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内务一瞥
傅济生
清朝时期皇帝、后、妃以及皇子等皇室成员日常生活和活动都有非常详细的官方文献。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生活起居:
1.日常活动:如起床、早朝、用膳、处理政务、休息、娱乐等。
2.礼仪活动:如祭祀、节日庆典、接见大臣、赏赐臣子等。
3.私人生活:后、妃的生理情况和养儿育女、皇子们的生活状态、家人的互动、兴趣爱好、健康状况等。
4.政治活动:如召见大臣、讨论国事、决策、外事活动等。
5.出行记录:如巡幸、狩猎、祭祀等活动的具体行程。
记录皇室成员的言行举止,体现皇家礼仪和规矩。通常由专门的史官或翰林院官员负责记录和编纂。这些官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严谨的态度,确保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通常以日记的形式编写,按日期记录每天的活动。记录内容详实,往往精确到具体时间(如时辰)和地点。语言简洁,但力求客观,避免主观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皇室人员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因为起居录会被存档,供后世查阅。例如《清实录》中的“起居注”部分,就是清朝皇室起居录的典型代表,专门记录皇帝个人生活的《康熙起居注》《乾隆起居注》等。据《清史稿》等官方史料记载:“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本姓佟(具体名字历史并无记载),原属汉军正蓝旗,康熙时抬旗入满洲镶黄旗,改姓佟佳氏。生于崇德五年(1640年),佟图赖之女,顺治帝妃嫔,康熙帝生母。 顺治十年(1653年)入宫为庶妃,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农历甲午年三月十八日)。生皇三子玄烨(康熙帝)。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皇帝驾崩,康熙帝即位后,与孝惠章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康熙二年(1663年)崩逝,年仅23岁,葬清孝陵,上谥号“孝康章皇后”。康熙、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乾隆皇帝的生母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她出生于1693年1月1日,是镶黄旗满洲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钮祜禄氏在十三岁时入侍雍亲王府邸,号格格,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她在康熙五十年生下了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她被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十三年,她的儿子弘历即位,尊她为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她去世于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葬于泰东陵。”
在清朝,皇室的血统和继承规则极为严格,皇帝的血脉被视为皇家尊严和统治合法性的核心。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史实清楚毫无悬疑。任何试图通过编造或传播不实信息来质疑或否定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二 选秀女
多尔衮刚刚率领满洲八旗军队入关后,孝庄皇太后就下了一道旨意:“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从此之后,清廷所有女子都是八旗女子。孝庄皇太后为何对汉族女子这么大的成见呢?其实不止是她,孝庄皇太后的丈夫皇太极,看到女真族的装束受到了汉人的影响,气就不打一处来,他下令八旗子弟谁也不许沾染汉人的习气。
顺治十年(1654年)初冬,顺治帝一道诏令拉开清朝选秀的帷幕。诏令规定,凡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等,家中年满13~17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选秀。年龄超过17岁的女子则不再参加。明文规定: 秀女待阅必须着旗装,严禁"时俗服装"(即汉族女装)。选秀很严肃!
