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艺圃偶遇记
先后到过苏州好几次,也逛过几座苏州园林,诸如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等等。不过对于艺圃,别说没逛过,就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不成想,这次苏州之行却与艺圃撞了个满怀,这大概就是所谓缘分吧。向来喜欢旅行途中的这种不期而遇,喜欢这种意想不到的惊喜;旅途中也往往期待着这种巧遇;这也是我多年来习惯于独行而非跟团走的原因之一。
本来是计划去泰伯庙的。高德导航提示,从下榻的南园宾馆出发,步行导航530米到网师园西公交站,乘坐501路公交车(康复医院方向,9站,2元),到阊门横街站下车后,步行导航200米到达目的地泰伯庙。就在公交车即将到达阊门横街站的时候,不经意间向左侧窗外望了一眼:一条小巷口竖着一个指示牌,上面有艺圃二字并对着巷口画有行进箭头。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和向往,于是在逛完了泰伯庙之后,高高兴兴地走进了这条小巷并充满期待。
这是一条真正的民居小巷,一般的旅行是走不到这巷子里来的。巷子很窄,也就可容两个人并肩多一点。两侧的民房虽然也是白墙黛瓦,但绝没有园林建筑的高脊宽檐翘角,显得有点简陋。路面由现代青砖铺就,两侧由石条收边,倒也是十分平整干净。粗细不同的各种线缆布满了巷子的天空,跟蜘蛛网似的。路的两侧偶尔有摩托车、电动车停靠。巷子里很安静,几乎没有遇到什么人。走过一段之后,一个黑褐色木质空中阁楼出现在眼前,如廊桥般将小巷两侧的房子连接起来,阁楼上钉着蓝底白字的牌牌,上面写着“文衙弄”。在阁楼下穿过,没多远就到了艺圃。
艺圃进门是仅容两人并肩的小弄堂,两侧高高的白墙嵌着漂亮的花窗。走进的那一刻立马就被震撼到了。震撼感有二。一是墙根墙角生长着很多棵蔷薇,粗壮而古老的枝干正盛开着充满青春气息的花朵,丝丝缕缕、枝枝蔓蔓攀爬在白墙黛瓦上,是那么的丰富烂漫、绚丽多彩。二是本就狭窄的通道,被打卡拍照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打卡拍照的主体是大妈们。她们全都是盛装出席,手里拿着江南特有的丝质折扇或是团扇,不断变换着姿势和角度,一脸的得意和满足,由同行的伙伴手机拍摄;也有年轻女孩儿打卡拍照,她们则是汉服在身,画着淡淡的装,梳着高高的发髻,手里除了折扇团扇,还多了书画卷轴和花篮之类的小物件,并且是雇请专业摄影师或摄影团队为其拍照。另外,打卡的女孩儿一般都比较安静,完全没有大妈们随心所欲的喧哗和肆无忌惮的大笑。
努力挤过拥挤的人群,进入艺圃的深处。里面反倒清净得很,不多的游人都安安静静、悠闲自在地逛着、看着、欣赏着、拍照着。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艺圃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属苏州名园之一,世界文化遗产,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规模上看,艺圃属小型园林,占地仅5.7亩,与拙政(78亩)、沧浪(1.08公顷)等园子是比不得的。但是艺圃却同样打造出了容纳天地、俯仰乾坤的观感。住宅、花园、假山、石径、池塘、水榭、长廊、观亭、小桥等应有尽有,一样都不少。世纶堂、东莱草堂、走马楼、博雅堂、延光阁、乳鱼亭、响月廊、香草居,馎饦斋等,一座座精美的建筑,其名字的背后都藏着一种说法、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一缕情愫。比如世纶堂。明代礼规: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长丝纶”;而园子的第二位主人文震孟是文徵明的曾孙,二人先后在中书省任过职,所以“世纶”二字无声地诉说着文氏家族曾经的辉煌与赓续。比如东莱草堂,再比如馎饦斋,都源自艺圃的第三位主人姜埰。姜埰是山东莱阳人,他以“东莱”以及莱阳的一种面食小吃“馎饦”为园内建筑命名,无不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乳鱼亭。据介绍,这是整个园子中最古老的建筑,真真正正的明代原构。乳鱼亭为方形攒尖顶,亭高3.05米,边长3.32米。其木构部分奇特罕见,由8根柱子、12个斗拱构架;在转角斗拱之间置有45度角的月梁,天花板则以4个散斗承托;在斗拱、月梁、坊还有天花板上,都绘有造型精美的草龙图案,为别处少见。
在亭内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寻找历代园主人悠闲赏鱼的惬意,感受“池中香暗度、亭外风徐来”的意境,真的会有明净澄怀、尘事皆忘的感觉。虽然没有看到池中的小鱼,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致:一对新人在亭外一座小桥上拍婚纱照。现代与古典的对话,今人与古宅的互衬,竟如此和谐、美美与共,着实令人惊讶。
离开艺圃的时候,蔷薇盛开的弄堂里依旧被拥挤的打卡者们挤占着,估计是已经换了好几拨了。再次在她们中间迂回穿过,突然想起曾在网上看到的一篇谈当下旅游现象的文章,其中表述出这样一种意思:多数的人文景观也如同自然景观一样,已沦为拍照打卡之地,其景观背后所关联的历史、人物、人文思想、设计理念、建筑特点等等,都已经被如潮的打卡人淹没得无影无踪了。艺圃何尝不是如此呢!它的名气已经不是园林建筑本身,更不是它的三位主人。
其实,艺圃的名气真的是源自它的三位园主人的。第一位主人袁祖庚,第二位主人文震孟,第三主位人姜埰,他们个顶个的都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关于他们的故事网上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转述了。倒是三位主人的一个共同点引起我的思考。他们三个都是官场不得志,或被贬官,或被罢黜,有的还遭到杖责之辱(文震孟被杖责80,姜埰被杖责100),甚至差点丢了性命,于是才转而建园筑宅,栽花种草,修身养性。那么,这样一种官场生态之下的园林建设,寄托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情怀呢?官场与园林之间通过人(园主人)的连接,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当然,我也并没有想出个所以然,即便有点想法也不是本文所要记述的。
作者简介:吕家立,笔名下午茶。七旬老者,务过农,做过工,大学毕业进入机关,写了大半辈子公文。闲暇时喜欢写写工作以外的闲情、小事、凡人。早年偶有诗歌、散文见诸报端;著有散文游记《窗外的风景》、诗歌集《心灵的风景》。退休后作品常见于《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旗下《作家美文》《作家选文》等网络文学平台;相关作品曾4次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微刊作品联展》(第12、64、67、76期);曾入选《中国诗歌文学精品》最受读者喜爱作者名录(第2期)、人气作者名录(第7、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