会坚持,希望和您一样,成为带领孩子们走上诗路的老师。"我的泪打湿了眼眶。我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回到家里,我写道:"我希望/是一座桥/让孩子从文学的此岸/抵达心灵的彼岸/岁月染白了我的鬓角/而你,和诗行一样/永远年轻"我忽然觉得三十五年来的每一天都有了意义。那些疲惫和辛劳,那些抱怨和哀叹,此刻都化作了温暖的诗行。
诗是什么?我曾经以为,就是把漂亮的句子排列整齐。现在我知道了,诗是生命的震颤,是心灵的共鸣,是黑暗中不灭的微光。而诗路,就是带着一颗赤诚的心,把这种震颤、共鸣和微光,传递给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灵魂。
现在,我依然行走在诗路上,没有尽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诗歌记录人生,点亮心灵。
山茶花开短评:本文围绕作者教学生涯展开,质朴感人。从初讲古诗照教参,到因学生疑问深入钻研,教学方式转变自然且深刻。将个人写作经历融入其中,丰富了内容。文末对诗和诗路的感悟,从自身体验上升到教育层面,升华主题。字里行间尽显对讲台的眷恋、对诗歌教育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教育者在诗路上传递温暖与力量,引发对教育初心的思考 。
诗路难
文/唯楚有才 (湖南)
诗路难,难在无形。
是蜀道?是寒山石径?在稻香村里?在玉门关外?
被邀进《潇湘诗苑》投稿群后,懵里懵懂,写了一首七言,忽略平仄,犯了合掌,幸得周丹主席修改,选到《潇湘诗苑》网络刊里,引我上了诗路。一路上,周丹主席,梁子老师等诗友不断给予鼓励,可我还是不知诗路何形。
诗路难,难在无止境。
跃上葱茏四百旋,会当凌绝顶,八千里路云和月,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华文化五千年诗路,代代走,走到哪一代是尽头?诗路绝无尽头,有的人走了一段就下路了。
看到一幅春耕图,有感,便写了首《春耕恋》,沒标题,没告诉他是诗画配,发给周丹主席,沒料到周丹老师会在百忙中给了逐字逐句的剖析。看了剖析,我意识到,我不是这块料,犹豫了,不想再写了。这条路,我还能走几步?要坚持走到自己人生的终点,难。
诗路难,难在妙悟。
惟妙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然而传到当代,立意要创新:寄无言之意于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造句要创新:借鉴前人语,重塑出新意,化用俗语,点石成金。(见《中华诗词》2025第4期《立意和造句的创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要有妙悟,多难。
陈树照老师讲座中指出:人性的东西,感悟的东西,这些走进人内心的东西,才有生命力。也算是对妙悟的一种理解吧。梁子老师也曾告诉我:写牛的诗太多了,关键是写出新意。我写了听陈述照老师讲座有感,周丹主席给予整理,单独发到《潇湘诗苑》微信群里,鼓励我知难而进。然后,妙悟要有丰富的阅历,要有切实的生活体验,这些我都缺乏,从而,我一直无从妙悟。
诗路难,诗路难。
山茶花开短评:这篇《诗路难》情真意切。作者以自身写诗历程为线,倾诉诗路坎坷。从投稿犯错到获师友帮助,又因难以妙悟而迷茫,真实展现写诗困境。“难在无形”“难在无止境”“难在妙悟”层层深入,道出诗路挑战。虽觉艰难,师友鼓励又给其力量。文字质朴,却深刻反映众多写诗者心声,引发共鸣,让人看到其在诗路上下求索的执着身影 。
诗路
文/杨蒙(四川)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而真善美所对应的是我们人类的三大类高级情感,分别即是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求真,体现的是理智感;向善,体现的是道德感,而最后的美,自然就离不开美感。
克尔凯尔把精神境界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审美境界排在最初,可见审美境界是人们最基础的境界,而美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一个审美好的人不会做出荒唐事,因为美是综合的体现,是整体呈现的美感。美,是有部分与整体关系上有序统一的一种和谐。
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我认为诗歌最不可缺乏的就是一种和谐的美妙滋味。这便是我写诗歌算是入门以后的一种写诗思路,是即将伴随我一生诗路的灵感来源。来自生活的美感,便是我写诗主要的灵感。这样以美感作为灵感,才能让我写诗时,做到诗歌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美感便是源于客观事物而带有主观的一种存在,这取决于美感是与现实生活保持适当距离,又脱离实用性的一种心灵感应。诗歌固然也没有实用性,无关温饱,也不同于欲望享受的快感,但是给人们带来的却是一种心灵上的愉悦。
一场缺乏美感的人生是不圆满的,而一个不会写诗,甚至连诗都不会欣赏的人,便是缺乏了美的感受能力。美无处不在的,随时可以愉悦我们。所以我们的生活本可以都是美的,生活可以是——很小一景,却美成一幅画、可以莺啼鸟啭都成悦耳、更可以诗意无处不在。
我学过有一点美术,那是我初步认识的美,后来我又将美术里学到的运用到写作上。从此也爱上了诗与散文。
我所认为的一个人不断写诗与赏诗的过程,就是一生不断探索美的历程。因此,伴随诗歌的一路人生,才算做美满。
山茶花开短评:这篇作品见解独到。作者从美学大家观点切入,阐述美与人生境界的关系,进而提出诗歌需和谐美妙滋味,以生活美感为灵感能让诗源于且高于生活。文中强调美对人生的重要性,指出写诗赏诗是探索美的历程,将美术知识融入写作的经历分享也增添了说服力,整体逻辑连贯,展现出对诗路与美的深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