选秀不是选美,家世和品德才是清朝选秀女的第一标准。一要求在旗家世,血统纯正;二要求秀女品德淑贤,性情温良;三要求相貌端庄,若颜值太迷人,一脸狐媚妖艳相怎么能进宫?有损皇帝名声,搞不好也有损其他的……。后经康熙、乾隆、嘉庆等几朝修订,选秀制度才算定式。
清朝后宫佳丽,全都是选秀选出来的,上到皇后,下至宫女……符合条件的旗人少女(不都是满人)必须参加,皇帝挑之前不准订婚约;不在旗的女子就别想了,没有人敢冒杀头之罪弄虚作假。
据《清宫后、妃宫庭生活》(029页):“清代将第一次选中的秀女称“记名秀女,凡被初选记名者,不论终选能否被选中,记名期间便不许聘嫁他人(一般以五年为限)。倘若此间有私行嫁娶者,一律按例治罪。只有那些病残丑陋,确实不堪入选者,可以自行聘嫁。但必须经族长、领催、该管佐领、都统层层具保,申明情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再奏明皇帝,经允准后方可免选,自行婚配。另一种情况是初选即未选中或虽初选记名,但复选时落选者,可由父母做主,自行婚嫁。但是,也有个别情况,就是应选女子因某种原因从未经过阅看,或经初选记名留牌子的秀女长时间未被复选,而记名期已过,就只好落个终身不嫁的悲惨命运了。”凡是选秀入宫的秀女都有详细的档案资料,任何人都不能隨便蒙混其中。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妃的生活,按等级制度与地位划分,既奢华又受到严格的礼仪规范约束。
皇后:后宫之主,地位最高,统领所有妃嫔,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皇贵妃:仅次于皇后,通常协助皇后管理后宫;
贵妃、妃、嫔:属于高级妃嫔,享有较高的待遇和地位;
贵人、常在、答应:地位较低,待遇也相对简朴;
宫女:为后、妃服务的奴婢,地位最低,毫无自由可言。
后、妃的地位直接影响她们的生活条件、待遇和权力。后、妃们住在紫禁城的后宫区域,各有自己的宫殿(如储秀宫、翊坤宫等)。
每天的生活有严格的作息时间,清晨需向皇后请安,晚上需按时休息。
后、妃的服饰极其华丽,根据等级不同,服饰的材质、颜色和装饰都有严格规定。妆容精致,发型复杂(如满族特有的“旗头”),并佩戴大量珠宝首饰。
后、妃的饮食由御膳房提供,食材珍贵,菜肴丰富,但需遵循严格的礼仪。每餐都有固定的规格,包括主食、菜肴、汤品和点心。
后、妃们可以听戏、赏花、绘画、吟诗等,但活动范围有限,不能随意出宫。
后、妃每天需向皇后请安,重大节日还需向皇帝和太后行礼。见面时的礼仪(如跪拜、颔首)根据等级不同有严格区分。后、妃的言行举止需符合礼仪,不得随意表达个人情感或意见。犯错的后、妃可能会被降位、打入冷宫或赐死。
三 后、妃生育
敬事房太监负责记录皇帝的私生活,临幸的对象、时间、地点。並记录每个后、妃的孕前和孕期的详细情况,临生产时要详细记录时间地点、在场人员等。接生婆接生后第一时间报出性别然后称重。並隨时向皇上和太后报喜。
一些后、妃通过养育皇子或公主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清代后、妃宫庭生活》(172页):皇子“洗三”礼与民间同,只是更隆重,而且位次、等级分明。凡来贺者,依次馈赠金银珍宝、贵重礼物,即称谓上也不相同。皇太后、皇帝、皇后所赠谓之赏、妃嫔以下谓添盆,……后、妃生育逾月,后改为小满月(产后十二天)都要受到赏赐,……至于小满月、满月、周岁等日都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筵宴等活动,得赐礼品更是难以计数。
《清代后、妃宫廷生活》(169~171页)皇子的养育
凡有皇子生,即设喂养乳母及侍母承侍内宫,并不用后、妃等亲自抚养。乳母的挑选,按《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规定,凡挑选嫫嫫(亦写作嬷嬷)妈妈里,据宫殿监督、领侍太监等所传,即交各佐领、管领査选,将应选之人送与宫殿监督领侍太监等挑取。自然是挑选一些年轻体健、乳汁好的青年妇女,她们舍弃自己的亲骨肉,将可贵的乳汁喂养皇家的阿哥。雍正七年奉旨:阿哥、公主等之嫫嫫妈妈里,每月赏给银二两,白米二斛。乾隆三十九年奉旨:“嗣后挑选照看阿哥等妈妈,著在京居住东三省侍卫官员妻室内会清语(即会说满语的人)者挑选。”这大约与乾隆帝提倡“国语”有关,以便阿哥、格格自幼习学满语。这些当然是指“侍母”而言。
