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体面(2024年5月6日于南京)
前几天,我回了一趟浙江老家,参加一个朋友孩子的婚礼。老家的风景依旧,绿水青山间夹杂着熟悉的乡音与炊烟,然而让我震惊的,却是婚礼现场的奢华——五彩斑斓的LED灯,满场堆叠的进口鲜花,价值不菲的酒席,鲍鱼、鱼翅、帝王蟹,样样齐全,俨然一场小型“皇室盛宴”。
可讽刺的是,举办这场婚礼的家庭,一年的人均收入不过一万元出头。家里几个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或在高温下修路,或在流水线上熬夜赶工。干了十年,攒了点积蓄,全砸在了这三天的婚宴上,干干净净,一笔不剩。
这不是个例。近年来回老家,几乎每一场婚礼、丧礼都变成了“秀场”。新娘的嫁妆车队排成长龙,婚车动辄奔驰、宝马;新郎的“聘礼”轻则十几万,重则几十万加一套城里房。讽刺的是,这些房子根本不会住,只是象征着“有面子”。
我曾问一位亲戚:“你们生活都这么紧张了,为什么还要办这么大?”他苦笑着说:“别人家都这么办,咱家不办,就让人瞧不起了。”是的,在一个“面子”大于一切的社会里,不体面就等于“没出息”。
这种体面,是虚假的。
它不是生活里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尊严和从容,而是一种“硬撑”出来的虚荣。它吞噬了人的真诚,扭曲了人的判断力,把人拖进无休止的比较与攀比之中。
这种现象,并不只在农村。
我还记得几年前,我们准备移民到美国时,孩子语言能力还跟不上,就给他报了一个贵族英语幼儿班。班上很多孩子的家长并不是富人,甚至是普通工薪阶层。一位工地包工头的孩子也在班里上学,他告诉我,全家连爷爷奶奶的退休金都投进去了,就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很难评判他们的选择是否“错误”,毕竟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更好。但让我痛心的是,这种“体面”,更多是为了别人看的——朋友圈的照片、亲戚的议论、邻里的比较,而非发自内心的教育理念。
如今,我生活在加州的尔湾,一个华人聚集较多的城市。这里房租昂贵,物价高企,我认识的不少朋友,住的是合租公寓,白天在办公室上班,晚上去送外卖、跑Uber,辛苦一年,也存不下几千块钱。但他们宁愿如此艰难,也不愿“灰溜溜地回国”,因为回去之后,面对的将是无尽的质问与羞辱——“怎么没混出个人样?”、“不是说美国遍地是金子么?”
于是,他们把最光鲜亮丽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而现实的辛苦、孤独、窘迫,从不示人。
这种生活,本质上是为“面子”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而活。
在餐桌上,这种“面子文化”也无处不在。有一段时间,我频繁与朋友聚餐。有些人,开口必点茅台,不喝便嫌没档次;进餐厅非五星不去,仿佛只有满桌珍馐,才显得这顿饭有意义。那天我提议去吃家附近的一家兰州拉面,朋友一愣:“这种地方你也吃啊?”我笑了笑说:“我更喜欢和朋友吃一碗热腾腾的面,比你在大酒店里装腔作势舒服多了。”
我说的是实话。真正的朋友,不在乎你请他吃什么,而在于你是否发自内心地对他好。真正的生活,不在于外在的张扬,而在于内在的宁静和踏实。
可如今,太多人已经忘了什么是真正的体面。
他们把体面等同于钱,等同于排场,等同于别人的羡慕。
于是,一场婚礼成了表演;一张饭局成了斗法;一个朋友圈成了精修的人设。看似光鲜,实则空洞;看似荣耀,实则焦虑。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社会结构的不平衡、文化教育的扭曲、心理安全感的匮乏。
在一个阶层固化日益严重的社会里,普通人很难通过正当的努力实现阶层跃升。而“体面”,成了他们对抗无力感的武器。明知自己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上层人”,但至少在某个时刻,可以靠一场盛大的婚礼、一顿奢侈的饭局,暂时过把“有钱人”的瘾。
虚假的体面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真实的尊严太难获得。
教育的公平远未实现,医疗的资源分布不均,普通人的奋斗路径被不断压缩,于是只能在“表面文章”上找补心理平衡。就像贫困孩子在城里上学时,要穿最潮的衣服,以此掩盖心中的自卑。人性如此,虽不值得鼓励,却能理解。
可理解,并不代表应该继续。
我们该问问自己:真正的体面,到底是什么?
对我来说,真正的体面,是你生病时不必硬扛,而是可以坦然看医生;是你孩子读书时,不靠攀比,而靠内心的热爱;是你和朋友相聚时,不拼酒拼车,而是彼此真诚问候;是你可以坦然地说:“我没那么多钱,但我过得挺好。”
真正的体面,是诚实、是尊重、是自由,是一种内心的秩序,而不是外在的包装。
希望我们能慢慢从虚假的体面中清醒过来,不再把所有的辛苦、所有的攒钱,都用来取悦别人的目光。而是开始为自己而活,为爱而活,为孩子的未来、为心中的安宁去活。
到那一天,我们才会真正拥有,朴素而真实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