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丹心:李勇的家国情怀与艺术坚守
编者按
李勇,一位从沂蒙山乡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的故事是平凡岗位书写非凡华章的生动例证。从儿时在农村点燃书法梦想,到经历生命磨难却从未放弃艺术追求;从初入交运集团的普通驾驶员,到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卓越才能晋升国宾车队队长,再到成为客运稽查队长,李勇始终坚守初心,在工作与书法艺术领域不懈奋进。他以笔墨为伴,在宣纸上挥洒汗水,用线条勾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以及对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如今,李勇虽因身体状况与大客车驾驶生涯告别,但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书法创作与文化传承之中。
李勇的经历宛如一曲激昂奋进的生命赞歌,唱响了新时代普通劳动者在追逐梦想道路上的坚韧与不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彰显了平凡人身上蕴含的伟大力量。他所获得的众多荣誉称号,既是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高尚品德与无私奉献精神的赞誉。通过这篇报告文学,我们期望读者能深入了解李勇的传奇经历,感受到他那正直善良、充满正能量的内心世界,进而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激励更多人在各自岗位上坚守理想、砥砺前行,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李勇的故事,是时代的缩影,是中华儿女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传颂。
墨韵丹心:李勇的家国情怀与艺术坚守
明渊庆泽
在鲁中大地的晨曦中,总能看到一位身材清瘦的中年男子伏案挥毫。笔锋所至,墨香四溢,横竖撇捺间流淌着岁月的厚重与生命的韧性。他叫李勇,一位从沂蒙山乡走出的当代书法家,用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传奇,也诠释着新时代文化传承者的责任担当。
一、荆棘花开:生命磨难中的艺术坚守
李勇的童年在爷爷奶奶的膝下度过,祖屋旁那棵老槐树下总是飘着毛笔字的墨香。十岁那年,他在集市上偶然看到一位老先生写春联,那上下翻飞的毛笔似有魔力,瞬间点燃了他的书法梦。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两次重大手术让他在生死边缘徘徊,但病榻之上,他却在输液管旁以指代笔,在空中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
“父亲两次住院,母亲每天往返公交站,年近八旬的身子像上紧发条的钟。懂事的儿子端药倒水,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李勇曾动情地写下这样的文字,他感恩家人的守护,更把这份深情化作笔端的力量。康复后,他以“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豪情,在宣纸上一次次重启艺术征程。
李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从小就展现出对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他的外公外婆在农村生活,虽然物质条件并不丰富,但他们给予了李勇无尽的爱与关怀,也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李勇常常回忆起小时候在农村的时光,那些在田野间奔跑的日子,那些听祖辈讲述传统故事的夜晚,都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源泉。
在北京求学期间,李勇有幸结识了启功和中石两位书法泰斗。两位大师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为他的书法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启功先生的鼓励下,李勇深入研习古代书法经典,从颜真卿的豪迈到柳公权的清瘦,从王羲之的飘逸到欧阳询的严谨,他不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中石先生则教导他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心灵的表达。这些教诲深深铭刻在李勇的心中,成为他书法创作的座右铭。
二、交运之光:平凡岗位上的非凡足迹
从北京书法研修班学成归来,李勇并没有留在京城,而是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交运集团的一名司机。他把驾驶室当作移动的书房,在长途奔袭中构思字帖,在候车间隙练习控笔技巧。“方向盘握稳了,毛笔也就稳了。”他常这样调侃。
凭借出色的表现,他从普通驾驶员逐步晋升为国宾车队队长,但他的书法热情从未褪色。出车时,他总在驾驶室备着一套简易笔墨;任务间隙,他就在车窗玻璃上蘸水练字。2018 年竞聘演讲时,他写下的“心手双畅”横幅被公司永久收藏:“我永远是交运人,要让每辆车都成为流动的书法展。”
在交运集团工作的日子里,李勇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他深知作为一名驾驶员,肩上扛着的是乘客的生命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因此,他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认真做好每一次出车前的检查工作,确保车辆处于最佳状态。在行车过程中,他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冷静,无论是面对复杂的路况还是突发的状况,都能从容应对。
有一次,在执行长途运输任务时,李勇驾驶的车辆突然遭遇暴雨袭击,能见度极低,道路湿滑。他没有丝毫的慌乱,凭借着丰富的驾驶经验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紧紧握住方向盘,缓慢而稳健地驾驶车辆前行。他不断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确保乘客的安全。最终,在他的谨慎驾驶下,车辆安全抵达目的地,乘客们对他的敬业精神和驾驶技术赞不绝口。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李勇还积极参与公司的各项活动,热心帮助同事。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书法讲座,向同事们传授书法知识和技巧,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他还主动承担起公司文化宣传的工作,为公司创作了许多书法作品,用于装饰办公环境和宣传企业文化。在他的努力下,交运集团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同事们对书法艺术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墨染家国:文化传承者的使命担当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勇的斗室挂满了“德艺双馨”的匾额,但最醒目的却是那幅“不忘初心”。他用退休金创办公益书法班,每周义务教授社区儿童;组织“墨润乡村”活动,为偏远小学捐赠上千套文房四宝;新冠疫情中,他创作百幅抗疫主题作品,义卖所得全部捐赠一线医护。