喂养阿哥、公主等的乳母,生活待遇也有规定,日用分例:猪肉一斤、米七合五勺、盐三钱、生菜十二两。以保证有充足的乳计。月例:银二两、米二斛。这是给乳母的报酬,可为养家之用。还有年例,即每年可得云缎、衣素缎、纺丝、纱、绫、棉、绸各一疋。这些“养母”进宫八个月为期满。可得赏银一百六十两。在清宫里这些乳母还有最大的企望,就是一旦承侍皇子得继帝位,自己可以例得封赠 ,连同其子孫也可以“例邀世职产业之赐。侍母本身无封,但可得赠世职,邀赏赐。康熙十六年,就曾奉旨将“世祖章皇帝乳母朴氏,今封为奉圣夫人,顶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级”。即可穿用公夫人享用的朝冠、朝袍、朝褂、朝裙等。可头戴帽顶镂金花金座、中饰四颗东珠、上衔红宝石,前缀金簪三只的朝冠,身着蓝和石青色、彩绣纹饰的朝袍。本人自然是好不威风,甚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子子孙孙也跟着沾光露脸。
但是,一旦有失职之处,对其惩处也是株连全家。康熙四十五年就曾发生了一桩悲剧,康熙帝第十九公主因乳母没有尽心照料,贻误病情,仅三岁便夭折。康熙帝盛怒,将此乳母全家充发边疆为奴,特降旨称:“小阿哥、小公主、小格格处乳母等,各宜切实经心,不许怠慢,如有粗率怠慢之人,现有十一公主(应为十九公主)之例,一家俱行充发”。由此可见皇家子女的照管抚养很严格,不容许有任何闪失,皇家深宫后院,皇室成员一生一世的一切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
不可能偷龙换凤弄虚作假,否则当阿哥、公主不幸夭折,乳母可买一亇小孩来蒙混过关,就可以避免惩罚。
后、妃的地位可能因生子、受宠或失宠而变化。失宠的妃嫔可能被降位或冷落。犯错或失宠的后、妃可能被打入冷宫,过着凄凉的生活。
清朝早期曾有殉葬制度(如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但顺治后废除。
清宫后、妃的生活表面上风光无限,实则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的束缚。她们的命运与皇帝的宠爱、家族背景和政治斗争密切相关,在清朝后宫,各嫔妃为了争夺皇帝的宠爱、生育子女和皇子的培养以及家族的荣耀,展开的斗争十分常见,也十分激烈。她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儿子的皇位继承权,不惜使用各种手段打压其他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妃嫔,常常明争暗斗,或联合起来对抗一人,或暗中使坏,告密揭短企图削弱别人的势力,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后、妃的生活是清朝宫廷文化和社会风貌的缩影,也是封建时代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既有荣华富贵的可能,也有凄凉悲惨的风险。
在做好清宫内务管理井井有条的同时,皇室重地,安全保卫工作十分重要,必须禁卫森严,宫廷的禁卫组织中世代为皇家奴仆、隶属于内务府的包衣群体,是一支深受皇帝信赖的特殊力量。其中包括三旗包衣护军、骁骑、前锋三营,共有官兵七千余人,由内务府大臣管辖,主要职责是守卫宫门和稽查出入,宫内由其守卫的宫门共有十二处。其他担负宫廷禁卫任务的还有官兵人数达一千八百余人的前锋营;负责守卫京师和皇帝出巡扈从,官兵人数多达一万余名的神机营;还有掌管着京城九门钥匙,负责紫禁城外整个京城的门禁守卫、治安缉捕,并有权“颁其禁令以肃清辇毂(京城)”的步军营(步军统领衙门),统率着八旗步兵和京城绿营的马、步兵共五万三千余人。所以说,宫外之人不可能混入宫中,更不能冒名顶替,宫中人也不能隨便外出,任何人不能随便出入皇宫的。违者殺无赦。
对于因为避天花等传染病需要出宫者,则设有专职部门,配备医护及保卫人员,携带生活必需品,到指定地点疗养,专案建档,管理十分严格,可谓与世隔绝的禁卫深严之处。