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五一
在我的记忆深处,五一村随处可见的乌桕树宛如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记载着岁月的故事与古老的智慧。
于搬迁之前,我们五一村的沟沟岔岔里,乌桕树随处可见。它们或挺立在田埂旁,或簇拥在沟溪边,像是大自然派来守护村庄的使者。小时候,常听爷辈们讲述,老祖宗在明代洪武年间迁徙到这里时,就随身带着乌桕树的种子。从那时起,这小小的种子便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历经数百年的风雨,繁衍成如今村里到处生长且到秋季叶子菲红的风景。
别小看这乌桕树,它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在古籍《天工开物》中,就有着关于它的记载。每年深秋叶子红的时节,便是乌桕树展现神奇的时刻。它的种子会成三瓣炸裂开,露出表面附着的丰富蜡质,而这蜡质,正是古人制作蜡烛的珍贵原料。
古代的夜晚,没有多少油灯明亮,古人的生活照明大多依赖蜡烛。乌桕树的种子——乌桕籽,便承担起了这一重要使命。制作乌桕蜡烛的过程,虽谈 不上复杂,却也饱含着古人的智慧与耐心。先将乌桕籽倒入锅中,添上清水,用大火煮开。随着水温升高,乌桕籽表面的蜡质逐渐变软,这为后续的剥离工作做好了准备。当乌桕籽煮得差不多时,将它们捞出来,放在细筛子上。此时,一双双勤劳的手开始轻轻揉搓,把乌桕籽表面的蜡质一点点地揉搓出来。那细腻的蜡质,仿佛带着大自然的温度,在指尖滑动。
揉搓出的蜡质被放入锅中加热熬煮。火焰舔舐着锅底,锅中的蜡质渐渐化为蜡油。待蜡油熬出,便将其倒出,用纱布仔细过滤掉杂质。随后,让蜡油静静地在碗中凝固。当蜡油凝固成块后,再次放入容器中加热至融化。这时,准备好一个竹筒,在竹筒的底端开一个小孔,把棉线穿过去并固定好位置。这棉线,将成为蜡烛燃烧的“生命之芯”。最后,将融化好的蜡油液体缓缓倒入竹筒中,让其静静地冷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蜡油在竹筒中逐渐定型。此时,轻轻劈开竹筒,一支精美的乌桕蜡烛便诞生了。它散发着淡淡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生活的质朴。
乌桕树,虽不是什么名贵的好木材,但它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古时代,古人善于探究身边的自然产物,将其加以利用,变废为宝,创造出满足生活需求的物品。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巧妙运用,实在令人钦佩。

然而,如今很多年轻人对乌桕树在古时的这些用途知之甚少。时代的飞速发展,让现代生活充斥着各种高科技产品,那些古老的技艺与传统逐渐被遗忘在岁月的角落里。但在我心中,五一村的那些乌桕树,以及围绕它展开的那些故事,是村庄历史的见证,是祖先智慧的传承。它们如同深埋在心底的宝藏,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难以忘怀。
(2025年5月4日写于安康高新区富家河西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