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诗人本应是怀揣着诗意与梦想,用文字勾勒美好、抒发情怀的群体。然而,近日余秀华与邬霞的对骂事件,却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破了文学界表面的平静,在网络上掀起了惊涛骇浪,引得无数网民愤怒与热议 ,这背后的缘由与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骂战缘起:看似偶然,实则暗藏矛盾
事情的起因是余秀华在邬霞公众号的一则留言。邬霞发文谈论自费出书相关内容,余秀华看到后,或许是出于直率的性格,或许是一时兴起,在评论区直言邬霞的才气不够,她认为邬霞的《吊带裙》太差,还指出邬霞天天在文章里发各种自拍,有以色示人的嫌疑 ,甚至用上了“该死”这样较为激烈的词汇。对于任何一位创作者而言,自己的作品被如此评价,还遭到对个人形象方面的指责,都是难以接受的,邬霞当即回怼余秀华,一场骂战就此拉开帷幕。
但这看似偶然的冲突,实则暗藏已久的矛盾。在此之前,邬霞在自己的多篇文章中多次提及余秀华的私事,虽然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言语间缺乏对余秀华的尊重,甚至带有贬低和讽刺意味,这些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早已引起余秀华的不满,成为了此次骂战的导火索。
骂战升级:言语交锋,尊严与阶层的碰撞
随着骂战的升级,双方的言语愈发激烈,逐渐从对作品的争议演变成人身攻击和尊严与阶层的碰撞。余秀华嘲讽邬霞“晒照以色示人”,这本是对邬霞行为的一种批判,但言辞过于尖锐,深深刺痛了邬霞的尊严。而邬霞则反讥余秀华“刚脱泥裤子就踩穿泥裤子”,将矛盾上升到阶层层面,指责余秀华忘记自己出身,成名后就开始欺压草根作者。
余秀华在文中辩称“以色示人”是批评邬霞写的东西内容空洞,靠晒照博眼球;还说自己确实飘,因为自己瘦所以飘得起来,并嘲讽对方一身肥膘飘不起来。更令人咋舌的是,她将诅咒邬霞女儿的行为轻描淡写为“骂人不骂祖宗儿女骂什么”,这一言论严重突破了道德底线,引发众多网友对她的指责。邬霞则指责余秀华专挑草根女作者欺负,列举其过往攻击多名女性写手的案例,痛斥其行为。
支持邬霞者痛骂余秀华心理扭曲,仗着残疾特权撒泼;力挺余秀华者则认为她话糙理不糙,直言邬霞雷同自拍像微商。双方粉丝各执一词,在评论区展开激烈争论,使得这场骂战愈演愈烈,从单纯的个人矛盾变成了一场网络群体的对抗。
深度剖析:流量诱惑与文学困境下的迷失
这场骂战背后,是流量诱惑与文学困境交织下二人的迷失。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成为了一种极具价值的资源。余秀华以“酒后直言”为盾牌,将诅咒包装成“真性情”,在文章中宣称“请大家多多打赏,不然我的热度白蹭了”,她或许意识到骂战能带来流量,从而忽视了自己作为诗人应有的言行举止。邬霞则以受害者姿态收割流量,在《请余秀华女士公开道歉》一文中嵌入打赏链接,公众号粉丝暴涨3万 ,这场“文学维权”悄然异化为流量收割的闹剧。
从文学创作角度看,如今文学市场竞争激烈,出版困难,普通作者难以获得关注。邬霞14岁辍学踏入流水线,纪录片和访谈让她的诗人身份短暂闪光,也让她渴望靠文字改变命运。在这种困境下,她可能会采取一些吸引眼球的方式,比如多发自拍,这也成为余秀华攻击她的把柄。而余秀华成名后,面对众多后来者,或许也有维护自己文坛地位的心理,才会对邬霞的作品和行为如此严苛地批判。
平息愤怒:回归理性,尊重文学与彼此
面对这场骂战引发的网民愤怒,平息之法在于双方回归理性,尊重文学与彼此。余秀华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言论已经对邬霞造成了伤害,尤其是诅咒他人女儿的行为,严重违背公序良俗,她需要真诚地反思和道歉。同时,在今后的言论中,要注意言辞和态度,不能以“真性情”为借口随意攻击他人。邬霞也应反思自己之前对余秀华私事的不当议论,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而不是陷入骂战之中。
对于广大网民而言,我们应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指责或支持某一方。这两位女诗人都有自己的才华和闪光点,余秀华的诗歌是向内的匕首,剖开个体生命的血肉;邬霞的吟唱是向外的探照灯,照亮群体命运的深渊。我们要关注她们的作品本身,而非这场骂战的喧嚣。
这场骂战为文学界敲响了警钟,在追求流量和关注的时代,文学尊严不容亵渎,诗人更应保持初心,用文字传递美好与力量,而非陷入无谓的纷争。希望余秀华与邬霞能早日平息这场风波,回归到诗歌创作的正轨,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