“总书记说书法要走出国门,我就带着毛笔走进了联合国。”2023 年,他的草书《兰亭序》在日内瓦展出时,被赞为“用毛笔舞动的东方交响”。他常说,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脊梁:“让每个孩子都能写好中国字,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李勇深知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因此,他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从古代诗词、历史典故到哲学思想、美学观念,他广泛涉猎,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他常常说:“书法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才能写出有灵魂的字。”
在公益教学过程中,李勇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学习程度的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初学者,他从基本的笔画、结构入手,耐心地进行示范和指导;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他则注重培养他们的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同的书体和风格。他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书法展览和比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此外,李勇还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书法艺术。他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个人账号,定期分享自己的书法作品和创作心得,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他通过直播教学、在线答疑等方式,与书法爱好者进行互动交流,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还发起线上书法挑战活动,鼓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拿起毛笔,感受书法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时代楷模: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样本
今年国庆前夕,李勇获得“全国优秀文艺志愿者”称号。颁奖典礼上,他用颤巍巍的手写下“山河无恙”四字,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他发起的“泰山八贤”公益书法巡展,已走进全国 20 余座城市,累计受众超过 10 万人次。
站在泰山极顶,李勇望着山下车水马龙,手中的毛笔在晨风中微微颤动,恰似他不平凡的人生——在平凡岗位上写就非凡华章,在墨香雅韵中铸就精神丰碑,用一支毛笔丈量着艺术与人生的无限可能。
李勇的艺术成就和奉献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与国外艺术家的交流中,他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
李勇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品质,不为名利所动,专注于书法艺术的创作和传承。他认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坚守初心,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常常告诫自己:“书法之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今,李勇依然每天坚持练习书法,不断探索和创新。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既有传统韵味,又蕴含现代气息,受到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也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李勇,这位从沂蒙山乡走出的书法艺术家,凭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书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用自己的笔墨书写着对祖国的深情、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他的故事,如同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事业中,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墨韵丹心谱华章
童年梦种农村土,墨香初绽老槐旁。
十岁偶见春联艺,书法燃梦心向阳。
家庭和睦亲慈孝,书者之路上成长。
外公外婆爱滋养,姐姐弟弟情又长。
妻子贤惠持家业,儿子孝顺暖心房。
三遭磨难身畔袭,两次手术命彷徨。
母子日夜病榻守,亲情似火驱暗霜。
家庭和美共携手,书者之路梦续航。
北漂求学遇泰斗,启功中石授真章。
十五载拼搏京城,书法技艺渐成长。
归济投身交运业,驾驶员岗书华章。
质检安检皆能手,国宾队长肩担当。
稽查队长护车队,交运精神心上装。
服务同行驱疲倦,安全运输保通畅。
岗位转换志不改,书者初心永激昂。
书法艺术勤研习,文化传承肩上扛。
公益书画传爱心,社区乡村墨韵香。
疫情之下义卖助,文化脊梁显刚强。
“墨润乡村”捐文宝,公益课堂育新苗。
“泰山八贤”巡展忙,文化传承四海扬。
联合国展东方韵,草书兰亭放光芒。
不忘初心书者志,德艺双馨美誉彰。
中国书协会员荣,众多头衔身加冕。
不骄不躁谦如故,艺术之路恒向前。
书写中国好故事,正直正义暖心田。
墨舞春秋不停歇,文化自信世代传。
时代楷模书者路,墨韵丹心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